九零後大學生創業故事

  創業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價,淚水是學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篇1

  未畢業大學生創業2年從零到千萬,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大學生“談”來生意,批發新生用品淨賺16萬高高瘦瘦、戴副黑框眼鏡的鎮小龍,說話簡潔乾脆。

  他隨身攜帶的手提公文包裡,一本16開記事本、4個手機是標配。“每天都有各種談判,一天談八九場是常態,手機不多帶幾個根本不夠用。”鎮小龍直言,目前團隊裡具體事務都已交給其他人去執行,他最主要的工作則是負責跟一些重要客戶談判。

  一個團隊,創始人是靈魂。經過近三年的積累,鎮小龍儼然成了“談判專家”。他的口才和經營管理能力,除了受經商家庭環境的影響外,更多得益於他從大三開始的創業經驗。

  2013年暑假,他打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取學費。像很多大學生創業者一樣,他決定從棉被、床單、熱水瓶等新生用品入手。別人擺小攤,他就搞批發。在七、八月裡,他繞開漢正街商販,直接找到江蘇、浙江的200餘個生產廠家,硬著頭皮談下最低價格,“除了口才外,人家最看重的是武漢百萬學生市場”。

  當時賣新生用品時,鎮小龍還是“光桿司令”,所有員工都得臨時請。“3輛4.2米長的卡車運貨到湖北經濟學院倉庫,從下午4點卸貨卸到凌晨4點。我只睡一個小時,凌晨5點又得起床配貨。”鎮小龍回憶,當時近20人卸貨卸了12個小時,一直沒吃飯,卸完貨所有人都累癱了,倒頭就睡。今年,部分員工成了他的合夥人。

  鎮小龍說起生意經頭頭是道,一些生活用品價格並不貴,拼的就是薄利多銷,要賺錢必須控制成本,進貨渠道十分關鍵。

  一個蚊帳,從廠家直接進貨,比從漢正街拿貨要便宜近一半。床上三件套、蚊帳等商品直接從江蘇南通那邊廠家進貨。棉衣架等小件才從漢正街進貨,運輸方便。

  而宣傳、銷售、物流、記賬等所有環節的工作,全部由他一個人承擔,一個月下來,鎮小龍瘦了20多斤。

  好在,一炮打響。在新生開學的15天內,他做出了200多萬元的營業額,淨賺16萬元。

  創業路上也曾兩次失敗初戰告捷,讓原本只打算小玩一把的鎮小龍信心倍增,他感覺,“大學校園是一個無限大的市場,就像阿里巴巴的寶庫”。

  他決定大幹一場,註冊成立了公司。做大學生用品市場,最重要的是把控成本,“像T恤之類簡單的服裝,我們自己採購了裝置,自己設計生產,成本更低。”鎮小龍談道,在今年的畢業季,他的公司幾乎“壟斷”了武漢高校的學士服租賃市場,利潤相當可觀。

  不過,創業路上永遠不可能無波無浪。鎮小龍並不諱言他遇到的兩次挫敗:“去年10月,我看微信很火,也組織了一個40人的團隊加入進去,我們是武漢第一家可以查課程表的校園微信。

  雖然在一個半月也做到了2萬粉絲,但最後,發現很難用微信變現,於是放棄了;還有一次失敗,是做校園周邊卡,如果學生持卡消費,我公司裡的產品一律成本價賣出,我還說服了周邊100多家商鋪參與,提供打折服務。我的想法是,黃家湖大學城有四所高校,10萬大學生,我一張卡只賺10元,也是個可觀的數目。

  但結果是,買卡雖然只需要20元,但學生並不願意掏錢,他們持懷疑態度;此外,那麼多商家難以管理。這個專案我虧了十幾萬元。”

  成學生創業帶頭大哥,團隊很快達200多人新生用品生意告一段落後,鎮小龍本來計劃按部就班地安心上學,可就在這時,不少大學同學被他的行動力所感染,主動要求他牽頭,帶領大家創業。就這樣,創業團隊很快就發展到200多人。

  可以說,他之後的所有創業專案都是被這200多人的期待推著前行。開學後一個月,他開發了電子產品銷售、服裝貿易、教育、人力資源、旅遊、租車等一系列專案,但是由於經驗匱乏,全部處於虧損狀態。

  幾個月後,他又組織了40多人的研發團隊,開發了“XXX”賬號。通過策劃宣傳,一個月內便吸引3萬多粉絲。

  有了專案,有了網路平臺,如何引爆消費?策劃活動!於是,他又組織了4所學校共120多人執行了周邊卡專案。周邊卡只做黃家湖校區的幾所高校,一張卡在高校周邊店鋪通用打折、積分,通過此專案將之前的虧損全部彌補回來了。

  在經歷過多個專案的歷練之後,鎮小龍覺得校園內的發展有很大的侷限性,於是開始在校外尋找新的商業模式。

  整合百家店“滾雪球”,資產已上千萬很快,他就找準了方向——將商業地產規劃與高階資源對接。

  一開始,開發商都不相信這個年輕小夥,但幾輪談判後,與其說被商業利益誘惑倒不如說被鎮小龍非同凡響的口才、商業模式和規劃所折服,一些老闆寧願捨棄既得收益與他合作,看中的正是這個年輕人過人的經營頭腦。

  比如,黃家湖校區裡一個商業體3000多平方米,他整體中標後先規劃咖啡館、檯球室、圖書借閱等專案,再對外招商,而不是別人租下來由別人設計做什麼生意。僅此一個專案就盈利近百萬元。隨後,他又對這種模式進行復制,先後中標五六個商業綜合體。

  如果僅是傳統形式的招商,那仍是“一錘子買賣”。鎮小龍想到放棄一部分租金利潤,所有店鋪自己均按比例入股。這樣不僅將商家與自己公司捆綁在一起,還有利於他的“大高校消費聯盟”的形成,後期統一活動策劃時也方便管理。

  此間,不斷有實力雄厚的老闆提供資金、資源的幫助,使得他的商業雪球越滾越大。目前,鎮小龍旗下自有實體店30家,參股駕校、檯球館、賓館等商業實體上百家。

  鎮小龍感到很驕傲,短短兩年時間,自己不僅不再伸手向家裡要錢,還積累下上千萬元的資產。

  篇2

  農村女大學生賣房回鄉養羊 產值200餘萬

  清晨的金龍村瀰漫著淡淡的霧氣,寂靜悠遠。一個山坳裡不時傳來幾聲羊叫,有個女子在忙著打掃羊圈。

  女子名叫張緒梅,一年前,賣掉收入穩定的火鍋館和兩套商品房,當起了羊倌。

  朋友勸她,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還站穩了腳跟,何必再回到農村“遭罪”。而她卻回答,她從來沒後悔過。如果讓她在選擇一次,她依然會回鄉當羊倌。

  跳出“農門”

  她考出山村,年收入達10萬元

  張緒梅是金龍鎮金龍村人,33歲的她在鄉親眼中,是個傳奇女子。

  90年代,張緒梅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德陽警校,成為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

  1999年,從警校畢業的她,先後幹過房屋銷售、汽車銷售。由於工作踏實努力,自己又能說會道,在銷售行業,張緒梅乾得如日中天,年收入達到10萬元,一度成為村裡人的驕傲與榜樣。

  “打工總比不上自己創業,我想搞養殖業。”就在村裡人羨慕她找了好職業、有好收入的時候,張緒梅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說,在外打工的日子過得輕鬆,但心裡卻一直放不下創業的夢想。沒過多久,張緒梅在一片驚訝的目光中,果斷辭掉了高收入的職業。

  創業究竟幹什麼?回鄉搞養殖,是張緒梅的第一想法。就在這個想法剛冒出來不久,朋友打來電話邀約她到主城一同開火鍋店。

  “當時養殖沒得資金、沒得技術,也就沒有堅持。”想到搞養殖業一沒資金二沒技術,張緒梅想想就放棄了,注意力也很快就被火鍋館吸引了。

  融入城市

  火鍋店生意好,她還買了兩套房

  張緒梅的火鍋館開在江北,通過和朋友一起精心的打理,生意出乎意料地好,年收入上百萬。

  火鍋館的成功,讓張緒梅在城市站穩了腳跟。當年,她便先後在永川購買了兩套商品房。她的成功也讓鄉親們對她更加刮目相看。

  “爸爸說,我是農村裡出來的女孩,有了能力就該想著讓鄉親們也過上好日子,我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就在大夥兒以為張緒梅會這樣平平穩穩走下去時,她卻因父親的一席話,再度做了個讓大夥兒驚訝的決定—賣掉火鍋館回鄉養羊。

  張緒梅的決定不僅讓鄉親們大吃一驚,也讓城區的朋友感到很詫異。

  大夥兒紛紛勸她,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還站穩了腳跟,何必再回到農村“遭罪”。但張緒梅一一拒絕了,一門心思準備養羊。

  “羊的市場行情很好,但對於如何養,我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決定養羊,是張緒梅經過精心考察後選擇的專案。但從餐飲轉行到養殖,讓完全不懂養殖的張緒梅還是不習慣。

  2013年2月,為了做好前期準備,她賣掉火鍋館,一門心思研究起來。

  重返農村

  賣火鍋店賣房,她投入百萬買種羊

  承包土地、請工人、建圈舍……前期的建設投入花光了張緒梅多年的積蓄。可圈舍還沒建成,種羊還沒買。資金,成了擺在眼前最大的難題。怎麼辦?

  看著動工到一半的工地,張緒梅咬牙將城裡的兩套商品房賣掉,作為啟動資金購買了100頭種羊。為了節約資金,她自己當起了廠房建設的包工頭;為了擁有成熟的技術,她同養殖技術人員吃住在廠裡。前後投資200多萬後,羊舍終於大功告成,事業逐步走上正軌。

  “老闆,羊子死了,死了好多!”半年前,張緒梅看著走上正軌的養殖場剛鬆了口氣,卻被工人帶來的訊息驚得愣住了。原來,由於技術不過關,種羊和初生的小羊生病,損失了20餘頭。

  看著一天前還活蹦亂跳的羊,這一刻卻毫無生機地躺在圈舍裡,張緒梅忍不住紅了眼眶。家人含淚埋掉羊後,打起了退堂鼓,擔心投入的200萬打水漂,紛紛勸她趁早收手。

  但張緒梅並不願意半路退出,一邊請教專家,一邊自己買書回來學習養殖技術。白天放羊、給水、掃欄、觀察、喂藥,晚上就看書學知識、技術,日子充實而忙碌。

  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張緒梅的羊群也在不斷壯大,現在她的冠王牧業佔地達30餘畝,羊舍1600㎡,產值200餘萬元。

  “我的目標是將養殖規模擴大到8000頭。”如今,張緒梅正忙著另一輪的羊舍修建,她準備再建4個羊舍,將養殖規模達到8千頭,爭取帶動周邊更多鄉親致富。

  篇3

  炫果的大利潤:90後大學生如何做校園水果電商

  我在做炫果之前自己開過休閒零食店,也算是第一次創業吧。那一次,我沒掙錢反而虧了3萬塊。究其原因,首先我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行業;第二,在和東家談房屋租賃的時候轉讓費中因為沒經驗虧了3萬塊。

  我這個店本來想進一批煙,結果沒成想是一批假煙。導致那一箱香菸都沒法賣,再回過頭找批發商,找不著了。後來我又進了一批醃製的小魚,進回來發現快要過期了,賣不動,而且進的價格還比人家高,這一單也虧了。我的對面也有一家賣零食的店,我自己開的沒有任何競爭力,生意一直做不過人家。

  第一次創業以後我就想著,第二次創業就想著一定先想好再做。所以我做炫果的時候我就先去了解了水果這個行業,而後又調查了我的目標區域的潛在競爭對手、而且做了一份創業計劃書。

  我吸取了第一次小打小鬧的失敗教訓,這次我創業已經不盲目了,我要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去找符合自身能力的創業專案。

  完成定位水果之後,我就開始完善和實行我的計劃。我將我的商業計劃分成了三個部分

  即:線上訂購——清洗現切——線下配送

  首先顧客在微信上下單,需要什麼水果和其他一些個性需求,客服負責售前服務。當顧客確認下單之後,我們就開始給他配水果,交給後場清洗加工,然後進行配送。

  我的核心競爭力

  1.消費渠道:相對於傳統水果零售店我們更有優勢,現在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更傾向於網路,我們迎合了他們的消費習慣。

  2.第二產品 ,我們原始水果的價格要低於水果店。我們不靠賣水果賺錢。我現在的產品維度是高於水果店的,我賣拼盤和果汁,因為這樣附加值高。

  3.成本優勢:水果店有門面的租賃費用,少說幾萬,位置好的十幾萬,我這邊也可以不開店,直接配送省去了很多錢,我會把掙到的錢用於擴大再生產而不是像水果店首先要考慮攤到房租成本上。

  事業由虧損到盈利

  這次我第一單就掙了錢:第一,前期進貨我是跟著我家親戚一起進,她在南京做水果做了10年了有人脈有經驗。第二,我控制了進貨量,切多少進多少,少切一點無所謂。第三,我進的多的水果我會專門的宣傳,讓它不會滯銷。尤其是第一點,沒有經驗老道的人帶著,批發商會坑死你,我個人呢是這麼感覺的。

  現在我專注做南藝的校園裡面的市場,我可以覆蓋4個宿舍樓,每個宿舍樓有1500人左右。

  利用校園的強關係營銷

  同學的關係和社會的關係並不一樣,這層關係有助於我的生意擴張而不是阻礙。本身學生玩微信的就很多,而且學生群體微信好友基本都是自己的同學、老師***身邊的人***,他們往往對這件事有好奇心會支援這個生意的。同學關係更牢固而且都住在一棟樓裡、我這經常碰到一個宿舍一起買的,這樣的話單筆價格就可以上去。

  現在一筆單子能達到一兩百。除了發了一次傳單,我沒做什麼別的推廣了,現在主要用微信做自媒體宣傳。

  國外的鮮果切市場觀察

  在國外超市裡沒有原始的水果,都是鮮果切。叫做Fresh-cut fruits,我覺得以後水果的產品形式會改變,往鮮果切方向發展,因為它更方便,可作為一種旅遊休閒食品和餐後甜點。在國外,比如美國市場,鮮切產業有8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而鮮果切有125億美元,我想在人口眾多的中國這個數字想必要乘以幾倍。

  其實在學界,果品採後如何加工是一個研究命題,鮮切水果就是解決的一種方式,而我觀察到,近幾年來在國內的一線大城市這種產品也不稀奇了,能不能星火燎原就看以後的發展了。

  行業佼佼者的經營方式

  談到鮮切其實不得不說賈冉和果酷網,在業界,果酷網算是做的比較大、比較成功的了。據我瞭解,起步階段,那時候賈冉和他的合夥人手頭只有10萬元的運轉資金,為了降低風險,他仍然留在原來待遇不錯的單位,兼職做果酷網。他們的想法很樂觀:全北京“在哪兒都有人吃水果”,推廣方式基本就是發傳單。

  在開始時,果酷網每天約能出50~100單,但平均收入卻只有1000塊錢左右,連成本都覆蓋不了。半年之內,在沒有大的推廣費用消耗之下,10萬塊錢也很快用光了。後來他轉型去做B2B了,情況很快就好起來了。

  其實在這個行業裡B2C模式是行不通的。C端的潛力雖然是無窮的,但是在鮮切水果領域,小成本根本玩不轉。鮮切水果屬於高頻次、低價格的產品,每天應對C端消費者一盒兩盒的消費需求十分折騰,而如果有大客戶,一下子訂幾百幾千份,難度就大大降低了。

  目前,果酷網有200多家企業客戶,每天的送貨量達到上萬份。

  很多人認為這個行業就是把水果切吧切吧,就送了。其實要知道遠不止這麼簡單,我認為在現在,我應當學習果酷

  1、果酷比我們供應鏈系統更成熟、成本更低,他們是流水線生產、人工效率高。

  2、果酷目前是b2b,效率高,後臺資料系統能很好的控制水果損耗,也加大了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