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學生創業故事案例分析

  大學生創業在當今中國是一個新鮮、重大且複雜的課題,它關係到我國從工業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能否順利轉變,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終能否成功。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農村大學生創業故事案例分析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大學生返鄉創業成功案例及面臨挑戰

  當同齡人還在為車貸房貸辛苦打拼、為是否逃離北上廣猶豫不決時,張洪徵身上的標籤早已是“年銷售額過千萬”、“商會副會長”、“青年致富帶頭人”,家裡的獎狀擺了一床。前段時間他剛回母校發表了一次演講,向學弟學妹們講述淘寶村怎麼做和他的創業故事。

  2011年6月,從菏澤醫學專科學院畢業以後,張洪徵跟其他同學一樣,隨便找了一家當地醫院實習,這似乎是一條鋪好的路。張家世代行醫,父親張德波在魯西南的張莊做了30多年的鄉村醫生,大哥張洪濤在縣醫院工作。

  父親認為,“在農村做醫生,工作穩定,也有社會地位。”父親對張洪徵給予了很高的期待,他希望三個兒子都能接班,所以把兄弟三人都送進了醫學院。

  但當下糟糕的醫患環境,以及與勞動投入不匹配的收入,讓張洪徵有了別的心思。他厭倦了醫院嘈雜的環境,想回家乾點什麼。其實早在2008年高考填志願時,他就想學電子商務專業,跟計算機沾沾邊,又不像計算機系要學程式設計那麼難。但被父親阻止了。

  畢業後,沒人能再反對他做自己想幹的事兒。他決定開網店,也並不惋惜自己所學專業喪失用武之地,“學醫讓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了更深的認識,不浪費。”

  2011年時電子商務還沒有那麼火。張洪徵的家鄉位於山東菏澤曹縣大集鎮張莊村,是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鄉鎮,當時整個村子接入寬頻的都沒有幾家。該地區也沒有工業基礎,農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全鎮32個行政村中有2個省級貧困村、14個市級貧困村。

  1990年代後期,村子裡有人開始做起影樓服飾的生意。那時正是年輕人出外打工的高峰期,留守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和婦女,她們選擇做做縫紉的邊腳功夫。整體以家庭作坊居多,並未規模化。銷售方式也都是在村裡做好後,肩挑人扛地拿到城裡去賣。

  這種上門推銷的手工作坊模式發展非常緩慢。據近50歲的大集鎮丁樓村村民丁培玲介紹,他們原來就是這樣肩上扛著、手裡提著,到各個城市設點推銷佈景,再到後來的攝影服裝、道具等,幾十年都沒有變過。

  村子裡有傳統,張洪徵最初想把這種“影樓服飾”搬到網上去賣。2011年6月,他借了2萬塊錢開始創業。簡單購買了幾臺縫紉機和一臺電腦,租賃了門面進行服裝加工,並在淘寶上註冊了網店,他的生意就開始了。

  2:一個80後農村創業失敗經歷

  我是80後,一直有一個創業夢想,想闖出自己的事業,讓我的父母享幾天清福,把企業做大,成為國際知名企業,為偉大的祖國母親爭光。可我的創業之路並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樣簡單。

  我一個農村孩子,從小在農村長大,熟悉農村環境,農村的草是遍地都是,又安靜,搞養殖業應該是很好的。***這是我在書上看到,要成功整合身邊的所有資源***可搞什麼養殖,最有經濟效益呢?經過調查,我選擇了兔子養殖,說幹就幹,我買了養殖的設施——兔籠子,食槽,水槽還有關於兔子養殖技術的書等。

  我考慮到,剛開始我沒有養殖經驗,也不瞭解市場行情等,所以養殖規模並不大,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創業之路,

  可漸漸問題就出現了,我開始覺得太累,白天打掃衛生,餵食,消毒,打疫苗,拌料等等等,這還不算什麼,就這樣照顧。還是由***有***兔子死亡,雖然死亡的數量並不多,可還是讓我整天提心吊膽的,感覺是那種心理的疲憊,而且,要三個月才見效益,就算見效益,由於,養殖規模太小,盈利也不會很多。於是對兔子養殖的興趣開始淡了,開始尋找見效更快,盈利更多,出力更少,更容易發展的專案。

  就這樣我的第一次創業失敗了,我接下來又作了一些創業嘗試,均不理想。

  就在這時,也就是我放棄肉兔養殖的第二年,肉兔價格開始飛漲,比當時的價格,高出了兩倍還多。

  我開始審視我自己,審視我的創業思想,我的心態。我開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初次創業者的通病。那就是;

  1 缺乏吃苦精神,

  2 好高騖遠,不能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走,

  3 這一條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像馬雲所說:”今天是殘酷的,明天是殘酷的,後天才是美好的,可往往大多數人死在了明天。“就像我一樣,缺少堅持和執著,如果,我當時堅持了,努力了,那麼我可能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

  但是,後悔是沒用的,在這裡我希望,所有的創業者,所有像我一樣的80後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努力努力再努力。執著執著在執著。只要我們不輕易放棄,只要挺過今天,明天。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美好的後天。

  3:雙學士農村養雞 大學生就業創業故事

  喻遲博:雙學士大學生農村養雞

  擁有中國地質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雙學士學位的大學生喻遲博去年大學畢業後,為陪伴母親、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回到了家鄉吉安。

  在經歷了考公務員失利、市場職業難找的過程之後,喻遲博決定自主創業。

  “通過對吉安市場的分析,我決定創辦‘藍天土雞場’。”喻遲博帶著家裡僅有的6萬元和向親戚朋友借來的4萬元,在離家近30公里的山區,建立了一個土雞養殖場。剛開始養殖時雞都患了“新城疫”,喻遲博嚐盡了苦頭。後來經過學習,苦盡甘來。喻遲博一邊擴大養殖的規模,一邊創新銷售方式,如今,養殖規模已由最初的5000羽發展到今年的2萬羽,今年有望實現銷售收入近兩百萬元。

  曹振華:4年,從打工到當老闆

  從一個優秀的打工仔成長到自己當老闆,曹振華實現心中這個夢想只花了4年。

  2005年,曹振華從九江學院畢業,為了吸取創業營養,他先後到百度公司、阿里巴巴公司打工積累經驗。2009年6月,他放棄了高薪,回到南昌,創辦了南昌為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中小企業為服務物件,創立“一呼百應”搜尋+B2B商業平臺的特殊經營模式。

  站在自己的辦公室,想起公司從無到有,由一開始的兩三人到今天的60餘人的經歷,曹振華向記者深深地感嘆:“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明確目標,就能發現和抓住機遇。只要在吃苦中用心,在用心中吃苦,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成功。”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