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道德故事

  美好的道德是真金,歷經萬火錘鍊仍不改其燦爛輝煌。敗壞的道德要麼是汙濁不堪的砂石土礫,要麼,即使偽裝的再好也僅能成為表面掛有一層浮金的仿冒品,只經一火便足以顯其不得入大雅之堂的本質。正可謂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沉默的尊重

  顧頡剛有口吃,再加上濃重的蘇州口音,說話時很多人都不易聽懂。

  有一年,顧頡剛因病從北大休學回家,同寢室的室友不遠千里坐火車送他回蘇州。室友們憂心顧頡剛的病,因而情緒並不高。在車廂裡,大家顯得十分沉悶,都端坐在那兒閉目養神。顧頡剛為了打破沉悶,率先找人說話。顧頡剛把目光投向了鄰座一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身上,主動和對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蘇州的嗎?”

  年輕人轉過臉看著顧頡剛,卻沒有說話,只是微笑著點點頭。

  “出去……求學的?”顧頡剛繼續找話。

  年輕人仍是微笑著點點頭。一時間,兩個人的談話因為一個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

  “你什麼……時候……到終點站呢?”顧頡剛不甘心受此冷遇,繼續追問著。

  年輕人依舊沉默不語。而這時,坐在顧頡剛不遠處的一位室友看不過去了,生氣地責問道:“你這個人怎麼回事?沒聽見他正和你說話嗎?”年輕人沒有理他,只是一個勁兒微笑著。

  顧頡剛伸手示意室友不要為難對方。室友見狀,便不再理這個只會點頭微笑的木疙瘩,而是轉過身和身邊的朋友聊起來。

  當他們快到上海站準備下車的時候,顧頡剛突然發現那個年輕人不知什麼時候已經走了,只留下果盤下壓著的一張字條,那是年輕人走時留下的:“兄弟,我叫馮友蘭。很抱歉我剛才的所作所為。我也是一個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說不出話來。我之所以沒有和你搭話,是因為我不想讓你誤解,以為我在嘲笑你。”

  篇二:以尊重換尊重

  在南北朝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陸曉慧的人,他才華橫溢,博聞強識,為人更是恭謹親切。他曾在好幾個王的手下當過長史,可以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卻從來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來拜見他的官員,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禮相待,一點兒也不擺駕子。

  如果客人離開,他更會站起身親自將對方送到門外。有一個幕僚看到這種情景,很是難以理解,就對他說:“陸長史官居高位,不管對誰,哪怕對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禮,這樣實在有失身份,更什麼也得不到,長史何必這樣麻煩呢?”陸曉慧聽了不以為然地輕鬆一笑,說道:“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我想讓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陸曉慧一生都奉行這個準則,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援,他的政績也遠遠地超過別人。

  篇三:朱德給教官讓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和大家一起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觀眾談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

  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後請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