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文章

  端午節都有吃粽子的習俗,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粽子飄香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明享譽世界。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著深深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優美的傳說。即將來臨的端午節,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由衷的敬意。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在江南地區過得比較隆重,人們對其重視程度不亞於春節,出門在外的遊子都要回到母親的身旁,過端陽節。而在我生活的北方,特別是在農村,過端午節的不是很多。由於端午時節正趕上北方的麥收,麥收是北方農村最為忙碌的季節,人們要趁著響晴響晴的天兒,用最快的速度把麥子從田地裡運送到場院裡,然後壓場,揚場,裝到自家的糧囤裡,才算是小麥大豐收,農人們的心才算落地,一年的生活才算是有了著落。所以,忙忙碌碌中就把屈原老先生忘到了九霄雲外,畢竟逝者已逝,生者仍要前行!我想屈老夫子如果在天有靈,也不會怪罪這些後人吧。

  在我的記憶中,每到端午節,沒有文化的母親也許並不知道所謂的“端午節,端陽節、重午”之類的名字,總說是五月大五到了,當時的我也不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只曉得五月大五也像中秋節一樣,一個需要好好過的日子,然而這個日子裡並沒有粽子吃,有的只是母親給我們做的北方典型食品——餃子,與其說以此來紀念這位偉人,倒不如說母親借這個機會滿足一下我們這些小饞貓們的嘴巴。同時我覺得母親肯定也在心裡暗暗祈禱,祈禱汨羅江中的魚兒不光吃糯米,餃子也是很有滋味的食品,用餃子把魚兒們餵飽,它們就不會再去吞噬屈老夫子的遺體了。

  直到工作以後,看到商場裡各種風格的粽子,嗅到空氣裡瀰漫的粽子香,聽到隔壁大媽買艾葉包粽子的呼喊聲,才意識到端午又至,我該買粽子了!粽子首先應該呈給我的父母,雖然小時候父母並沒有給我們包過粽子,但是現在我應該給父母把粽子準備好,讓他們好好過一個端午節!其次應該送給先生,由於先生為南方人,在家鄉這個節日是必過的,所以每次端午節也必有電話過來祝賀,先生也每每打電話給家鄉的親人,向他們祝福!另外,把粽子送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瞭解中國文化,瞭解屈原其人,增強孩子的愛國情感!還有,把粽子送給我的朋友們,一起紀念偉人,共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共同祝福我的祖國。

  端午節臨近,我們在節日裡再一次重溫詩人的情懷,再一次吸取歷史的教訓。淡淡的粽子香從江南飄到了塞北,濃郁厚重的雄黃酒從普通人家的餐桌撒到了汨羅江畔,龍舟競賽的呼喊聲從魚米之鄉傳到雪域高原。屈原的精神再次昭示著世人,偉大的祖國是我們的母親,母親有難,兒女何安?

  隔壁的大媽又在蒸粽子了,空氣裡瀰漫的粽子香味兒越來越濃了……*** 文章

  :家鄉的粽子

  好久沒有吃到家鄉的粽子了,心裡總有股說不出的想念。其實論名氣,老家的粽子永遠沒有廣東、江浙、四川的粽子名聲大,內容也沒有他們的豐富,可我還是覺得老家的粽子好吃。

  我老家在洞庭湖畔,岳陽樓下,這裡不但有廣闊的八百里洞庭,更有發達的溝渠水系,其中有條汩羅江就是舉世聞名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為國投江盡忠的地方。據說中國的端午節就是專門為了紀念屈原而確立的,劃龍船為了尋找屈原大夫的遺體,丟粽子則是為了防止魚蝦損壞詩人的遺體。

  老家的粽子雖然沒有廣東這兒的粽子那麼豐富多彩,但古樸、實在、堅挺、耐吃,另有一番風味。

  老家的粽子個頭不大,一、二兩米一個,用料均為雪白、晶瑩、飽滿的上等洞庭糯米,不包夾其它任何配料。粽葉產自洞庭湖中的優質葦葉,金黃、清香,經水一泡,柔軟而堅挺,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捆粽子的帶子更是講究,不象廣東這邊隨便找根稻草就完事了,我們那裡必須用一種叫“鬍子草”的野草,這種草又牢又香,只是不易尋找,一般長在水塘邊人抓不著的地方,這個任務一般由我們這些男孩來完成。

  粽子的包紮也是一件十分講究的活計,不但要靈巧,還必須有手勁,沒有手勁是包不好我們老家的粽子的。我雖然沒有包過粽子,但小時候經常看到媽媽、姐姐她們包粽子。先是拿一片粽葉作底,旋轉540度,使之成為一個圓錐形,然後將水泡好的糯米倒進去,用筷子層層搗實,再用半片粽葉作蓋壓緊,折成四方形,用粽繩捆緊,粽子就成了。包好的粽子放到鍋裡煮上百來分鐘,粽香就會飄滿整個院子。

  吃粽子也有些講究,一般要用剪刀剪開粽繩,將封蓋的半片粽葉取下,再用筷子從這裡插進去,然後慢慢將整片粽葉退下,一個白裡帶黃、宛如裸女一般的粽子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這時你的口水一定流得老長了!*** 文章閱

  :油餅卷粽子

  端午這天,我的家鄉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不同的是,我們的粽子不是用葦葉兒包著吃,而是用油餅子卷著吃,這種吃法是從老輩那兒傳下來的。

  油餅卷粽子製作工序並不複雜,油餅兒要炸的穌軟適度才好,太穌了包不住粽子,太硬了又不好吃。由於各家燙麵用水的溫度和量不同,炸出的油餅兒也不一樣。至於做粽子,就是將大米放上紅棗,像做米飯一樣煮熟就好了。吃的時候,澆上紅糖水拌勻,用油餅兒捲起,那清油的香味兒、粽子的甜味兒夾在一起,香甜爽口,小孩子更是吃的滿嘴流油。

  我小時候不知道粽子用葦葉兒包著吃,後來知道一點兒,可沒有機會品嚐,直到外面上學時才吃過棕葉兒包的粽子,但總找不到油餅卷粽子的味兒,後來也就很少再吃。

  舊時農民的生活得不到溫飽,油餅卷粽子是很稀罕、很高檔的食品,如果來了遠方的客人,能設法讓他吃上一頓油餅卷粽子是最高招待。如果老人病了行將入土,兒女們能讓老人吃上一頓油餅卷粽子就是盡了很大的孝道。

  大集體時,生產隊裡一年分兩次清油,端午前是必分的一次,就是為了讓各戶在端午節吃上一頓油餅卷粽子,如果那個生產隊在端午節前不分油,社長、社員見都會覺得沒面子。那時,每當節日臨近,孩子們一想到端午要吃油餅卷粽子,那高興勁兒和過年並無兩樣。正因如此,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能吃上一頓油餅卷粽子,更是最大的滿足。所以無論如何,這一餐油餅卷粽子還是設法要吃的,買不上大米、糯米的人家就用黃米、青稞糝子做,連這些也沒有的借米也要做,為的是給全家造個應時的歡樂,討個甜美和吉祥。

  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剛開始的那幾年,手頭有幾個餘錢的農民進城要設法買的吃個油餅卷粽子。每當他從城裡回到村裡,就有人問:“今天進城吃了油餅卷粽子沒有”?吃了的就略帶自豪地說:“吃了”,沒吃的就有點兒不自在。有人好面子,就是沒吃也說吃,以此裝裝自己的臉面,些許得到點別人的羨慕。如果哪天吃了,沒有人問起,還會找個茬兒炫耀說:“城裡自由市場上某某人的油餅卷粽子不錯”,他這麼一說,嘴饞一點的人聽了就香得直流口水,同時也宣傳了他進城吃油餅卷粽子的事兒。

  現在農村條件好了,市場上各種食品琳琅滿目,油餅卷粽子早已不是稀罕物兒,在市場上也不見蹤影,不過每逢端午節,各家各戶的油餅卷粽子是照樣要吃的,而且現在吃的檔次也高了,用上等的白米加上糯米,做出的粽子餈而不膩。好多人家,還要放些葡萄乾、枸杞子、花生仁、核桃仁什麼的,不過紅棗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吃起來香甜,還代表紅紅火火、甜甜美美的日子,雖然吃法沒有什麼不同,味道卻大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