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鎮的建築特色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築,其深厚文化底蘊也同樣影響到了它的建築特點,現在,隨小編來看看麗江古鎮建築特色吧!

  麗江古鎮建築特色之古街

  古城中的古街是古城建築的特色之一,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以紅色角礫岩***五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質感細膩,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位於古城的核心位置,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區的集貿和商業中心。四方街是一個大約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廣場,五花石鋪地,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其西側的制高點是科貢坊,為風格

  獨特的三層門樓。西有西河,東為中河。西河上設有活動閘門,可利用西河與中河的高差沖洗街面。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新華街,又從四大主街岔出眾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四通八達,從而形成以四方街為中心、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

  麗江古鎮建築特色之古橋

  眾多古橋交織錯落 ,構成了複雜的交通網路。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系上,飛架有354座橋樑。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位於四方街東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從橋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龍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橋。該橋系雙孔石拱橋,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橋長10餘米,橋寬近4米,橋面用傳統的五花石鋪砌,坡度平緩,便於兩岸往來。

  麗江古鎮建築特色之代表性建築

  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築,例如木府、福國寺五鳳樓和束河民居建築群等。

  木府原系麗江世襲土司木氏衙署,“略備於元,盛於明”。修復重建的木府佔地46畝,坐西向東,沿中軸線依地勢建有忠義坊、義門、前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配殿、閣樓、戲臺、過街樓、家院、走廊、宮驛等15幢,大大小小計162間。

  五鳳樓***原名法雲間***,位於黑龍潭公園北端,始建於公元1601年,樓高20米,為層甍三重擔結構,基呈亞字形,樓臺三疊,屋擔八角,三層共24個飛簷,就象五隻綵鳳展翅來儀,故名五鳳樓。全樓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鬥架手法建成,樓尖貼金實頂,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稀世珍寶和典型範例。

  束河民居建築群在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街頭有一潭泉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青龍河從束河村中央穿過,建於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高4米、寬4.5米、長23米,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橋束側建有長32米、寬27米的四方廣場,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樣可以引水洗街。

  麗江古鎮文化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它位於麗江壩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面臨數十里的良田闊野。麗江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麗江木氏先祖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至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 經過近一千年時光的積澱,麗江古城的韻味也變的醇厚,其源遠流長的文化也變得更加神祕,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從城市總體佈局到工程、建築融納西、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有別於中國任何一座王城,麗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 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影響。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無森嚴的城牆,古城佈局中的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佈局中“經絡”設定和“曲、幽、窄、達”的風格;建築物的依山就水、錯落有致。麗江古城是古城風貌整體儲存完好的典範。依託三山而建的古城,與大自然產生了有機的統一,古城瓦屋,鱗次櫛比,四周蒼翠的青山,把緊連成片的古城緊緊環抱。城中民居樸實生動的造型、精美雅緻的裝飾是納西族文化與技術的結晶。以下為幾種比較常見的建築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