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故事

   恰嘎國王輕慢尊者後懺悔 暫失王位後復得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有位名叫佈德作拉巴多扎的人,遣除三界輪迴的痛苦,獲證阿羅漢果位,為了報答佛恩,他發願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有一次,他觀知印度南方薩彌城的眾生與他有緣,而且度化的時機也已成熟,就著衣持缽前往薩彌城化緣。果然,一到城裡就有許多大施主及親眷供養他,尊者觀察他們的根機意樂,為他們傳授相應的佛法,他們有的證得聖果,有的種下如來正等覺的種子,更多的人對三寶生起大信心。

  後來,得果的弟子向尊者祈求:“尊者,您對我們有大恩德,把我們從三惡趣中解救出來,再也不用輪迴了。所以,我們誠心祈求您,希望您在有生之年,能接受薩彌城信眾的供養。”

  尊者和善地說:“待在這兒也可以,但我還要饒益其它的眾生。”

  由於尊者廣度眾生的大悲心,感召各地的朝拜者從四面八方紛紛前來請益。就在這時候,恰嘎國王率領四大軍隊打獵,經過此施主門前,看到人潮擁擠的景象,便問大臣:“這個院子怎麼這麼多人?”

  大臣說:“聽說有位佈德作拉巴多扎的人在這裡,所以,有很多人朝拜他。”國王聽到尊者的名字,知道他是友邦鄰國國王的兒子,出家後已證得阿羅漢果位。

  “哦!原來是那個人,我應該去看看他。”於是,國王便走進院內,尊者看到他,沒有起身迎接,依然坐在法座上。國王頓時感到有點不悅,但還是勉強禮拜尊者。

  “他畢竟是在我的國土上,居然敢對我不恭敬!”國王出來之後生氣地說,大臣們也議論不已,說些冒犯尊者的話,國王聽了更是怒氣填膺。

  後來打獵返回時,心有不甘的國王說:“我們再去,如果那位尊者仍然那副姿態的話,我就砍斷他的頭!”

  “對,應該如此!”大臣們隨聲附和著。

  這時尊者知道國王發了噁心,就向前跨了六步去迎接國王。因為勞煩尊者親自迎接,國王身上原有的光立即消失,大地瞬間裂開。國王非常害怕,他知道是尊者親自迎接造成的,便馬上跪下來,向尊者頂禮懺悔,並祈求:“寡人愚昧無知,只求一心一意懺悔。”

  尊者悲憐,慈眼看著他說:“這對我倒沒什麼,您已經知道錯了,好好懺悔就可以了。”

  “我發了惡願,身造惡業,會不會影響我的王位,危害到我的生命呢?”國王擔心地請問尊者。

  尊者安慰他:“不用擔心,您的生命不會有損傷。但因我邁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失去六個月的王位;因您懺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若您對我生歡喜心,身上的光可以恢復,裂開的大地也對您無害。”國王立即對尊者生起歡喜心,當下,身上的光復原,裂開的地也閉合。國王於頂禮尊者後,就回去了。

  過了不久,恰嘎國王又帶著軍隊到森林中打獵。當國王獨自朝某一方向追捕獵物時,迷失在森林中,看不到其它人,他著急地四處奔走。天黑後,國王既急且怕,竟然精神錯亂了!他見到一個牧童的家,就隨隨便便地闖進去。牧童不知道他是誰,見他神智不清,也就讓他住下來。之後,國王更是完完全全地發瘋了。

  太子、大臣們等不見國王身影,在森林中四處尋覓,一無所獲,只好放棄回去,此後居然不曾想要找國王。直到六個月過後的第一天,一位大臣才忽然想起丟失的國王,大臣們互相商量:“我們再去找國王吧!若能找回來,最好;若找不回來,就另立太子為國君。”於是,太子與大臣們共同外出尋覓國王。

  同時,國王的神智清醒了,牧童也認出他是恰嘎國王,在送他回宮的路上,正巧遇上前來找尋國王的太子及大臣們。

  太子興奮地問:“父王,您這六個月來,是如何過日子的呢?”國王就把這六個月中如何如何,詳細地告訴太子。

  在他敘述時,聰慧的太子回想起尊者曾對父王的授記,便稟告父王:“這一切正應驗了尊者的授記啊!”

  國王也覺得此事不可思議,頓時,對尊者的信心更加增上,便對太子說:“父王暫時不回宮,要先去禮拜尊者。”

  他們直接到薩彌城的施主家,國王一見到尊者就恭敬頂禮,並祈請傳法,於是尊者傳給他相應的法。接著,國王請求尊者接受他七天的供養,尊者也默許了。

  供養圓滿後,尊者又為他們傳法,他們讚歎尊者的傳法功德後,返回宮中。

  後來,世尊與僧眾來到薩彌城,也安住在施主家中,恰嘎國王知道後,立即去拜見世尊,世尊也為他傳了法。國王請求世尊:“世尊,您能否在三個月中接受我的供養?”世尊默然答應。

  在這三個月的廣大供養中,國王對尊者是另眼相待,許多比丘不解,便好奇地請問尊者:“為什麼國王總是特殊對待您?”尊著就將整個事情的經過告訴他們。

  於是,比丘們請問世尊:“世尊,是什麼樣的因緣使國王先對尊者生瞋心,導致身光消失?之後,又生信心,使身光恢復呢?請世尊為我們開示。”

  世尊告訴比丘們:“這是他前世的因緣。久遠以前,有一位寧布國王在治理追培城的期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富裕祥和。寧布國王部下有一位小國王,小國王的太子精通十八明等世間學術。這位聰穎的太子觀察到父王有時傷害人民,有時又利益人民,以及種種人生的苦樂悲歡,而深有感觸。經過長久的觀察,太子生起勇猛的出離心,捨棄王位,到森林中修行。後來,他修得四禪八定及五種神通,成為一位著名的仙人。

  修成後,他回宮傳法,當時,對他恭敬供養者多不勝數。那位寧布國王打獵路過,見到眾多的人群,就問大臣:‘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聚在這兒?’

  ‘是您部下的太子修證成仙人,回宮傳法,所以聚集很多人。’大臣說。

  聽到這些話,國王心想:‘以前我們彼此頗為友好,應該去看看他。’

  當寧布國王拜見仙人的時候,仙人沒有起身相迎,於是國王生起瞋心,而想要殺掉他。正動念之時,國王身上的光立刻消失了,大地也隨之裂開。他害怕極了,馬上跪在仙人面前請求懺悔。

  仙人慈悲地說:‘這對我沒什麼,但是在因果面上,您得多考慮。’

  國王再三祈問:‘我對您發了噁心,會不會影響王位?會有什麼樣的報應呢?’

  仙人安慰他:‘不會影響到您的王位,如果您對我生起信心與歡喜心,身光會立刻恢復。’國王當下對仙人生起歡喜心,裂開的大地隨即閉合,身光也回覆了。

  比丘們,當時的仙人就是佈德作拉巴多扎尊者,寧布國王就是今世的恰嘎國王。這就是他們的前後世因緣。”

   無知的代價 愚蠢國王買禍致全國火災

  從前有一國家,五穀豐登,人民安寧,從來沒有什麼疾病,人們日夜唱歌跳舞,無憂無慮。

  某日,國王問大臣們:“我聽說天下有禍這種東西,不知道禍是什麼模樣?”

  大臣們回答說:“啟稟大王,小臣們也沒有見過。”

  國王就派一個使臣,到鄰近國家去買禍。

  天神看到國王如此愚蠢,於是變化為一個人,在市場上賣禍。禍的模樣像一頭豬,天神用鐵鎖拴著它。

  使臣問道:“這是什麼東西?”

  天神答道:“禍母。”

  使臣又問:“你想賣多少錢?”

  天神答道:“一千萬。”

  使臣又問:“它吃什麼東西?”

  天神答道:“一天吃一升針。”

  於是使臣就把禍母買了回來,帶回本國。

  從此以後,大臣們就挨家挨戶地搜求針,百姓碰了頭也總是要針。國王派出去要針的使者擾亂各地,人民飽受摧殘,難以維持生計。

  大臣們報告國王說:“這個禍母擾亂人民,男女百姓都失業了,我們建議把它殺死扔掉。”

  國王批示:“那好!”

  於是大臣們把禍母帶到城外,用刀刺它卻刺不進,用斧砍它卻砍不傷,用石頭砸也砸不死。他們只好堆起柴火,準備燒死禍母,禍母被火燒得周身通紅,就像是一團火,結果掙脫束縛,往外竄逃,過一村燒一村,過一市燒一市,入一城燒一城,這樣穿過整個國家,鬧得全國生靈塗炭。

  這種慘象,就是國王不安於歡樂、買禍帶來的結果。

   阿保託空缽

  佛世時,有一位婆羅門生了個兒子,取名阿保,父母請看相師為阿保看相,結果這孩子其貌不揚,無一相好,註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對無福的阿保毫不憐惜疼愛,但仍勉強將阿保撫養長大,到十二歲時,父母認為阿保可以獨自謀生,而將阿保逐出家門,可憐無依的阿保有家歸不得,流浪街頭,靠乞討為生。

  一日,阿保行經祇洹精舍,釋迦牟尼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請阿難尊者前去問阿保是否想出家?阿保非常歡喜地答應了。佛以手摸阿保的頭,阿保的鬚髮即自然落地,且袈裟著身,佛為他取法名為羅旬逾。

  當時的僧眾每日皆分成五組出門託缽乞食,而羅旬逾所屬的組別每每託空缽而回,佛則請乞到食的比丘僧分食給羅旬逾等人,如此接連好一段時日。目連尊者心想: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比丘僧自食已不足,又得分食與他人,怎能有人託空缽而回?我如果和羅旬逾同行,一定能化緣到食物。佛知道目連尊者的想法後,便安排羅旬逾和目連尊者同組。

  目連尊者和羅旬逾沿戶託缽,然而挨家挨戶都乞不到食,即使目連尊者以神通力飛經幾百億個國家,仍然託空缽。目連尊者心想:今天必定沒飯吃!此時羅旬逾極為飢餓,便留在恆河邊,目連尊者則回到祇洹精舍,佛陀即將缽中所剩的食物分給尊者,尊者面帶疑惑地問佛:我現在非常飢餓,即使將整個須彌山吞下,恐怕還不能飽足,這少許的飯,怎麼夠吃呢?佛告訴目連尊者,不必擔心不足,於是目連尊者便安心地食用,等目連尊者吃飽後,佛缽中的食物並無絲毫減少。

  此時,舍利弗尊者想到羅旬逾還沒吃飯,必定飢苦不堪,於是稟告佛,願將所剩的飯菜分給羅旬逾,佛說:我並非吝惜這些飯菜,但由於羅旬逾宿世的因果使然,這不是他所應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分食給他。舍利弗尊者便前往恆河邊,分食給羅旬逾,羅旬逾才接過手準備食用,一不小心,竟然將缽打翻,所有飯菜都散落恆河中,隨流而去。

  羅旬逾因此返回精舍靜坐思惟:每當我與比丘僧同行託缽,都是空缽而回,舍利弗尊者慈悲將佛吃剩的飯給我,自己卻不小心將缽打翻,實在是無福消受,這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緣果報所應當承受的。羅旬逾如是一心專注思惟,而盡除心中一切煩惱垢染,證得阿羅漢道,明白一切都是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所感,因此羅旬逾吞下地上所抓起的一把泥土,便入了涅槃。

  此時眾人都很想知道,是何等惡業令羅旬逾一生貧困不得食?但又以何因緣令羅旬逾能值遇佛世而證道果?佛陀即為大眾說明過去的因果。

  在惟衛佛時,羅旬逾是個心懷慳貪,吝惜不捨的人。一次用餐前,他脫下衣服鋪地,惟恐飯粒掉落地上。此時有一沙門託缽前來化緣,慳吝的羅旬逾捨不得佈施,便以手捧一把土放入沙門缽中,此沙門仍慈悲為他祝願:願你早得解脫。羅旬逾因輕慢三寶的緣故,長久輪迴於六道生死中,受苦無盡。雖因沙門的祝願,今能得道,但仍無福得食,因而食土入滅,當時受土的沙門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