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古城的散文

  古老的小城,連青石板鋪成的小路也是如此古色古香,火紅色的高跟鞋與青褐色的石板相互碰撞,發出的“咚咚”聲,聽起來卻如鋼琴奏出精靈般的音符,它們笑著,跑著,美得好似城牆上舞蹈的陽光,跳著華麗的華爾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古城夜色

  仲夏傍晚,佇立陽臺,憑欄遠眺,榆林古城,塞北夜景,五彩斑斕,,盡收眼底。

  我於2012年4月搬住東沙榆林市一中教師家屬住宅區複式樓,頂樓建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寬敞露天陽臺,一米多高的銀灰色護欄。複式房位於榆林古城東北之端,榆溪河東岸紅山之巔,陽臺面朝南兩側向東西,背檯面向北,銜接一片蔥鬱農田,後屏一望無暇的茂密楊樹林。樓基地勢高,12層樓房在周邊凸顯,居高臨下,一望無際。我每天站立陽臺上,倚欄舉目眺望,古城美景盡收眼簾,令人興致盎然,心曠神怡。

  夜晚,站在陽臺上,扶欄觀望古城晚景,東西南北一覽無餘。隨著夜幕降臨,古城魚鱗節次的大小商廈和店鋪上的霓虹燈漸而開始閃爍,五彩繽紛,光彩耀人。遠眺新城,西沙開發區,高樓林立,燈火輝煌,五顏六色,絢麗多彩。陽光廣場似花的海洋、人間天堂。最先一下子躍入人們眼簾的是人民大廈那壯麗輝煌的建築。人民大廈外形是仿古城凌霄塔和鎮北臺修築而成。傍晚,大廈通身燈火通明,色彩斑斕,光彩耀人,像一幢炫目的水晶工藝品,令人觀之久嘆。俯瞰老城,街道筆直,兩旁金碧輝煌,車輛如雲,穿行如梭。樓房層次不齊,街道縱橫交錯,夜燈密佈,光芒四射。中心廣場樹木蔥鬱,亭臺聳立,樓閣成行,石橋交錯,流水潺潺,燈火輝煌。廣場上大螢幕電視色彩繽紛,變幻頻繁,在夜色下更加引人注目。近觀東沙,夜景似畫,如臨其境。平房似魚鱗密佈,煙囪如林,高樓雲集,參差不齊,街道縱橫,車輛似水,燈火絢麗,五光十色,夜如白晝,使人眼花繚亂。

  憶往昔,塞上古城,不毛之地,飛沙走石,荒無人煙,交通閉塞,出行不便,無水灌溉,農耕衰退,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看如今,滄海變遷,煤都崛起,油汽遍野,食鹽蘊藏,全國之最,西部能源,躍居首位。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富豪大款,不斷湧現。

  矗立頂樓陽臺,扶欄夜眺古城,美麗景色,引人入勝,讓人心花怒放。

  啊,古城夜景,塞北暮色,令我置身於金碧輝煌的世界,享受人間天堂的樂趣。夜已深,景迷人,流連忘返,久佇陽臺,不願回屋。深夜臥床,古城夜色腦海縈迴,浮想聯翩,難以入眠。願榆林明天,更加輝煌壯美,塞上明珠,逾益璀璨絢麗。

  :古城之秋

  在西安這座北方的古城中,秋的景色卻是比春景美的。相比柔嫩的春天,粗獷的陝西人,更喜歡有著南方人無法想象的大風和漫山遍野的金黃色的秋。

  初秋的古城,還沒在蟬鳴蛙唱的深綠和蚊蟲肆虐的煩躁中清醒過來,也許是並不想遺忘吧,這座千年古城中的花草樹木,仍在渴望著夏日的餘溫。

  有的樹木枝繁葉茂,在那樹下乘涼,如同時間停頓了一般。如果樹也有心靈,那這些常青樹的心中一定是糾結萬分的吧,永遠的綠葉,一年中只有春季和夏季,擁有不會凋謝的容顏,卻只能在其它樹木留下滿地金箔的時候,遠遠地看著,也盼望著。

  那花盆中弱不禁風的野草,那欄槓上緊緊纏繞的藤,卻是早早的感到了秋的來臨,披上了褐色的風衣。但這卻不能怪它們,一家三口都忙於各自的事業、學業,能不 時想起來看看它們都已是忙裡偷閒了。而長期不澆水的習慣讓這些植物對下雨天落下的一點點水分視若珍寶,同時也養成了它們對於環境的變化極度敏感的習性。

  初秋,秋的氣息在萬物之間悄悄蔓延著••••••

  仲秋在秋這個季節裡,是一個巧妙的位置,它雖然是初秋與暮秋的過渡,可在仲秋的一個多月裡,既沒有初秋時的一絲餘溫,也沒有暮秋的刺骨寒風。

  行走在大街上,也不知是哪個倒黴的路人被風強拉硬拽地把咳嗽塞進了懷裡,當那人讓憋悶了許久的咳嗽從嘴裡逃出時,風卻裝作無辜的樣子,輕飄飄地繞到那人身旁,把咳嗽帶走,除了那滿地碎金般的陽光,已無處可尋。

  在古城中的人們仍在享受著金黃色的愜意與美好的時候,幾十公里外的秦嶺山脈已是寒風呼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古人經過觀察,將山中溫度低的事實化為優美的詩句。在山中,遠離城市的喧囂,擁有比城市中更美的秋景。

  從遠處望去,大片大片紅的黃的,全都是山頂部分的樹木,半山腰的,卻由黃轉綠,向下,大片大片的翠綠色映入眼簾。站在山腳下抬頭向上看去,如同看到了一張 經過拼貼而成的照片,夏天,秋天,冬天這三個不同的季節在一座山上體現出來,形成了一道高山獨有的美麗而別緻的景觀。

  秋無影無形,在城牆下的咳嗽聲中,在秦嶺的山上,在常青樹的悲哀與枯藤雜草的頑強生機裡,成為人們記憶的一部分,伴隨著西安這座古城,以及她曾經擁有的輝煌,從史書中翩然而至。

  :回憶的古城

  細微的春雨伴隨著銅黃的斜陽,輕輕地落在悠古的庭院中。從庭院中隱約聽到了古箏的聲音,那幽靜的琴聲彷彿在為細雨沖洗這片早已被人們遺忘的古城。

  漫步在小巷中,路邊的石板凳映入我的眼簾。矮矮的石板凳已經歷經時間滄桑的考驗,一代一代的人們坐在上面訴說他們曾經的風霜年華。

  再走進那拐彎處,一間檀黃門的小屋就在我的眼前,門不是很高可以看到內庭的石凳石桌,陳舊的窗戶邊上還擺著當年用過的磨盤錘。耳邊不斷迴響著悠悠的琴聲,我仔細地傾聽,想要聽出它代表的聲音。

  回憶的腳步慢慢地走近,只是有那種熟悉的氣味瀰漫在詩韻的春雨中。人們常常把這片古城遺忘,其實這也就是對自己回憶的一種封鎖,多少的回憶曾在這古城中一一重現。青春的年華在細雨的沐浴中逐漸淡去,令人難以割捨的回憶在心中慢慢低泣。

  夜幕在回憶的春雨中悄然降臨,頓時古城變得死寂一般。這片黑色的寂靜使人感受到無比的恐懼,似乎這片黑暗將要長期統治這座古城。我不知不覺加快了腳步,想要儘快離開這裡,離開這充滿恐懼的古城,它那黃昏的幽美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了無盡的恐懼。

  那猶如被遺忘的記憶一般,當你越想逃脫,它就越緊追不捨,它會像幽靈似的出現在你面前。越想忘記卻越回憶過去,越想逃脫卻越想停留。

  無法忘記它曾經的美麗,曾經的美好,當有一天黑暗來臨時,它是那異常的黑暗,它就想一個無盡的輪迴,一直把人緊緊關在裡面。

  回憶越是美好,就越是黑暗。想要遺忘這座古城,這座我曾經愛過的這座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