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哪個區是最大的

  一說到上海,就不覺得想到東方明珠,但是上海有一個最大的區應該有很多人不是很瞭解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上海最大的區:南匯區

  上海市原南匯區是中國上海市已撤銷的市轄區,於2009年8月9日零時正式劃歸浦東新區。南匯區位於上海市的東南端,南臨杭州灣,東臨東海,北鄰浦東新區,西鄰奉賢區和閔行區。[1] 面積809.5平方公里,擁有59.5公里的海岸線。2006年戶籍人口975,017人。2006年南匯區GDP 為45億美元,出口創匯18.8億美金,曾經多次評為全國十大富縣。

  南匯區的歷史發展

  南匯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成陸較 南匯城區 晚的地區。據《舊唐書》記載,713年***唐開元元年***在周浦、下沙一線重築古捍海塘,故南匯西部地區當成陸於唐以前。隨著時間的推移,陸地逐漸向東南延伸,滄海變桑田,宋、元時期,惠南一帶成陸。明洪武初罝金山衛,領千戶所六,南匯為其一也。 嘉靖年間擬以新場為中心分建新縣,因八團喬鏜堅決反對而作罷。

  1726年***清雍正四年***從上海縣劃出長人鄉與下沙鹽場建立新縣,因縣治設在原守禦所南匯嘴,故縣名為“南匯”。[3]

  1726年建縣,屬江蘇省。1949年5月16日,被中國解放軍佔領後劃歸蘇南松江公署管轄。 1958年11月,國務院決定將南匯劃歸上海市管轄。2001年撤縣設區。

  2009年5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整體併入浦東新區。

  2009年8月8日,浦東新區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選舉產生浦東新區新一屆人大和領導班子。至此,原浦東新區和原南匯區的“兩區合併”工作在法律意義上已經完成,自8月9日零時起,原南匯區在行政層面上已經不再存在。

  行政區劃分

  2003年,又將19個鎮調整為14個鎮,南匯區轄惠南、康橋、周浦、航頭、新場、宣橋、六灶、祝橋、大團、老港、書院、萬祥鎮、泥城、蘆潮港14個鎮,52個居民委員會,195個村民委員會,3697個村民小組。

  2006年11月,南匯區第一個街道--申港街道在臨港新城成立。申港街道面積22平方公里,位於滴水湖西側。

  南匯區的地理環境

  地勢

  南匯區境內地勢平坦,西部略低,中部略高,東部又略低。全境無山,均為沖積平原。自西北而東南,土質分別有潮泥土、黃泥土、半黃泥土、沙土、黃泥夾沙土和濱海鹽土,其中以黃泥土為主要土壤型。

  南匯區由西向東呈犁形,東南部突出於東海中,海岸線長達45公里,灘塗資源豐富,是本地區之優勢。

  氣候

  南匯區地處北緯30°53′-31°09′,東經121°35′-121°51′,在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盛行地區,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根據本縣氣象站1959年到1981年的氣象資料,南匯區全年最冷時期為1月份,平均氣溫為3.2℃,最熱時期是7月中旬到8月中旬,平均氣溫為27.4℃。全年平均氣溫為15.5℃,年平均無霜期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061.9毫米。氣候溫潤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但夏旱,夏秋間颱風及初春、秋末的低溫霜凍,則對作物生長髮育有所危害。

  南匯區的自然資源

  水資源

  第五承壓含水層受基岩起伏控制,分佈在青浦縣城、南匯縣城一線以北,是區內埋藏最深、水量最貧乏的含水層。其水質較好,多為礦化度在1克/升左右的淡水至微鹹水,僅在南匯南部地區為鹹水。第五承壓含水層地下水開採量約佔全市開採總量的15%。

  水產

  南匯縣東、南兩面楔入東海,海域遼闊,境內可供養殖的淡水面積有9萬畝左右,漁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優越。在清代就有大批沿海居民以漁業為生。

  1956年成立中國水產公司江蘇省南匯縣公司後,魚貨的收購、銷售及漁需物資的供應,均由公司統一規劃排程。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後,南匯縣按地區先後建立了祝橋、東海。老港、泥城、新港、書院、彭鎮、濱海等8個外洋捕撈大隊和26個水產大隊。

  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外洋捕撈器械和捕撈技術不斷改善,漁船的平均噸位由解放前的7.5噸提高到60噸以上,捕撈海域逐步從近海向遠洋發展,並加強了漁港的建設,從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外洋捕撈的產量。據1985年統計,南匯縣外洋捕撈大隊擁有機動漁船181艘,5433噸位,13436匹馬力。全年海水水產上市量7732.7噸,為1949年的25.7倍。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內河捕撈打破過去只捕不養的傳統,實行捕養並重,並不斷擴大水產養殖面積,改進捕撈設施和捕養技術,使內河捕撈產量持續增長。據1985年統計,南匯縣內河水產養殖面積達77637畝,約佔總水面積的87%;內河水產年上市量5OO7.3噸,其中養殖產量3062.3噸,佔了一半以上。全年內河水產上市量為1949年的4.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