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飲茶有哲理文章

  飲與品茶是不一樣的,飲茶須後於品茶,飲和品須是結合在一起的,至於要品出人生哲理,那就要看你的悟性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從飲茶中品出人生的哲理

  據說飲茶來源於佛家,後來讀了《茶經》,才瞭解到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的老子就飲茶了。至於飲茶究竟何時而起,又因何而起,也難去深究,當有專門人考慮。

  但茶畢竟是好東西,淡淡的清香,淡淡的苦,不像一杯開水索然無味。

  茶不僅能解渴,還能消暑,甚或消食。如喝得精到的話,還能咂出人生的思索。

  佛家飲茶,則以茶論人生,是佛家的參悟。人生即是苦,茶有此品性。

  我出身非出於文化人家庭,從我們這一輩開始才有人唸書,所以沒有書香門地的品茶淵源。但喝茶的習慣卻是有的,至於為什麼要喝,那無非也是解渴、祛暑或消食等等。當然中國人以茶待客的禮節也是發揮了重大作用的,那也是有了客人來時陪喝或是作客時被敬茶的緣故才飲茶。

  但我少年時飲茶只為解渴,或消暑,或消食。前兩種功能是自己需要的,經常是主動的。放學回家第一件事便是解渴而飲茶,飲的方式很是不雅。身體趴在桌上,小手搬著大茶壺,小嘴對著壺嘴便咕嘟咕嘟直喝起來,那一個痛快,就得把小肚皮喝到鼓起來才罷。現在有人編排稱之為牛飲。

  至於消食,給大家介紹一種自制的茶。我們稱之為猴棗茶,這種茶現在想起來可能就是一種野山楂樹做的,果紫紅的,有甜味,略帶酸,青果則略澀、無味但可入茶。這是大人特為孩子們做的,雖然不被認為是高階東西,但卻是很為家人所看重的。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父親便早早地起床到山上去採猴棗茶了,父親管這天採的猴棗茶叫神仙茶。雖然叫採,實際是去挖,連根帶枝、帶葉、帶果也一併採回家。把採來的猴棗樹晾去水分再入鍋烘炒,便可泡或煎飲。

  這為解渴而喝茶,或敬客而奉茶,大致都叫做飲茶。

  比之更高的叫做品茶。品茶似乎比較複雜,講究頗多,甚至有茶文化。品茶之人,這茶一定是講究,當然品的也都是名茶。器具上也有講究,各種不同的茶,在不同的地域則有不同的品法,器具上配備也不一樣,難以一一道來。

  福建、廣東、江西等省的客家人愛喝功夫茶。有飲有品,品則升了一個檔次,功夫茶是一種飲茶或品茶的方式,茶以烏龍茶為主,有一套專門的茶具,飲起來頗費功夫,若有好友來訪,邊飲邊品邊論道,無一日功夫未必下得來。江蘇、浙江一帶愛飲綠茶,欲品綠茶須用玻璃杯方能增加樂趣。

  飲與品茶是不一樣的,飲茶須後於品茶,飲和品須是結合在一起的。飲茶只管口中味,而品茶則是立體的。

  “一聞,而看,三品”是品茶的程式。首先不問茶為何茶,用鼻一聞,茶香飄來,便能識得茶產何處,再細看茶形,以驗證聞之判斷。待茶泡來,再觀其漂浮、舒展之態,再聞其香,便覺人生輕鬆若此茶。然後再品其味,舌尖一點,輕輕呷一口,便清香溢口,在舌間迴旋一趟,舌根駐留一會兒,慢慢嚥下,舌尖澀而舌根甜。此方找到品茶之樂,若要能品出各茶的細微變化或差異,還的多鍛鍊你的舌。

  至於要品出人生哲理,那就要看你的悟性了。

  :飲茶品人生

  有一天在茶社喝茶,那個漂亮女服務生問我們:“先生,你平常好喝龍井、鐵觀音還是普洱。”

  朋友是個幽默的人,故意說:“那你介紹一下龍井‘聾’到什麼程度?觀音跟你鐵不鐵?普洱這隻‘耳朵’是不是還能聽得見?”

  服務生有些茫然,有些驚訝,又有些忍不住要笑,她還是強行抿住嘴巴沒有笑出聲來,眼神裡卻分明已經是笑意滿盈。依舊錶情甜美地說:“先生,龍井和鐵觀音是茶的名字。”

  我知道服務生沒有明白朋友的意思,我趕緊笑著說:“我們是想讓你介紹一下你現在茶社裡茶葉的成色。這位先生自然知道你說的是茶的名字?”

  女服務生依舊微笑地看著我們這兩個奇怪的客人,微笑著說:“我們茶社的龍井全是今年明前鳳舌龍井……。。”

  朋友笑著說:“聽說過乳峰龍井,倒沒聽說過鳳舌龍井。”

  “鳳舌龍井與乳峰龍井有相似之處,只是鳳舌龍井的採摘要求是採茶的姑娘要全部用嘴脣採摘茶枝最上面最嫩的那些茶葉製得的。”服務生依舊微笑著給我們介紹。

  我跟朋友自然知道市面上沒有什麼鳳舌龍井,只是茶社自己的一個噱頭。我跟服務生說:“那就品嚐一下你的鳳舌吧。”

  朋友笑著說:“還有你這種流氓,當眾調戲人家的服務生。”

  三個人都笑起來,女服務生笑著說:“兩位先生稍等。馬上過來給您泡茶。”

  朋友說:“服務生是個新人,之前來的時候沒見過她。”

  很快,服務生端來茶具和茶葉。服務生用熱水開始洗茶具然後溫杯。手法看上去相當熟練。晶瑩的茶具上開始嫋嫋的升騰起熱氣,服務生拿瓷質的鑷子拿出一些茶葉放在冒著熱氣的茶壺中,蓋好蓋子,開始置茶。少許一股清香隨著茶嘴的方向飄散而出。

  朋友吸了一口氣,說:“氣味濃郁,茶中上品。”

  服務生輕輕地笑著,說:“水溫在90度沖泡後的茶葉香味濃郁,口味甘醇。”

  我問:“用的什麼水?”

  “山泉水。水質甘冽。”隨後,服務生開啟壺蓋,雙手舉杯在我們兩個人面前。我不知何意,拿眼一下朋友。

  朋友湊上前去一眼壺底說:“狀若花裂,一旗一槍。葉面嫩滑,不錯。”

  我才明白朋友是在聞茶、觀茶。

  服務生眼神中露出由衷得敬佩,意思是遇到了行家。估計小女生很慶幸自己沒有拿劣質茶葉來糊弄我們。

  熱水在茶壺中衝撞著翻騰起來,茶葉也如魚兒般的隨著水浪翻滾著。八分滿,茶水隨著熱水的停滯,茶葉也靜止的站立在水中待命的樣子。服務生拿起茶壺再把茶水倒入加了濾網的已經溫好的茶海中,茶香便從茶海中散發出來。服務生把濾網上散碎的茶末收拾起來,把茶海中的茶水倒進我面前的茶杯中,茶水在杯中打了個旋,熱熱的香氣就升騰進了我的鼻子裡。

  朋友端起茶杯一下晶瑩的茶水,微微地在茶杯裡吹了口氣,閉上眼睛拿鼻子輕輕聞了一下,然後抿了一口,很享受的讓茶水在嘴裡轉了一圈嚥了下去。稍後,朋友又咽下了幾口唾液。

  我偷偷瞄著朋友喝茶的樣子,心裡有點好笑。但是還是學著他的樣子喝了一口茶。

  “茶香滿口。”朋友有些感嘆順口說。

  “口水滿口吧。”我輕聲說。我心裡想:“再好的茶水也不至於香的連口水也嚥下去啊。”

  小女生笑出聲來,我心裡倒是高興,心想:“你為你是行家,這會兒喝茶的樣子還是被人笑話了吧!”

  “鳳舌龍井,的確品嚐到了少女口水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你的。”朋友公開開起了小女服務生的玩笑。

  小女生依舊微笑著替我們沖泡著茶葉,說:“三口不忍漱,老闆您是喝茶的行家。嚥下幾口口水品嚐回味口中茶的餘香。喝茶貴在會品,而非一飲了之。看來您常喝茶。”

  聽服務生說著,看她偷偷看我的樣子,我知道她的話分明是在笑我剛才的言論,知道我不會品茶,而不是我的那句‘口水滿口’引出來的幽默。

  這句話實則是在人家面露了怯,滿身的血就衝上了臉膛,又紅又熱的難受。“這茶挺熱的。”我掩飾著自己在小女生面前的尷尬。

  朋友看我的樣子也笑起來。大家在玩笑說話的中間,茶已經衝了幾個來回。小女生笑吟吟的問道:“兩位成為朋友已經很多年了吧?”

  “你怎麼知道?”我問道,“我們的確相識很多年了。”

  “交友就如這品茶,新結識時,意氣相投,醇香滿口,每一次見面都如第一口茶,三咽其味,常常品味朋友帶來的新鮮與淳厚。但是茶葉泡的時間久了,茶的味道也就越來越淡,最後茶水歸於平淡,終於成為一杯白開水。而這杯白開水對於生命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當你的這個朋友成為你生命中的不可或缺,而他對於你卻已經沒有任何的味道。因為他的一切已經活在你的生命裡。從此以後兩個人或許很多年都不用聯絡都不會相見,但是每一次相見卻彼此心意相通。這應該就是人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你們兩人飲茶期間交談並不熱烈,卻能一起喝茶,互相幫助解釋別人不明白的語言。我斷定你們已經是相交已久的朋友。”

  朋友跟我聽完小女生的話,都相視微笑了一下,沒有說話。卻都想著這麼一個賣茶的小女生居然能講出茶中悟出的人生,我有點自嘆不如。

  :飲茶人生哲理

  唐代僧人皎然的《飲茶歌》雲:"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品茶悟禪是件快慰的事,人們從飲茶當中還會發現很多人生哲理。

  廣州市有一座著名的"陶陶居茶樓",三樓至今仍掛著一副著名的嵌名茶聯:"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異寸,分寸無遺。"聯中巧妙地用了四個典故,含蓄地勸諭世人要飲食有度,珍惜光陰。與其說這是一副精巧別緻的茶聯,不如說這是一副深奧幽隱的勸世聯,因為它的意義已經超出了飲茶本身。

  貴陽城郊圖雲關岔道口有一茶亭,亭上有茶聯雲:"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路;一亭俯瞰群山,佔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這副茶聯,雖然無一"茶"字,看似與茶無關,但它懸在茶樓,卻又別有深意。也許光顧埋頭趕路,不認清方向,反而達不到目的,只有坐下來品一杯茶,靜一下心,在這短暫的小憩當中思考一下要走的路,反而磨刀不誤砍柴工,能快步"趕上前人"。

  福建泉州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聯雲:"小天地,大場合,讓我一席;論英雄,談古今,喝它幾杯。"人生的舞臺很大也很小,我們每個人身處其中,是不是都學會了在適當的地方"讓別人一席"?如果大家都不相讓,也許就連喝茶的場子與心情都沒了,更遑論在人世上闖蕩下去了!茶聯,反映的就是喝茶人的人生趣味,以及對生活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