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精美哲理散文推薦

  人生在世,兩種事應該少幹:用自己的嘴干擾別人的人生;靠別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人生感悟精美哲理散文,供大家欣賞。

  :責任心決定人生格局

  在這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責任無處不在,我們更因責任而立、而強。

  而對待這無數責任的心情與態度,將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了我們未知的人生和事業格局。所以我們要無比清醒的認識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學會用智慧和毅力給自己點起一盞航海的責任明燈。

  我們每一個人,生來就是家庭和社會的多重角色,並承擔著自己作為不同角色各個階段的大小責任。於家庭中,作為父母的你要養兒育女,作為兒女的你要求索學知,做為丈夫或妻子的你則要承擔起家庭的各種繁雜家務。於單位中,作為領導的你,肩負著帶領公司發展壯大的高尚責任,世界管理大師德魯克強調CEO首要承擔的是責任,而不是享有權力,他把管理詮釋為:管理使命、承擔責任、勇於實踐,在他的著作《《管理:使命、責任、實務》中更有36處談到責任,卻沒有一處談到權力;而作為員工的你,則肩負著認真完成上級所交辦工作任務的平凡責任。

  這無數或高尚或平凡的責任,不僅大多數是重複且乏味至極的,往往還意味著你要放棄、要犧牲很多更為有趣味的東西。作為領導,我們要經常承擔過失、過錯,這意味著要常常放棄面子;作為員工,承擔更多的工作任務,則表示你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敢於擔責,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認可,更是對自己生命的無限尊重,這正如美國著名作家劉易斯的尖銳論調:儘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只能是懦夫,是不折不扣的廢物。

  積極的面對責任,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承擔各種責任的綜合能力。美國前總統林肯曾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

  可惜大多數人有此豪言壯志,卻無對此結果負責的能力和行動。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所謂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言的即是我們學習提高的艱辛過程了吧。

  我們帶領團隊,如帶兵打仗。既要服從上級指示,又要結合實際精於變通,期間遇到種種困難、遭受各方質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你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這些困難和質疑,你會懂得困難表示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質疑則表示我們還沒有做到最好,還沒有通過努力獲得別人足夠的認可與信任。所以在困難與質疑面前,我們需要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立即行動起來,並通過種種努力實現自我提升,從而更加輕鬆的應對各種挑戰。

  一切都是公平的。經過了千錘百煉,擁有了學富五車,我們又何患視野不開闊、事業不寬廣!中國有句老話叫“能者多勞”,也可以理解為“能者多責”,你有能力,別人才敢讓你承擔更多的責任;你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上帝才會回報你更多的機遇與發展空間。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領導,更要懂得自己在企業的各個階段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企業剛剛建立,你的角色就是保姆,保姆意味著你要親自下廚、親自餵哺;企業處於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你的角色就是一個勤快的教練,教練意味著你要和員工一樣在運動場上奔跑,耐心的去規範他們的每一個動作;企業成熟有一定規模了,你的角色就是裁判,裁判意味著你雖然不需要再像運動員那樣激烈的運動,但卻需要你時刻保持火眼金睛,發現場上的各種問題並及時做出裁決;企業更大了,那麼你的角色就是制定並把控戰略,你的責任也大到了可以瞬間成就或顛覆一個企業。

  在經濟不景氣,多數企業家和領導都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不敢有所行動有所作為的時候,某城市市長在他工作報告中的一句話“為擔當者擔當”,曾經感動並震撼了無數人,這是對自我責任的一份擔當誓言。

  尊重使命,敢於擔當,用責任心構築事業心,用責任心代替平常心,我們人生的道路才會越走越灑滿金光。

  :守望一段曾經的美夢

  清寂的夜裡,輕輕翻開往昔的扉頁,伴著淡淡的花香,隨著冷清的月色,在心海一隅,細品,深念……

  鉤月冷輝摻清愁,繁星入眸惹煩憂。如煙紅塵,滄海桑田,許多往事化塵煙,繁華美景成追憶。輕吟慢唱曲曲傷,落莫徘徊憶過往,獨傷緒沉淚盈眶。

  最怕那半點墨痕入眸,惹起一抹惆悵盈懷,那些歡顏笑意,隨著光陰漸漸無聲的淡去,獨留碎片殘章在夢裡時常徘徊。

  就這樣在一人的世界裡。將破碎的心移進孤城。在這座裝滿著憂傷的城堡,盤踞著雜亂無章的憂愁,隨著歲月的呢喃,獨自守候著那座荒蕪。

  回憶的風,撫過臉頰滴滴涼,心,漸漸冰冷。那些曾經追逐過的,留戀不捨的,依舊糾結,依舊憂心。多想回到最初的相遇,幻想,擁有美好的結局、一場繁華美景、一段快樂生活,可是,幻想終究還是幻想!如今,被歲月無情的摧殘磨鍊,已失去稜角鋒芒,帶著滿身的傷痕,挑著生活的重擔,獨自漂泊在天涯······

  在孤獨的旅途裡,懷著一顆堅強不屈的恆心,守望著早已凋零的承諾。默默地等待,時也作著最美麗的夢,隨著思念伴著如水光陰,靜靜的,靜靜的守望!

  :老得太快,聰明來得太遲

  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暫易逝的,享受它們,品嚐它們,善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別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所有難題的“完滿結局”上。

  把錢省下來,等待退休後再去享受。結果退休後,因為年紀大,身體差,行動不方便,哪裡也去不成。錢存下來等養老,結果孩子長大了,要出國留學,要創業做生意,要花錢娶老婆,自己的退休金都被要走了。

  當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善待自己時,就立刻去做,老年人有時候是無法做中年人或是青少年人可以做的事,年紀和健康就是一大因素。小孩子從小就要告訴他,養你到高中,大學以後就要自立更生,要留學、創業、娶老婆,自己想辦法,自己要留多一點錢,不要為了小孩子而活。我們都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朋友去年喪妻,這突如其來的事故,實在叫人難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來卻總是如此。朋友說,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鮮花給她,但是他覺得太浪費,總推說等到下次再買,結果卻是在她死後,用鮮花布置她的靈堂。這不是太愚蠢了嗎?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學畢業以後,我就會如何如何……”我們對自己說。

  “等到我買房子以後!”……

  “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

  “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

  “等到我死了以後!”……

  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

  在臺灣,只要往有山的道路上走一走,就隨處都可看到「農舍」變「精舍」,「山坡地」變「靈塔」,無非也是為了等到死後,能圖個保障,不必再受苦。許多人認為,必須等到某時或某事完成之後,再採取行動。明天我就開始運動;明天我就會對他好一點;下星期我們就找時間出去走走;退休後,我們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然而,生活總是一直變動,環境總是不可預知,現實生活中,各種突發狀況總是層出不窮。那麼,我們要如何面對生命呢?我們毋需等到生活完美無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穩,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起。

  一個人永遠也無法預料未來,所以不要延緩想過的生活,不要吝於表達心中的話,因為生命只在一瞬間。

  記住,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空餘恨。逝者不可追,來者猶未卜,最珍貴、最需要實時掌握的“當下”,往往在這兩者蹉跎間,轉眼錯失。

  人生短暫飄忽,有一首小詩這樣寫:高天與原地,悠悠人生路;行行向何方,轉眼即長暮。正是道盡了人生如寄,轉眼即逝的惶恐。

  有許多事,在你懂得珍惜之前,已成舊事;有許多人,在你用心之前,已成舊人。

  遺憾的事一再發生,但過後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沒有用的,“那時候”已經過去,你追念的人也已離開了你。

  一句瑞典格言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不管你是否察覺,生命都一直在前進。

  人生並未售來回票,失去的便永遠不再得到。將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時間才享受”,我們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可以鬆口氣”,或是“麻煩都過去了”。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暫易逝的,享受它們,品嚐它們,善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別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所有難題的“完滿結局”上。

  找回迷失的生命,死亡也許是免費的,但是,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把握當下,莫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