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的名勝古蹟有哪些

  揭西縣是廣東省革命老區之一,境內自然風景優美,名勝古蹟眾多,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揭西的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揭西的名勝古蹟:永昌古廟

  永昌古廟位於棉湖鎮北爺門,是由玄天古廟、雲湖庵和雲境庵組成的廟群,佔地面積1321平方米。古廟建於宋代,廟供奉北極真武玄天上帝,庵供奉娑婆三聖。壁嵌成片清代精工立體石浮雕60幅,天盤倒吊藻井裡外三層通花金漆木雕,構刻精緻,小巧玲瓏,乃省內稀有的木雕精品。該廟是處千年古蹟,又稱“北闕佛光”。

  門內正中是玄帝古廟,又稱北爺廟、佛祖廟或永昌古廟,左側為天后宮,又稱媽祖宮。此二座宮廟均重修於清光緒癸末年***1883年***,面積不大,但小巧玲瓏,且各有千秋。佛祖廟內面楹柱的木雕甚為細緻,外面的石牆經過磨洗,光滑閃亮。此廟現已重修,屋脊飾以五彩嵌瓷,其中珍禽異獸,栩栩如生。媽祖宮則以石雕的精細,吸引遊客。

  永昌門外,左邊有古色古香“流芳”亭,內壁有“挹爽迎暉”四字。亭外欄杆,擺設盆花,下臨湖波,相映成趣。右邊有一古榕,蒼勁茂密,遮天蔽日,清幽絕俗。

  從永昌門至湖對面,有一條奇特的“之”字橋,十灣八曲,以灰舂成實橋。百米長橋,僅有三個橋洞。橋臨下游一側,豎一排石柱,柱上有石眼,原是古時連線橋索之用***古時橋常被淹,鐵索作為過往行人之路標,確保安全***。橋雖彎曲,但從第一個石眼往最後的一個石眼望去,剛好對準古廟正中,舊傳即可見佛燈,成為“北爺佛燈”小景。這可見設計者之匠心。

  揭西的名勝古蹟:花果古寺

  花果古寺位於粵東千年古鎮—棉湖鎮解放路,相傳創自明清代***1644***之前,乾隆丁卯***1747***重修,1991年起由住持釋新成為主捐資100餘萬元,修葺、擴建,由趙樸初會長重新題名作外門匾額,1988年10月被批准登記開放,1990年5月24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坐北向南,總建築面積約2千平方米,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地藏閣、功德堂、客廳、齋堂等。

  寺倖存兩件重要石刻文物。1990年修建天王殿時,挖地基時發現清重修“花果古寺”石匾,今嵌於大門額。同年在附近紅衛小學發現古代寺中的古老四面石佛,其高0.75米,正方形邊長0.5米,四面各刻0.45米高之坐佛,不知多少年前之石刻,有所風化,十分寶貴,堪稱“鎮寺之寶”

  揭西的名勝古蹟:三山祖廟

  三山祖廟原稱明貺廟,又名霖田祖廟、三山國王廟,俗稱大廟。位於揭西河婆鎮西南2公里玉峰***即廟山***腳下。前臨榕江,後倚玉峰,是一座規模巨集大的灰沙土夯牆蓋瓦建築物,殿廊皆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極具民族特色。此廟始建於隋,顯於唐,封於宋,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曆史。後代有修建,八十年代更是修葺一新,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廟前有石拱橋,入門兩側各置泥塑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馬,正殿為三山國王坐像,兩廊供諸官神像、羅漢,後殿供三山國王夫人,共百餘尊神像,皆塑得栩栩如生,巧奪天工。

  三山國王歷來被嶺東人民奉為守護神,民間多有關於他們救駕護國、保土安民的傳說,其廟宇遍設潮汕,以及興梅、東江、閩南各地,甚至飄洋過海,傳到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等地。

  潮汕古代的山民多以狩獵和山林為生,敬奉山神,因而揭西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被形象化,稱為“三山國王”。

  揭西的名勝古蹟:霖田祖廟

  霖田祖廟相傳建於隋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明貺廟,又名三山祖廟,俗稱大廟。在河婆鎮之西2公里的玉峰東麓。廟前有拱形石橋,石門內是大院,有正殿、後殿、斜殿,共有59尊神像。廣東、福建、臺灣三省及東南亞各國有幾百座三山國王廟都源於此廟。八十年代以來,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資500多萬元,將祖廟修葺一新。三山祖廟現正成為粵東地區的旅遊勝地,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潮汕地區的遊人香客前末觀光瞻拜的絡繹不絕,被汕頭市旅遊局定為重點旅遊點。

  揭西的文化旅遊景點:興道書院

  興道書院在棉湖鎮之東南,前臨雲湖。湖兩旁,一為“之”字形橋,一為拱形橋,各有千秋,湖邊木棉挺立,直刺雲天。站在書院之前,近望隔湖嶺頂埔,有如硯臺。遠望則層巒疊嶂,正中有鐵山,海拔近五百公尺。三山並排,有如筆架。真個是“三山排青,一水汀碧”。

  書院正座寬十三公尺,深四十六公尺,前面門樓高聳,屋簷凌空,大門上有石刻“興道書院”四字,有聯雲:“興紀五百年,見知聞知,自古皆稱名世;道傳十六字,同學同鄉,於今共頌作人。”門背則刻“砥行立名”。門樓內為天井,步入大廳,為文昌爺寶座。再過一天井,是一排高樓。樓下一廳二房,樓上斗拱交錯,畫棟雕樑,脊簷巍峨,祀魁星爺。樓前掛木匾書“造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