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詩詞與詩句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我國古代和現代文學中,涉及茶文化的詩詞、歌賦和散文比比皆是,這些作品已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的詩詞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齊已的《詠茶十二韻》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閒思異果平。

  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

  山僧後簷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蘇軾的《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楚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觸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詩天。

  茶文化的詩句

  1、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白居易

  2、烹嘗方帶酒,滋味更無茶。——薛能

  3、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

  4、心為茶荈劇,吹噓成對鼎。——西晉·左思

  5、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孟郊

  6、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白居易

  7、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劉禹錫

  8、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

  9、吟詠霜毛句,閒嘗雪水茶。——白居易

  10、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唐·陸士修

  11、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孫。——李嘉佑

  12、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鄭愚

  13、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鄭愚

  14、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韋應物

  15、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錢起

  16、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劉禹錫

  17、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顧況

  18、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白居易

  19、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

  20、閒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白居易

  21、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22、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茶文化的經典詩句

  1.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2.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3.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4.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5.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6.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7.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 陸游《幽居初夏》

  8.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