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事春秋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能夠培養智障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與良好品質。春秋時期也有很多的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篇1:刻舟求劍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裡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裡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麼,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裡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髮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篇2:循表夜涉

  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河裡做標記,澭河的水面突然漲起,楚國人不知道這件事,沿著原來做的標記在夜間涉水,結果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發出的尖叫聲如同房屋倒塌的響聲。

  以前他們在澭河做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標記渡水的。如今,水位已經改變了,河水暴漲了很多,楚國人仍然按照原來設定的標記渡水,這正是他們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啊!

  寓意:諷刺那些墨守成規,固執己見,不知變通,拘泥固執,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事情的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手段、方法,要隨之改變,否則會失敗。

  篇3:引嬰投江

  原文

  原文:有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譯文

  譯文:有個路過江上的人,看見一人正拉著小孩想將那小孩丟進江中.小孩在啼哭.過江人問那人為什麼***要把嬰兒丟進江中***,回答說:“這是因為他的父親善於游泳.”他的父親雖然善於游泳,他的兒子難道就善於游泳***了***嗎?這樣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哲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決不能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物件不同或事物環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改變,否則就會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