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用法

  在眾多中草藥,具有祛在眾多中草藥,具有祛溼功效的自然不少,而土茯苓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佼佼者。這種生長在灌木叢或山坡陰處,在解毒、去溼方面卻有所長,那麼土茯苓該怎麼用?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

  1、土茯苓排骨湯

  材料:土茯苓一塊,排骨兩根,鹽、雞精適量。

  做法:將土茯苓切片,排骨切段放入鍋中,加水燒開,文火煮一個小時。起鍋前加鹽、雞精調味就好了。

  2、土茯苓煲淮山豬骨湯

  主料:鮮土茯苓250g、鮮淮山250g、豬骨350g、薏米50g、鹽適量、薑片3片。

  做法:將土茯苓,豬骨,薏米,薑片放進湯鍋裡,加足量清水,約2500毫升左右,大火煲開改小火煲1小時。放進鮮淮山煲10分鐘,最後放入適量鹽調味。

  3、 土茯苓綠豆糖水

  材料:綠豆50克,紅糖適量,土茯苓50克。

  做法:綠豆洗淨,土茯苓洗淨,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紅糖,再煮片刻湯成,可飲食。

  4、土茯苓三米湯

  材料:柴魚、白茅根、茶樹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實、蜜棗、桂圓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雞。

  做法:將材料放入12碗滾水中,煲約1個半小時便可飲用。

  土茯苓與茯苓的區別

  茯苓是利水滲溼藥,還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茯苓是清熱解毒藥,可除溼利關節,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熱利溼、解毒、殺蟲止癢,對於溼熱所致的面板病如梅毒、溼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溼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藥方中,增強健脾利溼的作用。

  傳統中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溼、利關節等功效。西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溼疹等也有效。

  土茯苓的副作用

  肝腎陰虧者慎服。土茯苓的中藥後致過敏,周身面板瘙癢,並起散在性大小紅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後不發生過敏症狀,如再加土茯苓則過敏症狀又出現。

  1、《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2、《綱目》:“服時忌茶。”

  3、《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