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集讀後感***2***

  讀徐志摩散文集有感4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正如這耳熟能詳的《再別康橋》,徐志摩作為一位浪漫主義詩人為人所共知。在我的理念之中,徐志摩的詩比他的散文要生動的多,但在我《徐志摩散文集》以後,我的印象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徐志摩的詩師承英國浪漫主義,不像聞一多還有象徵主義以美為醜的追求。雖然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浪漫主義的激情在西方几近於陳詞濫調,但此時中國的文壇卻依然死氣沉沉。徐志摩正是在這個時期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為中國現代新詩做出了貢獻,使之從瑣碎的現實描摹、粗糙的感情直抒昇華為統一、集中、超越於日常生活現實抒情邏輯和單純的意象。

  在中國近代文壇,相比於魯迅、林語堂、豐子愷、郁達夫、李廣田、朱自清等散文大家,徐志摩也許算不了什麼,但這並不能磨滅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他的文風絢麗,濃烈,甜膩,因此常遭非議,但徐志摩也正是以這種文風在散文界獨樹一幟。

  讓我們先看看代表他思想轉變的《迎上前去》,他深入剖析,察省自己的思想靈魂,真切坦白自己的性格、思想、信仰,並從失望中振作起來,發出戰鬥的宣言。他先坦率的說“科學我是不懂的,我不曾受過正式的訓練,最簡單的物理化學我都不明白”,“我只是個極正常的人”。同時他又鮮明的弘揚了自己身上的優秀品質,那就是對理想的追求。“不能讓絕望的重量壓住我的呼吸,不能讓悲觀的慢性病侵蝕我的精神,更不能讓厭世的惡質染墨我的血”。接著又以哲學家尼采的話語做了論證。作家正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宣揚自己的人生觀與理想主義,他寫道“我不辭痛苦,因為我要認識你,上帝,我甘心,甘心在火焰裡存身,到最後時辰見到我的真,我定了主意,上帝,再不遲疑。”這種鮮明深入的剖析讓我們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情感在奔突,它像一團火在燃燒,也使別人在燃燒。它闡明瞭作者的戰鬥思想,也渲染了作家悲鬱憤激,求索理想的灼熱之情。

  語言流暢、簡潔、準確、生動,而又絕對的真實。我想這是徐志摩散文和詩歌的共性。而它的真實,真實的思想、真實的情感、真實的體驗。百味人生經散文家的妙筆,都能使人如嚼檳榔,孜孜品嚐。沒有哪種文字能像散文的寫作,敞開心扉,對著自己道來;加上多半是激情使之,理性的動力顯得有些蒼白,也正是這樣,散文方原汁原味,令人著魔不已。人類自步入文明以後,就開始掩飾自己的身軀與心靈,進步的同時也掘出了人類相互隔膜的鴻溝。從此,渴望理解和理解他人也就成為人類不息的慾念和理想。在這個意義上,遙望悠悠文學長河,盧梭的《懺悔錄》是震撼靈魂的,它以坦白靈魂的勇氣和真誠,在文學史上放著異彩,可見自剖者永恆的意義。而徐志摩的《自剖》同樣也沐浴著散文美學真實的光芒,帶著人類潛在的渴求溝通的慾望給人以無窮的啟迪與慰藉。

  在沒有英雄或英雄遭難的年代裡,我們最大的也是最卑微的渴望,只是做一個人。這種感情可在魏晉時期阮籍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謀”中體會到。在《遇見哈代的一個下午》裡,徐志摩完成了走近英雄的精神典儀。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災難與渴望並存的中華民族在渴求英雄,期待著那英雄帶來福音。因此,儘管那不是一個寬容的時代,一方面愚昧與暴政在無情的摧殘著英雄,另一方面,它卻哺育了大量的文化英雄。有著不同的政治、觀點的英雄們在專制的縫隙中昂然生長,而徐志摩無疑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在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哈代是作者心中的偉大聖哲,“他與法郎士一樣,分明是十九世紀末以來人類思想的重鎮......”。

  在《徐志摩散文集》中,我們不難感覺出他文學性靈美與意象美。在整本書中,無處不體現出他對“愛、美、自由”的追求。為了他一生追求的至真至誠的情愛,他不顧家庭的反對、世俗的偏見甚至個人的社會責任、他人的幸福都可置之不理。在這點上,我們承認他是勇敢的、堅定的;而他的錯誤就在將自己的戀愛絕對的美化、絕對的神聖化。這作為一種情感是真摯的,但作為一種理想卻是空幻的。世界上不存在無條件的、絕對的、完全的愛,現實主義者對這一點有深刻的理解,乃至惡毒的嘲弄,而浪漫主義者卻往往沉溺於期間甚至自鴆。

  徐志摩散文集讀後感5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是新 月詩派代表詩人,也是現代作家中有特色的 散文家。

  香茗,只是渲染;午後三點的陽光,只是氛 圍。真正需要的是一顆善感的心,在心靈 的翕動間,捕捉到細若遊絲的美。深閱讀, 這才開始。

  讀著志摩的散文,倘若浮華氣躁,你吸取的 只是香氣而不是靈氣。讀著讀著,你便會 發現深閱讀,不止於讀“書”。

  若將厚厚的一本散文比作一瓢濃羹, 那麼最讓人口齒噙香的便是志摩與曼殊佩爾相 見恨晚的一段。無數個夜晚,細心拜讀了曼殊 佩爾的文章後,志摩依然決定前往相見。

  門扉啟開的一剎那,便看到的是眉目口 鼻之清之秀,淺淺的一眼,便令志摩 難忘。隨著談話的深入,他們馳騁於 英美文學的廣袤之野,思緒行雲流水, 褒貶評議讓交談時而舒暢時而侷促, 曼殊佩爾優雅的舉止,嫻靜的笑容、 謙遜的言語讓志摩對她的閱讀逐漸臻 於深入。正如志摩所說:“你直接無 礙地領會著上帝最高明的意志,在偉 大深刻的戟刺中體驗了無限的文章, 在更大的靈魂中解化了性靈。”

  閱讀人志摩, 讀出了粹極的靈徹性, 沒有一絲雜質的寧靜與安詳。 閱讀人志摩, 讀出了思想者的深刻與沉默, 那是另一種靈魂的寧靜。

  深閱讀,無論是讀書還是讀人,都宛若泛舟於一灣寧靜的湖水。

  一滴思想的源泉悄然落下,舟身微曳而共鳴。

  徐志摩散文集讀後感6

  從志摩先生談起,心中不由得為其感慨,他是一位具有一定影響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對生活熱愛的人。1921年開始長期的詩歌創作,後來讀到的詩歌一部分來自這個時期,受英國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認為藝術至上。曾經寫過不少優秀的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選的散文著作,帶給我的當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讀一章都會深陷其中,過後便養成了閒餘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歐洲漫錄”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語言剛柔並工的表達。讓讀者深陷其中,體會其中的情感。

  對於托爾斯泰的書與人的看法及表達了他的人生觀。對於莎士比亞的回信,更讓讀者瞭解他為人禮貌,性情溫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終究會發生,因從南京乘機去北平路途中,飛機失事遇難,他告別了自己光輝的一生。雖死猶榮,用在這樣一位詩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對文學歷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處風華正茂的年齡,還沒有結束的人生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與泰戈爾的對話,相當的好,能與這樣一位印度詩人如此聯絡,並與他環遊亞洲,也不失為一種成就。並影響著徐志摩對於印度洋的恩情。

  遊歷學習的志摩先生,寫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對於環境,事物的描寫,也有對於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描寫。

  在我看來,他所寫的是人所觸的正常感受,只不過是他會用最準確,扣人心絃的語言描繪罷了,體會是深刻的。

  如果世界上最後一本《徐志摩散文集》在我的手上,我該會是怎樣的欣喜發狂啊………
 

徐志摩散文集讀後感_讀徐志摩散文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