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奮鬥故事精選

  為了向別人、向世界證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績,才會明白:人無須向別人證明什麼,只要你能超越自己。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成功人士奮鬥故事篇一:只有一條腿卻沒有放棄奔跑

  弗蘭克斯是海地人,熱愛足球,熱愛生活,從小就在街邊、馬路上踢球。

  儘管每天他都要靠搬運沉重的貨物來養活一家人,但一有時間,不管多累多晚,哪怕是一個人,他也要對著牆壁踢球。雖然沒有球鞋,足球也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但他一直在堅持,這是他的愛好,也是他所有的娛樂。

  災難降臨的時候,他還在工廠,突如其來的地震瞬間摧毀了倉庫,水泥牆壁倒下來,砸在了他的腿上。

  等弗蘭克斯醒來的時候,已是災後的第6天,他頑強地挺了過來,但是,卻失去了一條腿。

  看著空落落的褲管,弗蘭克斯撕心裂肺般大哭。他痛不欲生,23歲的青春,該怎麼面對未來?而且,他再也不能踢足球了,世界在這一刻黯然失色,夢想與快樂支離破碎,他陷入絕望之中。

  回到用帳篷搭建的家中,弗蘭克斯無精打采。活著,對他來說,也許是一件痛苦的事,他無力去面對這殘酷的現實,成天都在睡覺,用昏睡來逃避清醒時的難過。

  幾個月來,他一直這樣迷茫,吃完救濟糧,就爬到床上。

  一個下午,弗蘭克斯拄著柺杖,前去領取食物。

  當他路過一個停車場時,突然飛過來一個足球,他毫不猶豫,下意識地用健全的腿將球踢了出去……

  一記完美的弧線,球飛到人群之中,在場的人對他的表現報以掌聲。那一瞬間,給了弗蘭克斯莫大的觸動,是啊,自己還有一條健全的腿,一樣可以踢足球,一樣可以去工作。

  振作起來的弗蘭克斯以嶄新的熱情重新投入到足球中。海地地震造成30萬人受傷,其中4000多人截肢,源源不斷的問題隨即產生:如何讓這些截肢者重獲新生?如何讓他們恢復鍛鍊身體的決心和勇氣?如何給他們設定安全而科學的鍛鍊專案?

  弗蘭克斯在政府的支援下,聯絡上一批同樣只有一條腿卻一直熱愛足球的人,一起組織了一個球隊。因為欣賞昆蟲狼蛛斷腿後仍能生存,他們便取名叫“狼蛛隊”。球隊共有15人,14人只有一條腿,守門員除外,但是,他卻只有一隻手。

  現實總是格外殘酷,在訓練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身體和心靈的創傷不是很快就能撫平的。

  在柺杖足球開展初期,心情苦悶的球員們甚至會拿柺杖作為攻擊對手的武器,但隨著比賽的增多,他們基本都能遵守場上紀律了。因為無法掌握平衡,他們經常一跑就摔倒,速度也格外慢,更不用說控制足球了,甚至時常因為對方的柺杖而被絆倒,一用頭頂球也會倒下……相比正常人踢球的練習,他們得多付出十倍百倍的汗水。

  儘管困難重重,但他們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訓練。慢慢地,大家越來越靈活,控球技術也愈發熟練。他們學會了如何藉助柺杖左右搖擺身體,怎麼挑球和用一條腿盤球——球員只能用自己僅有的那條腿運球,柺杖運球算犯規,隊員們因此練就了一身比健全運動員更驚心動魄的運球技術。

  單腿快速奔跑對他們的平衡能力要求很高,為了能踢到球,他們的柺杖在每一次停下時幾乎都要插進草皮中,當再次奔跑時就很容易摔倒。不過,對從死亡線上走過的他們來說,戰勝困難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個月後,當一名隊員成功將球踢進門框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開懷大笑,卻也同時放聲大哭。因為,他們的堅持,終於有了希望。

  為了更好地宣傳這種積極的心態,弗蘭克斯時常組織與其他同樣一條腿的球隊打友誼賽,希望通過比賽讓海地人找回生活的勇氣,為競技,為娛樂,更為那種絕不屈服的精神。

  球員們或拄著柺杖或安裝假肢,用幸運保留下來的一條好腿快速奔跑搶球、傳球、射門。他們似乎在告訴全世界,海地殘缺著,海地人卻堅持著,在這塊支離破碎的土地上,點燃了復甦的希望。

  2011年12月26日,世界足球盛典——2011足球奧斯卡活動拉開帷幕,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這裡。弗蘭克斯的球隊也出現在了賽場,成為2011足球運動中最感人的身影,震撼著所有人的心靈。

  陽光照耀下的綠茵場上,22名球員,24條腿驕傲挺立,除了守門員,所有的球員都架著雙柺。場上也只有42隻手,因為雙方守門員都只有一隻胳膊!

  因為每名球員殘疾的那條腿截肢的程度不盡相同,有的人截肢的部分在膝蓋以下,而有些人的截肢程度比較嚴重,只殘留了一小部分大腿。所以,為了公平起見,比賽規定一律不允許用殘疾的那條腿來觸球,也不允許柺杖碰球。

  就這樣,在上下半場各25分鐘的比賽中,球員們放棄了為生活方便而佩戴的假肢,拄著柺杖,快速奔跑搶球。進球后的狂喜、追趕時的堅毅,在那一刻,笑容綻放在每個人的臉上。

  當比賽結束,全體隊員相互依靠,舉起雙柺慶祝的瞬間,整個世界,為之動容。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他們雖然失去了一條腿,卻沒有放棄奔跑,用另一條幸運的腿,挺拔而快樂地站立著。

  成功人士奮鬥故事篇二:一路奔跑成長是人生最好的銘記

  她出生在英國格溫特郡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飛機制造廠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員,母親在一家實驗室做技術員。

  小時候的她相貌平平,戴一副眼鏡,愛好學習,有點害羞,流著鼻涕,還比較野。她從小喜歡寫作和講故事,6歲就寫了一篇跟兔子有關的故事。妹妹是她講故事的物件。創作的動力和慾望,從此沒有離開過她。那時她夢想將來能成為一個大作家,出名的,令人崇拜的。

  長大後,她喜歡上了英國文學,大學主修的是法語。畢業後,她懷著美麗的夢幻隻身前往葡萄牙發展,隨即和當地的一名記者墜入情網。

  無奈的是,這段婚姻來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她便帶著3個月大的女兒回到了英國,犧身於愛丁堡一間寒冷無比的小公寓裡。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著微薄的失業救濟金養活自己和女兒。

  有一段時間,她瘋狂地寫作,寫自己的遭遇,寫人間百態,寫自己的所見所想,凡是她能想到的,她都寫了。她希望多發表文章,能以此能改善生活,希望自己能像那些成名的作家一樣,隨便寫點文字,大筆稿費就自動送到家了。

  但現實很殘酷,一年間她僅發表了7篇文章,其中三篇沒有稿費,只給她幾本刊物。

  沒有人知道她當時的鬱悶,她沒有人知道她的頹廢,她覺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生活實在太窘迫。她原本就是一個愛美的女子,正值青春,她渴望穿時尚華麗的衣服,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每當年幼時那些斑斕芬芳的夢想再次湧現時,她都難過得哭了。

  24歲那年,她從曼徹斯特到倫敦旅遊,這次行程改變了她的一生。當行駛的火車在一個小站停下時,她看見外面有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髮小巫師,一直在穿過車窗對著她微笑。她微笑很可愛,很調皮,一下子抓住了她心,她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這微笑,竟然十分熟悉。

  於是,她萌生了一個念頭:以這個小巫師創作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是虛構的,把自己多彩的夢幻融入進去,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給人展示另一個世界。

  接下來,她開始動筆。為了節省家裡的暖氣費,她總是呆在小咖啡館裡寫作,由於沒錢買紙張,她只有把故事寫在撿來的小紙片上。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10歲小男孩,瘦小的個子,黑色亂蓬蓬的頭髮,明亮的綠色眼睛,戴著圓形眼鏡,前額上有一道細長、閃電狀的傷疤……

  儘管寫作很辛苦,但她沒有退縮,因為她不甘心領取救濟金,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經歷了傷害和磨難,她也要用自己的雙手吃飯。

  小說完成後,她把它寄給了她幾家出版社,但沒有哪一家出版社願意接受。那時,作為一個單身母親,她的生活極其艱辛,當然沒有錢自費出版了。

  後來,一個家瀕臨倒閉的小出版社冒險出版了這部小說;再後來,美國一個不入流的小製片人覺得這部小說的故事不錯,便把它搬上了熒幕。

  誰也沒有想到,在短的時間後,她的小說長期佔據了世界暢銷書榜首的位置,那家小出版社起死回生聲譽大震,以小說拍攝的電影風靡全球,那個不入流的製片人也因此躋身一流的製片人行列。

  她叫J·K·羅琳,她的作品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一連出版七部,每部都引起轟動,備受矚目,好評如潮。已被翻譯成63種語言,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已經超過4億,創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話。

  在成功面前,J·K·羅琳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歷過的苦難,成名後,她熱衷於人道主義的慈善活動。

  2000年9月,她出任“單親家庭委員會”形象大使,並捐出了50萬英鎊。

  2003年3月,她特地為戲劇救濟基金會創作了兩部小說,將所得錢款捐助給了該基金會。2005年4月,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她又為“多發性硬化症協會”捐了25萬英鎊。

  如今,J·K·羅琳時常出現在各種晚會上,她已不再年輕,在歲月的磨礪中,她的面龐留下了滄桑。可是,透過歲月清晰的刻痕,你會發現,她的目光是那麼清澈,她的笑容是那麼純真。她長得並不美,可她有孩子般的天真,成就了另一種美。

  她說:“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痛苦,敏感、纖細、難堪、害羞、冒失、煎熬,這都是要經歷的過程,它們都是成長所必備的無素。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值得我們去嘗試。”

  是的,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在經歷挫折與打擊後,我們才能更加體會到生命的真味,去讓自己的心靈開出一朵芬芳的花!曾經有過黯淡,但雙眸依然閃光;曾經有過雜亂,但一路奔跑成長,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銘記。

  成功人士奮鬥故事篇三:這是上帝對你的恩賜

  殘疾和傷痕,也有另一種解讀,可以說成是厄運,也可以說成是上帝的恩賜。可以成為一個人自暴自棄的理由,也可以成為一個人奮發圖強的契機。

  辛格爾是當今印度最為著名的軟體開發商。在印度,他是軟體開發的代名詞,也是財富的代名詞,同時也以熱衷慈善和教育事業為社會尊重。

  但是,也許沒有人相信,他是一個右手只有兩根手指的殘疾人,而且曾經因為小時候在學校常常遭受同學凌辱而幾次輟學。

  現在,辛格爾毫不隱瞞自己殘疾的右手,每當他做演講的時候,或者在一些正規的場合,他不是刻意隱藏自己的殘疾,而總是頻繁地舉起右手,告訴人們,你們誰比我更快地展示“勝利的手勢”?

  他的這個舉動,這種對殘疾傷痕的另一種解讀,這種對人生的樂觀,不僅僅感動了每一位現場的聽眾,也成為印度青少年,特別是殘疾人自強不息樂觀面對殘疾的旗幟。

  已經無數次了,辛格爾向人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他出生在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邦一個貧窮的農民之家,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孩子,他出生以後備受家庭的疼愛。可是,在他長到兩歲的時候,不幸發生了。

  一天,在姐姐帶他去街上玩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隻瘋狗,那隻瘋狗跑到他們面前一口咬住了小辛格爾的右手。

  辛格爾拼命地哭喊,姐姐奮力用拳頭打瘋狗。後來,瘋狗跑了,可是,小辛格爾右手的前三個手指頭被瘋狗咬掉了,他的右手僅僅剩下了無名指和小指。

  幼年的時候,街上的小夥伴就笑話他的右手,他慢慢變得不敢把右手伸出來,在人前總是習慣性地把右手藏在身後或者衣服的袖子裡。

  到了上學的年齡以後,情況就更加糟糕了。他成了學校裡同學嘲笑的異類,特別是一些女同學盯著他的右手看的時候,他感覺特別難堪,這也讓他本來開朗的性格變得畏縮而沉鬱,學習成績自然也不好。

  三年級的時候,他實在忍受不了同學的嘲笑,輟學了。後來,在老師的極力勸說下,他不得不回到學校。可是,同學們對他的嘲笑並沒有改變,五年級的時候,他對家人發誓再也不回學校了。

  不久,學校的校長來到了他的家裡。校長年齡很大了,他曾是辛格爾父親的老師,他也是一個殘疾人,他是一個瘸子,可是,他卻是當地最有名望的人。

  校長了解到了他輟學的原因,沒有直接勸說辛格爾返校上學,而是把辛格爾全家的人都召集到客廳裡,他說他要做一個實驗。

  他說,大家都知道什麼是勝利的手勢,就是把右手的三根手指握起來,伸出兩個手指。那麼,我現在開始喊,看我們誰伸得最快。

  校長說完,大家忙著握手指,再伸出來。顯然,不論你握得多麼快,也沒有辛格爾快,因為他不用做任何動作,直接舉起右手,就是“勝利的手勢”。

  校長注視著辛格爾,把辛格爾的右手展示給大家,嚴肅地說:“沒有誰能比辛格爾更快地舉起勝利的手勢!”

  “孩子,你還有什麼自卑的呢?這是上帝對你的恩賜,你將最先最快地到達勝利彼岸,你是上帝的寵兒!”

  辛格爾告訴人們,也就是那一天,他熱淚盈眶地聽完校長的話之後,就跟著校長返回了學校。他從此不再在意同學們的嘲笑和目光,一心用到學業上,成績突飛猛進,初中、高中,他都是全校的模範生,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印度最著名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

  辛格爾後來的故事就為人們熟知了,他靠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成為了印度軟體業的領軍人物。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