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名勝古蹟有哪些

  大多數人對柬埔寨的印象,來自於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吳哥窟。植物接管的古老城市,在熱帶雨林中若隱若現。 那是輝煌的吳哥文明的遺蹟。現在,隨小編來看看柬埔寨的名勝古蹟吧!

  柬埔寨的名勝古蹟:吳哥古蹟***Angkor***

  位於暹粒省境內,距首都金邊約240公里,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徵,被譽為東方四大奇蹟之一。現存吳哥古蹟主要包括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在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時,吳哥曾是吳哥窟柬埔寨的王都。吳哥始建於公元802年,完成於1201年,前後歷時400年。1431年暹羅軍隊入侵後,吳哥遭到了嚴重破壞,王朝1遷都金邊。此後,吳哥被遺棄,逐漸淹沒在叢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紀60年代一個叫亨利·穆奧的法國博物學家發現了吳哥古蹟。吳哥古蹟現存600多處,分佈在面積45平方公里的森林裡。大吳哥和小吳哥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精美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蔚為壯觀。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佛塔刻有各種形態的雕像,有的高達數米,生動逼真。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柬埔寨的名勝古蹟:吳哥通王城

  吳哥通王城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始建於9世紀,多次毀於戰火,後幾經重建。現今一直是12世紀末、13世紀初由柬王攝耶拔摩七世所建。

  吳哥通王城呈正方形,全城共有5道城門,4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戎寺,還有一道通向皇宮的“勝利門”,城門上面是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5座城門外各有一座橫跨護城河的大橋,橋的兩旁置有石像,每邊27尊。石神高2米半,成跪坐狀。城內主要建築物為巴戎寺,其核心部分是一組由16座相連寶塔構成的建築群,每座塔布滿著雕刻。除中央塔外,在兩層臺基的四周還排列著幾十座形體相同的石塔,每座塔各有一個四面佛,他面含微笑,凝視遠方,臉行似柬王攝耶拔摩七世的容貌。圍繞著臺基上的建築有兩個同心的方形迴廊,迴廊上雕刻著大量的浮雕,主要以神話故事、當時重大的現實鬥爭和日常生活為題材。

  柬埔寨的名勝古蹟:吳哥窟AngkorWat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或小吳哥,***與“大吳哥”通王城相對而言***,通常所說的“吳哥窟”即指這裡,因為它是吳哥古蹟中最大、儲存得最好、知名度最高的建築,為12世紀上半葉柬王蘇利耶拔摩二世時期的建築。吳哥寺巨集偉壯觀,精巧細緻,無論是建築技巧還是藝術造詣都達到極高的水平,因而成為世界奇觀。

  吳哥寺的主體建築在石砌臺基上,臺基分為三層,每一層的四周都有石砌迴廊圍繞。迴廊上飾以浮雕,題材大多取自印度史詩《羅摩衍婆羅多》和《摩河婆羅多》中的神話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現實生活及高棉人民同佔族入侵者戰鬥情景的畫面。臺基上築有五座尖塔***柬國旗以該寺正面圖為造型***。這些寶塔象徵著神話中印度教和佛教神話中的宇宙中心和諸神之家。這些寶塔在國王死後便成為其陵墓,吳哥寺便是蘇利耶拔摩二世的陵墓。

  柬古代勞動人民在建造吳哥寺時熟練地運用建築學的一些基本原理,採用1和對稱的法則,使人們一眼就看到該建築物的全貌。此外,吳哥寺全部用每塊重達8噸的石塊砌成,沒有使用灰漿或其它黏合劑,工匠們僅僅靠石塊的重量和形狀的吻合就將它們疊合起來。

  柬埔寨的名勝古蹟:吳哥·巴戎寺

  該寺***Bayon***位於吳哥王城的正中央。神廟距離各個城門都是1.5公里。整個巴戎廟是由49座大大小小的寶塔所組成,中間一座最大,高約40多米,其餘48座如眾星捧月般全部簇擁在它的周圍,這49座佛塔頂都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微微上翹的嘴角有幾分寬容,又似乎有幾分嘲諷,彷彿心中藏著什麼世人永遠無法瞭解的祕密,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就是這個神祕的面容,讓世人感到敬畏又讚歎。穿行在眾多佛塔間,無論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巴戎寺的迴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廟宇的建築結構相當複雜,經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現在的建築事實上是由兩座不同時代和造型的寺廟疊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走入巴戎寺,在寶塔中隨處可見精緻的浮雕,這些浮雕為平凡的石柱注入了生命,點亮了神寺的活力。神寺的內部總共分為三層,包括:聖殿、修道場和藏經閣等,大大小小的庭院共有三百多間。

  柬埔寨的名勝古蹟:吳哥·女皇宮BanteaySrei

  有著上千座的古文明遺蹟,其中有一座看似火紅的神廟,稱為”女人的城堡”。位於暹麗省西邊”女人的城堡”,原名為”班德斯蕾”,照柬埔寨文來翻譯,是”謀求幸福” 的意思,當地人則習慣稱這兒為”女皇宮”,那是因為在神廟的中央刻有許多”阿帕莎拉”女神像而得名。其實,稱她”班德斯蕾”也好、”女皇宮”也罷,因為不論如何稱呼,這座神廟所散發的光彩,都是難以形容的。

  女皇宮,建於公元967年,之後,她也曾被埋藏在叢林中,長達數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馬瑞克的法1人才又發現了她的蹤跡。 這整座神廟,總共有三層圍牆來作區隔。最外圍是參道,左右各有兩間小廟;走道中央第二層的外側,則是護城河;最裡邊一層,則是主要的T字型廟宇,而在她的前方,有著兩間藏經閣。但是導遊說:第二層城牆裡,才是迷人的精神所在。

  女皇宮,是一間印度神廟,由當時的國師亞那發哈拉,和他的弟弟一起興建完成,有別於一些國王建立的神廟,大多是以突顯權勢和功績為目的;這兒則是以獨創的優雅風貌,展現印度教的傳奇神話之美。

  像是第二道城牆的大門外,就依據”溼婆往生書”的記載,鮮活的刻畫出”溼婆之舞”。信徒們深信:溼婆神,也就是破壞神,他是天地間最崇高的象徵,而且具有毀滅、破壞、創生、以及庇佑萬物的能力;藉著毀滅、破壞,來幫助世人創生,早日跳脫輪迴之苦。 順著一層層的城牆往裡面走,我們發現:城門的高度,是一層比一層矮。聽說最裡邊的主廟,大門高度也只有108公分;這是為了讓信徒前往膜拜時,個個都能俾躬屈膝、彎腰而入,設計者不得不展現如此絕妙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