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樹有關的讀書筆記

  讀與樹相關的文章,小編的讀書筆記是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棵樹,不斷地分支,但我們要知道那些重要那些次要。那麼讀者的讀書筆記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故事大意:每年聖誕夜,我們一家人都會開車到路加森林找“我們的樹”。爸爸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抱著箱子。媽媽牽著妹妹妮妮,我抱著毯子走在最後面。走在森林裡遇到一隻鹿,貓頭鷹的叫聲從森林深處傳來。我們用玉米花串、繫好繩子的蘋果和橘子裝飾我們的聖誕樹,還掛上蜂蜜小米葵花子球,然後在樹下撒些帶殼的堅果、麵包屑和蘋果片,給那些不會爬高的小動物。媽媽叫我把毯子鋪在地上,坐下來欣賞我們的樹。她帶了一壺熱巧克。讓溫熱的杯子暖和我的手指。爸爸關掉手電筒,我門安安靜靜的坐著,希望有小動物出現。離開以前,妮妮和我各選一首聖誕歌來唱,我選“朝賀耶穌誕生”。妮妮選“王老先生有塊地”。我們越唱越快,因為歌詞很長,而且越來越冷。夜裡,我躺在床上,想我們的樹。第二天,阿姨、叔叔、表兄弟姊妹都來了,一屋子快樂的笑鬧聲中,有時候,我的心又帶我回到路加森林。我想像鳥兒、松鼠、鼴鼠、浣熊和鼬鼠都在享受聖誕大餐。說不定有熊、狐貍,踩著細細尖尖的腳掌跑來。它們全都在那裡,在聖誕節這一天,圍著我們的樹,唱它們自己的聖誕歌。

  我認為,這篇故事告訴我們,應該珍愛地球,不要砍伐樹木。要和大自然成為好朋友。希望大家也能學習故事中的爸爸媽媽,過一個環保的聖誕節。

  篇二

  印象中自己並不喜歡詩歌,一直都沒什麼耐心去讀詩。但是,當我第一眼看到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時,我就喜歡上了這首詩。一直都知道詩歌挺美的,但是自己真正對詩歌的美有所體會是從這首開始的。

  仍然記得跟這首詩相遇的情景。那是在臨近期末考的時候,一天下午放學後,我獨自留在教室裡溫書,心情突然有些煩悶。突然看到同桌桌上的席慕容文集,隨手拿起來一翻,就看到了這首詩。讀著這首詩,我腦海裡突然浮現出一個唯美的畫面——一個男子緩緩地走近一棵櫻花樹,櫻花樹開滿了粉嫩粉嫩的櫻花,非常美。但是,男子卻沒有在櫻花樹下停留,當男子走過櫻花樹時,一陣風吹過,花瓣在空中輕輕起舞,緩緩飄落,似乎帶著一份柔柔的嘆息。

  讀完這首詩,心裡不再浮躁,而且滋生了一種難以訴說的感覺。我體會到了詩中所隱藏的淡淡的哀愁。體會到一個女子對心上人的默默的喜歡。女子希望男子能夠看到她,注意到她,但最終還是不能達成這個願望。哀傷,唯美,連自己的思緒都會不知不覺被這首詩牽引,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雖然席慕蓉這樣說:“這是我寫給自然界的一首情詩。我在生命現場遇見了一棵開花的樹,我在替它發聲。”但是,我想,對詩歌的解讀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見解,畢竟“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篇三

  讀畢淑敏《離太陽最近的樹》,第一次約略知道西藏阿里“早已掘淨燒光,連根鬚都煙消灰滅了”的紅柳林。

  她在那裡當兵時,有一天司務長佈置任務,叫全體打柴去——挖紅柳當柴火燒。司務長說,“拉一車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兩車汽油。焦炭運上來,一斤的價錢等於六斤白麵。紅柳是不要錢的”。

  司務長的成本意識還很不錯的,似乎紅柳不是自己身上的事,這不是強盜邏輯嗎?這是阿里的事、國家的事,更是人類的事啊。你為了自己今天燒飯不要錢,阿里人、全人類子子孫孫要賠上無窮無盡的錢吶!也許期滿了,你走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阿里人走得了嗎?人,能走得了嗎?走得出阿里,不還是宇宙中的一員。條塊分割、部門保護、地區保護,總是嚴重製約著我們整體工作的開展。

  不可否認,司務長也是為生活所迫,為大家著想,要燒飯吃。但好心也能辦成壞事,不能辦成壞事呀,更不能因為沒有起碼的常識與見識,做了壞事還自以為功。我們的司法部門在處理“長”們的類似問題的時候,顯然也有好心地辦壞事的時候,有意無意去遷就還要冠冕堂皇地說是“情有可原”。

  司務長在軍屆到底什麼級別,我不知道,就因為是“長”,所以可以佈置任務,而且因為是“佈置”的任務,所以“全體”都得去執行且完成嗎?在中國,民主程序滯後,為頭為長的都多少有些說話權,實際上是話語霸權、指揮權。“長官制”要是失去了民主監督,類似“紅柳”的災難就不能倖免。有多少人只注重為官一任任內的事,許多專案在當時的確很能顯示某些官員的政績,可是也不乏事後根本就是浪費的,甚至還給當地人帶來了災難深重的後遺症。

  她也曾反對過司務長的做法,不過還是沒有能夠阻止住。是自己太孤單,還是自己也底氣不足?中國缺乏振臂一呼的闖將,更缺乏應者雲集的民眾。不知者不為罪,在真理面前我們知者絕不能示弱,孟子說“知而不爭,不可為忠;爭而不得,不可為強”。人類歷史的進步,少不了仁人志士“爭得”“為強”來推波助瀾。如果自我寬心,反正執行任務、落實工作是全體行動,挖柳的隊伍“浩浩蕩蕩”,那麼這種“不得”其實也不只是示弱,更是明知故犯的罪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