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欣賞價值的文章

  有欣賞價值的文章常常吸引讀者一遍又一遍的閱讀,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哪有什麼天生幸運

  這幾天,好些朋友來和我交流寫文章的經驗。我從兩個月前開始在網上寫文,第二篇文章就有幸上了微博熱搜,轉發破十萬,後來陸陸續續寫過一些轉發很廣的文章,前幾天一篇文章僅在一個公眾號上就已經點選破百萬。我算蠻幸運的。於是不少人來問我,有什麼心得嗎?

  我真的說不出什麼來。講來講去,也就是“內容為王”和“很幸運”這兩句話了。

  其實,還有未曾說過的。比如,別人看到我是寫了短短兩個月,就攢到了兩萬關注,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寫了豈止兩個月。我收到第一本樣刊在2006年。到現在,滿打滿算快十年了。這些年裡,我收過的樣刊摞滿了書架。今年過年回家,我試圖把新的樣刊放進去,發現已經塞不下了。

  可是,就像我會把樣刊封存在角落裡的書架一樣,我一直諱談自己是個寫作者。如果有親戚朋友問起,我都只推說自己是寫了玩玩的。其實我寫得很認真,卻不願提及這份認真。因為我害怕,怕被問起筆名,對方得知後茫然地搖搖頭,說沒聽說過。十年之間,我陸陸續續換了幾個筆名,躲在無人知曉的一隅,寫著無人問津的文字。

  得知我在寫文的朋友們,最經常問的是:“你出過書嗎?”抱歉,沒有。我想寫長篇,編輯A對我說:“你沒有名氣,所以你如果想寫,我們只能讓你替有名氣的作者代筆。”我拒絕了。

  後來在一家雜誌連續發表了一些文章,編輯B跟我約長篇。我每天想梗想到凌晨,幾易其稿,好不容易折騰出詳盡的人物設計和大綱給她,她卻再也沒跟我提過。這件事就此被擱置了。

  我想出一本自己的短篇小說合集,把十幾篇文章發給編輯C,C對我說:“你粉絲不夠多,我們要慎重考慮。”一考慮,就是大半年毫無音信。過了很久後我再問她,這才得知,她一直晾著我的稿子,還沒有送審。

  有一個因為寫作而認識的朋友,走紅了。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之前每天都在朋友圈發自拍的他,似乎銷聲匿跡了。我好奇地點進他的頭像,發現裡面什麼訊息都沒有,只有一條淺灰色的橫線,休止符一樣。我這才知道,原來他已經遮蔽了我,或者刪除了好友。

  遭到冷遇的經歷,三言兩語難以言盡。可是說真的,即使時時碰壁,我也從沒有想過要停筆。

  其實,我是一個挺務實的人,甚至有點功利。但是對文字,我卻秉著超乎尋常的耐心。我不敢說“十年如一日”,但過去的這些年裡,哪怕我知道可能再怎麼寫都擺脫不了小透明的命運,哪怕我知道自己可以拿寫文的時間去做價效比更高的事情,我也從來沒想過要放棄。

  印象最深刻的高中時代,我租住在學校附近,學業壓力繁重,自然沒有人支援我寫東西,於是我就偷偷地寫。那時候我還沒有膝上型電腦,便跟閨蜜借電腦,頂著冬日刺骨的寒風,騎車去附近大學的自習室,一個人一寫就是一整天。聽著鍵盤被敲擊時發出的微弱響聲,我會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

  我隨時隨地將生活中的故事記錄下來,即使最後大部分沒能成為素材,現在看著那些生活記錄,會有一種“噢!我原來還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的奇妙感慨。

  寂寂無聞的漫長歲月裡,我靠著一份愚鈍的熱愛,一直堅持到現在。如果說兩個月攢到兩萬關注是幸運的,那如果把戰線拉長到十年,或許就沒多少人會羨慕我了吧。

  去年在臺灣,我遇到一個身障者。他在人煙稀少的山上開了一家餐飲店,從當初的無人問津,做到如今風生水起,很多文人雅士慕名來訪。記者的長槍短炮架在他的面前,問他是如何做出這個傳奇品牌的。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做就對了,做久了就對了。

  人人羨慕他的幸運,才開餐廳沒幾年就備受關注。誰曾知曉,起步階段,所有事情都要他一個行動不便的身障者親力親為,甚至連抽水馬桶都要親自打掃。他特地用手機拍下被自己打掃得光潔如新的坐便器,投影到螢幕上,在分享會時,樂呵呵地說:“辛苦,但心不苦!”我竟然聽得鼻子泛酸。

  還遇到一個即將退休的導演,他說的兩句話,讓我印象極深。他說:“喜歡什麼,就把它玩下去,玩一輩子,就對了。”他還說:“要有耐心,恆心。”每當想起這話時,我心中總是湧起一陣感動。他的話,對每一個追夢的人來說,是慰藉,亦是鼓舞。

  我的雲盤裡,有個資料夾,叫“英雄夢想”。裡面存放著我曾經寫過的所有文字,有被錄用的,有被拒稿的,林林總總,許許多多。

  杜拉斯有這樣一句話——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我把文字當做我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它曾經是藏在書櫃裡、無人看見的小小夢想,如今是被小小的一撮人訂閱著的小小夢想。即使只是這樣小小的成績,我也深感自己非常幸運。因為這世上一定還有很多比我還努力的人,獲得的關注卻寥寥無幾。

  我有一個好朋友,十九歲就出第一本書,可以說是幸運兒。可是鮮有人知,她是在實習上下班的地鐵上,寫完了一本書。

  我有一個喜歡的作者,幾年前,她的主職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工作忙碌,但她一直堅持寫作,甚至有時候地鐵上擠得連座位都沒有,她就站著拿著電腦打字。

  這樣的人,受到命運的青睞,也在意料之中。

  我看過一個朋友的採訪,當時他在的團隊拿了一個全國性比賽的金獎,採訪者問他們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他們歸結於“幸運”。於是,採訪者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幸運,從來都是強者的謙辭。每個幸運者的背後,都有著與幸運無關的故事。

  我非常欽佩那些靠努力付出得來成績,卻願意歸功於走運的人。他們很少在朋友圈發一些自憐求安慰的內容,心無怨尤,往往默默地把事給做了,卻從不居功自傲。他們沒有人定勝天的驕橫,對生活永遠抱著一種感激的、謙卑的心情。就算有天生幸運,也只有這樣的人,當得起此等幸運吧。

  有句話說,你只有足夠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而我想說,你只有足夠努力,才有機會擁有好運氣。

  :你只是在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一

  大概因為畢業的學校還不錯,又幹著實際上苦逼但外人看來高大上的創業,網路上和現實中經常有人向我取經。

  小A是我的鄰居,剛畢業兩年,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工作,最近有件事讓他憤憤不平:公司有位和他同期入職的同事剛剛升職了,但在小A看來不管從哪方面看升職的都應該是他。

  “我每天都是第一個到公司的,幾乎都是最後一個離開的,而他每天都是掐著點來,掐著點離開。論勤奮程度,我甩他幾條街。論個人能力,我也絕對不比他差。為什麼老闆就是看不到這一點,反而提拔他了呢?”

  小A是個性格很不錯的小夥子,能讓他都感到如此氣憤,顯然在他心中覺得那位同事跟自己是有比較大差距的。

  無獨有偶,有個親戚嬸嬸最近也特別煩惱。她家小孩眼看就要上高三,面臨高考了。孩子學習特別刻苦,幾乎每天都要學到十一二點鐘,但成績就是不上不下。甚至有些原來成績不如他,也遠不如他勤奮的同學都紛紛反超。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挺多這樣的例子:明明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但別人似乎就是看不到,甚至老天爺也沒看到,沒有給予相應的回報。

  身邊人的求助讓我開始思考這個奇怪的現象,最後還真找到了原因。這裡並不想探討“勤奮”與“結果”之間的哲學關係,而是讓我思考,到底怎樣的“勤奮”才算是真正的勤奮。

  二

  我發現的情況是:大部分人的勤奮往往流於形式,並且容易自我陶醉於“我在進步”的假象當中,反而疏忽了去做那些真正有助於自我提升的事情。

  說得更不好聽一點,這些人其實是在用勤奮掩飾自己的懶惰。

  你是個加班狗,每天7點半就到公司,吭哧吭哧幹到下午6點下班。出去吃個盒飯,回到公司接著拼命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家。

  這樣很辛苦,但不叫勤奮。

  你每天早起晨跑、讀書、冥想。你每天都過得很充實,俯視周圍芸芸眾生,覺得唯有自己卓爾不群,優秀得耀眼。

  你是個有追求的孩子,但這也不叫勤奮。

  大部分人對勤奮的理解,都膚淺地停留在這種表面的儀式感上面,而忽視了勤奮的本質意義。更可怕的是一旦你習慣了這樣的過程,便很容易從中得到滿足,最後當發現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的時候開始怨天尤人,覺得天道不公。

  什麼是對勤奮膚淺的認識呢?

  重複性的做一件事情,卻缺乏思考。

  長時間的做一件事情,卻缺乏思考。

  以上兩種便是最為常見的勤奮誤區,也是大部分勤奮卻平庸者陷入發展困境的本質原因。

  三

  重複且長時間的做事情其實並不難,只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難的其實是思考。

  工作大概3年的時候,因為應酬工作太多,我體重劇增。大學畢業那會兒差不多是110多斤,可巔峰時期差不多到了150斤。

  我決定減肥,採取的方式是每天早上7點鐘起來去跑步。

  自己意志力還算是不錯的,啟動減肥計劃後的一個月,每天都準時去跑步,每次3到5公里,但減肥效果並不理想。客觀地說,收效甚微。

  去請教一位運動和減肥方面特別專業的朋友,他了解完我的具體狀況後說,你這樣跑步身體素質是會提升的,但減肥是沒戲的,方法完全就錯了。

  後來他給了我一堆資料,硬著頭皮全部看完,我這個門外漢才開始瞭解什麼是無氧運動,什麼是有氧運動。什麼是正確的跑步方式,該給自己配置什麼樣的裝備。我開始學會計算自己的攝入熱量,知道大部分食物的卡路里。

  後面的一個月狀況完全不一樣了,體重開始有規律的下降,而且跑起來更加輕鬆,完全不像原來感覺就像是在服苦役一樣。

  但在外人看來,這兩段時期我的“勤奮”程度其實是差不多的,只不過結果是天壤之別。一般來說,後面好的結果會被解釋為“這是堅持的力量”。

  只有我自己明白,這是思考的力量。

  有益的思考+堅持做事情,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勤奮。

  勤奮不是為了努力,是為了偷懶!

  怎樣的偷懶?就是更快的把事情做完,做好,是讓自己能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四

  創業的第二年,我開掉了公司一位挺“努力”的員工。有些同事,甚至是我愛人都不是很理解。勤奮的員工不是所有老闆都喜歡的嗎,我為什麼沒有耐心再給他多些時間,而是採取如此決絕的手段?

  原因很簡單:這名員工已經中了很深的“勤奮病”,儘管和他有過多次溝通,但仍然沒法改變,最後只好痛下殺手了。

  他每天7點多一些就到公司了,大部分員工下午6點下班,但他每次都差不多8,9點才會離開。但問題是,他所在崗位的工作量根本沒這麼大,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時間用在工作上呢?我便開始觀察他。

  首先我發現的一個狀況是:因為每天起的太早***他家到公司差不多要1個小時的車程***,所以上午的工作效率是極低的。差不多到10點鐘開始,就會頻頻打呵欠,直到午休後才會有所改觀。

  所以大部分的工作,他其實都是在下午的時間完成的。如此倉促,完成的質量自然一般。有時候實在弄不完,還會弄到更晚,這也是為什麼他必須比別人遲下班的其中一個原因。

  有的時候按時完成了工作,下班後他留在辦公室,其實也並沒有拿這段時間來學習提升,或者總結工作。他乾的最多的,還是提前去做明天的工作。有幾次他下班後甚至開始打掃辦公室,幹阿姨做的事情。

  很多次和他交流的時候,我都有意無意提醒他每天不用那麼早來上班,同時每天能幹好當天的活就可以了,與其加班去做更多的活,還不如多學點專業方面的知識,提高下自己的水平。

  可惜的是提醒沒啥效果,最後的結果是:他每天工作時間是最長的,但專業水準提升在同期員工中卻是最慢的。後面加薪、職位提升如果不照顧他的話,肯定會心理失衡,影響公司整個氛圍,沒辦法只好勸退。

  這個員工最大的問題就是:沉迷於無效的勤奮,而忽略的勤奮的目的本身。

  五

  看完一本書很容易,看懂一本書很難。

  看懂一本書,還能把書裡的知識、方法應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更難!

  看書不是目的,學以致用,重點是後面的致用。

  所以每天都看書,一個月看多少本書,其實都不是勤奮。

  勤奮之前,要想清楚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的目的就是看書本身,當然也是沒問題的。

  但你就別抱怨別人看書比你少,掌握的知識卻比你多。

  問題在於:大多數人流於表面的勤奮,偏偏要求真正勤奮才能得到的東西。

  堅持做事情很重要,但做事情的同時思考如何更快、更好地把事情做好更重要。

  再次強調:勤奮的目的不是勤奮,是偷懶,是為了把原來需要1個小時才能做完的事情半個小時做完,是為了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而不是把最簡單的“重複性”工作持續下去。

  六

  我跟小A說,如果你老闆不是傻子,你那同事不是關係戶,那麼他這樣做肯定有你不知道的原因。

  根據對小A的瞭解,以及他對那同事的描述,其實我大體知道原因是什麼。

  就算小A是在我的企業工作,我的選擇可能都會差不多:我會更樂意給小A這樣的員工加薪,而讓他同事那種型別的人做管理崗位。

  小A的長處是善於鑽研專業,研究細節。這樣的人是專家型人才,可以很好地把本職工作做好。但他的弱勢在於大局觀和“方向感”較差,同時人際關係處理上屬於一般。

  他那位同事雖然看起來“沒那麼勤奮”,但對業務方向的發展卻相當敏銳,同時也具有人際關係管理的潛質。

  小A有努力,也有思考,只是他勤奮的方向不同,最終得到的東西也不同。不出意外的話,老闆應該很快會給他漲薪。

  而嬸嬸的小孩就屬於典型的“懶惰式勤奮”,將勤奮膚淺的理解為“每晚學習到幾點”,將刷題庫作為唯一的學習手段,做錯的題不思考,做對的題不總結,成績無法提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反思我們,有時候難道不是同樣陶醉於這樣的勤奮?

  如果真的想要進步,請別再用勤奮掩飾自己的懶惰,真正開動起來吧!

  :時光不會辜負每一個平靜努力的人

  昨天,我在家呆了一天,從早到晚,拖鞋都沒換。盯著電腦,看著螢幕改課件。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一點,一動沒動,除了喝了一杯濃濃的咖啡,絲毫未進食。

  夜深人靜,忽然發現肚子餓了,於是起身出門,開門剎那,發現天早已黑透,熟悉的小店都關了門,我晃晃悠悠走到便利店買了一個麵包,在路邊就吃了起來。

  我教了五年四六級聽力課,學生的評價一直不錯,這次四六級聽力改革,我講了五年的課要打亂重排。這幾天,幾乎每天在刷題,然後盯著電腦做ppt排版,接著剪音訊編號,最後查閱大量資料引申知識點。其實在課上一個小時,背後至少要花出十倍或者更長的寂寞時光。

  我蹲在馬路邊,看著夜色,眼圈紅了,忽然明白一件事:這世界上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後,都透著無比都寂寞。但每段平靜安詳的努力之後,都對映著人生軌跡的跳躍。

  剛開始當老師時,我不知道如何備課,以為我的應變能力很強,想,課上不過兩個小時,只要我保持精力充沛邏輯清晰,僅僅是兩個小時的演講,對我來說搓搓有餘。

  第一堂課,我自信的走進教室,講完後,卻垂頭喪氣的看著臺下橫七豎八的學生。我揹著包,走進教師休息室。

  後來明白,臺上不可控的東西太多,這世上哪有什麼憑白無故的橫空出世,不過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必然結果。

  後來,我把每次課對著牆講十遍,用錄音筆錄下來反覆聽,每個知識點查閱大量資訊,甚至課上的每一個段子都寫下逐字稿,連停幾秒都提前演練。終於,學生的評價開始明顯好了起來。

  一次在教室休息室,我看到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前輩,他問我,看學生對你的評價很好啊,你兩小時的課一般備課多久,我自豪的說,至少20個小時。

  他猥瑣的笑了一下,說,我備40個。

  這些正能量的人在我身邊給了我無窮的動力,這世上最可怕的就是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努力。我開始明白,只有偏執狂,才能創造卓越。你很難想一個人。

  在夜深人靜時,喝著咖啡40個小時一遍又一遍跟自己死磕的寂寞。那些安靜的夜晚,只因他的心中有一顆照亮自己的太陽。

  的確,只有耐住寂寞,才能看到曙光。

  上大學那幾年,我認識了一個警校的大學生,英文和口才一等一。在英語演講現場上,評委現場問的問題,他對答如流,彷彿準備了很久。

  之後,我問他是不是學英語專業的。

  他說,不是,他是學刑偵的。

  我問他,那你英語和應變能力怎麼這麼好。

  他告訴我,一開始沒人教他怎麼練口語,更沒老師給他捷徑和方法。於是,他笨重的把託福口語題庫裡面幾千道題每一道都背一遍。

  我聽呆了,於是問:你花了多久?

  他說,一年多吧,從大一開始,一直到快大三了。那段時間,幾乎沒參加任何活動,甚至沒有太多社交,平時休息的時間基本上都在圖書館和沒人的角落裡咆哮著度過。

  我很難想象他耐住了多少寂寞,直到這些年,我看到他橫掃了很多電視節目,許多人誇他口才一等一,說他是演講天才。他總是不開心的迴應:你才是天才。

  我終於明白,這些寂寞的日子,終究會得到回報。

  這是個快餐的年代,快到你總希望今天努力明天就要有結果;快到你總喜歡明天考試今天才開始複習;快到你總覺得今天跑步明天就能減肥成功。

  可是,就算是再快的年代,也需要平靜不計回報的寂寞時光去積澱,去一步步安靜的積累,隨著時間的堆積,才能有明顯的改變。

  一個人堅持跑步一週不難,堅持學英語幾天不難,難的是把優秀養成習慣,堅持7、8個月,堅持一年,堅持更久。

  這世界其實可以很公平,你想一年減肥十斤,最好的辦法就是少吃飯。

  你想三個月呢,少吃飯,多運動。

  你想一個月呢,不吃飯,狂跑步。

  可如果你想一天就減肥十斤,恐怕除了節食之外,就要抽脂、動刀了。

  學習也是這樣,為什麼我昨天看書了文化素養還是沒有提高;為什麼我這兩天背單詞了英語還是沒有突破;為什麼我昨天突擊了,考試還是沒過。

  那些閃著光芒的人,誰知道他在陰暗的角落裡遭受過多少寂寞。

  那些在臺上輝煌的人,誰知道他經歷了多少無人問津的努力。

  這世上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世間的美好,不過是耐住寂寞,堅定不移而已。你要相信,時光,不會辜負每一個平靜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