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孟子的文章

  孟子,被人們尊稱為“亞聖”。他的思想一直被人們學習。你心中的孟子是怎樣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孟子,被人們尊稱為“亞聖”。他的思想一直被人們學習。他的《魚我所欲也》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

  我贊同《魚我所欲也》中的“捨生取義”,贊同孟子所說的“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但是,孟子並沒有想到,“取義者”與“舍義求生者”之間還存在著一者,我可以由一個成語來說明:忍辱負重。

  孟子曰:“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這我也不否認,一般人是會這樣做的。但孟子提到的“賢者能勿喪耳”就讓我有些想不過去了。像文天祥這等的民族英雄自然是很符合孟子所講,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為保留骨氣而死的。

  大家對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一定不陌生吧?他為什麼能有後來的滅吳的決心呢?正是因為他受過吳王的侮辱。他被吳王呼來喝去,被迫服侍吳王。而他怎麼想的呢?死嗎?不,他沒有生出那等想法,只有一個信念,就是活下去,有朝一日定要洗清所受之辱。於是,他忍辱負重,屈尊服侍吳王。後來,他終於回到自己的國家,臥薪嚐膽,不忘恥辱,終於滅吳洗去了恥辱。這樣看來,勾踐並不是個沒骨氣的人。但他若是不甘被吳虜而拔劍自刎,會有機會滅掉吳國嗎?那樣做,反而會貽笑大方。

  如果這個史實還不足以證明忍辱負重是明智的,我還可以舉出這樣一個例子。 韓信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賙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而受過跨下之辱的韓信最後終於成為一代名將,難道我們能說他沒有骨氣嗎?

  可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能屈能伸,聽說當初明太祖朱元璋貧困時也當過乞丐,那他有沒有受過嗟來之食呢?換個角度說吧,我們假設孟子還未寫下《魚我所欲也》,有一天他也是窮困潦倒,飢餓難耐。此時,有人“呼爾”而與之飯菜,他會接受嗎?若不接受,餓死,那哪裡來《魚我所欲也》這傳誦至今的文章?若接受,即生,那又哪裡能合《魚我所欲也》之說?

  有時候,現實與思想還是存在著矛盾的,也可以說,矛盾無所不在。任何事都是有角度的,所在角度不同,想到的也就不同。如果思想確實很好,但角度不夠的話,還是說得保守點好,但是也不要否定自己的思想。大膽地提出來,即使錯了,也會有人幫你改正,你只用虛心納諫就行了,何樂而不為呢?

  我不是反對孟子的思想,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看法罷了。若得罪了他老人家,那麼就只有願他在九泉之下能體諒了!

  篇2:大話孟子

  話說孟子死後,被世人譽為“亞聖”。這下可惱壞了生前不甚得志的孟子。

  於是,他每天到老閻那裡去鬧,說什麼也不肯喝孟婆湯。這也讓閻王很為難,這孟子雖然武功沒有悟空好,但是,他那張嘴可不容忽視!萬一,把儒家思想帶到冥界來,那豈不是比孫猴鬧地府更嚴重。那個冤死的宋教仁,不也是這個原因嗎?

  經過一番的思想鬥爭,閻王終於下了決心,臉上露出了一絲詭異的笑……

  於是,孟子如願以償:按照事先計劃,孟子投胎在一戶白領人家。選擇的原因很簡單,不用像上輩子那樣辛苦了。孟母乃一千金小姐,每日除了打麻將便是吃飯,睡覺。孟父是華夏石油公司總裁。這麼好的條件,孟子不禁喜上眉梢。

  由於出鬼門關時,孟子未喝孟婆湯。此世,孟子依舊記著他的“亞聖”思想。剛一歲,孟子便展現出天才的本領。每天都背誦《四書》《五經》。孟父母亦是大喜,請來了哈佛大學哈爾濱佛學院的教授教其功課。未滿十歲,孟子便學完大學全部課程,國家驚其才華,在公務員考試中,孟子順利成為山東省省長。十歲孩童做省長,聞所未聞,世人眾說紛紜。

  正當孟子準備推行他那“亞聖”思想,施行仁政之時,麻煩來了。自從當上省長後,每日走後門者不絕於門。起初,孟子將其拒之門外。但孟父卻在此時破產,欠了一屁股債。家中吃喝已成問題,孟子不得不為這個破敗的家庭著想,經過幾天幾夜的思想鬥爭,最終,他選擇了先養家,再仁政!於是,孟子便開始收下那些紅包,幫那些人做事,簽些檔案。

  漸漸的,孟家又再次飛黃騰達。正當孟子再次準備推行仁政時不知是天意,還是人心。作為省長還未一年的他,居然被市民告上法庭,在調查其貪樁枉法之證據,竟發現數目早已逾億……

  在推上刑場那一刻,孟子恍然大悟:心無主,事難為啊!在地獄,孟子又見到閻王。閻王苦笑道:您那仁政主義怎麼成了拜金主義呢?唉,這次你要到十八層地獄啊!我也幫不了你啊,沒辦法,一念之差啊……

  “啊!”隨著孟子被扔進十八層地獄,閻王又露出那詭異的笑!樂道:“什麼時代了,你還仁政。當上省長,也不說給我點,我能幫你嗎?”

  這時,老閻的手機響了,只聽他說:不就一個孟子嗎,舉手之勞!你把錢直接匯到我賬戶裡吧……

  篇3:讀《孟子》有感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裡也足以看出孟子對於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並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託。“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於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於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於孟子,我們並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為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雲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侷限於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