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計劃

  四年級要完成由中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通過學習,要能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中年段的教學目標,為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於老師們來說,教學計劃要怎麼來寫?下面就有小編來講解一下這部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範文一:

  一、學生情況分析

  根據我與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廣泛交流,瞭解到本班學生思維相當活躍,個性張揚,學習興趣比較濃,主動性較強。但是孩子們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習習慣不夠好,心浮氣躁。據前任老師給我講:本班孩子打上課鈴以後遲遲不回教室,上課時忙著各說各的,不善於傾聽別人的觀點和意見,對最基礎的知識點不放在眼裡,協作精神差,集體觀念不夠強,缺乏最基本的紀律觀念……看來,教學的著眼點不應僅僅停留在語文教學上,更不能僅僅看孩子們的成績,而應該從他們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本冊教材的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仍以專題形式組織內容:導語,課例***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思考練習,閱讀連結,資料袋***,詞語盤點,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展示臺或成語故事等***。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

  本冊通過精美的選文,在語言學習過程的薰陶和感染中,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在識字寫字,課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作文,綜合性學習等學習和活動中,達到中年級的上階段教學目標。

  本冊學習要達到的主要目標:

  1.認字200個,會寫200,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會使用字典,詞典,有獨立識字的能力。能用鋼筆熟練書寫正楷字。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複述敘事性課文的大意。

  6.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7.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圍事物,勤於書面表達。能把內容寫得比較清楚,比較具體。會寫簡短的書信便條。能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9.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有目的地蒐集資料,提出不懂的問題,開展討論,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落實教學目標的基本措施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情境。

  本冊教科書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了具體的學習情境,這種學習情境的創設主要是通過“對話”的方式來實現的。

  1.學生與文字對話。學生閱讀課文,通過想象文中的描寫建立生活影像,通過對照文中人物的心靈來淨化自己的心靈,實現有意義的閱讀。通過對文章結構形式的揣摩和推測,理解文章的內容,達到和人物心靈溝通的境界。

  2.學生與文字作者對話。作者寫文章是和讀者交流,學生邊讀書邊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過引導使學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達成一致,讀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學生與學習夥伴對話。人教版教科書,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了兩個學習夥伴。其實,學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個想象成自己,另一個就是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夥伴。學生通過閱讀這樣的對話,能夠進入學習情境,也能激發自己的想象,能通過學習夥伴的對話,碰撞出思維火花,從而點燃學習語文的熱情。

  4.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別人有的感覺我有沒有呢別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 教科書的編者就是用這樣的閱讀提示語,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環境,給學生一個心靈的啟示,讓學生去問問自己。教科書通過具體的語言,為學生營造了學習環境。最終使學生達到和周圍人和自然萬物的對話,啟迪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進而掌握語文學習的規律。

  ***二***、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

  語文學習有其內在的規律,語文學習也有一個基本的步驟。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就是讓學生從內心觸控到語文,在實際的語文學習中能習得方法,慢慢找到學習規律。

  人教版教科書有著自己的教科書話語表述系統,這是不同於教師教學的話語系統,同時又指導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而言,學生容易接受的是親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語言。人教版教科書在這一點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給學生更多關注,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每個單元前都有“導語”,課與課之間有“連結語”,精讀課文中“泡泡語”,有的匯入學習活動,有的指導學習活動,有的提出學習目標,有的提示學習方式,能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教科書通過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學生應該逐步建構起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

  五、具體教學內容及教學注意問題

  ***一***:識字、寫字

  完成認字任務主要靠學生自查自學,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檢查,少數字作指導。

  要求寫的字,要把寫字任務妥善安排在教學過程中,課內有比較從容的時間,不要把寫字作業留到課外。

  ***二***:閱讀課

  1. 要練習朗讀和默讀,注意檢查效果,不流於形式。

  2. 根據課外不同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應注意學生的自主閱讀。

  3. 還要注意領悟和學習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

  4. 重視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和主動積累語言的習慣。

  5. 要向課外擴充套件延伸。

  ***三***:口語交際

  要在聽與說的雙向互動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

  ***四***:習作

  1. 寫實習作要強調如實表達,寫想象習作,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2. 注意激發興趣,讓學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達。

  3. 重視習作以後的交流和展示。

  4. 注意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

  ***五***:綜合性學習

  1. 通過佈置,使學生明確任務。

  2. 在學生自行開展活動中,要時時關心,瞭解開展情況,及時表揚好的做法,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

  3. 採用多種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範文二: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班共50人,其中新插班2人。班裡男生偏多,課堂上開小差的現象時常有出現。總體而言,班級學生思維較為活躍。具體來說,班上的阮安然、劉清、胡珍等十來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上自覺性很強,基礎非常紮實;範呈興等幾個學生知識面廣,上課發言積極;阮安然等幾個學生書寫非常整潔漂亮;在書寫習慣上較差的有薛萬傑、徐煒敏等幾個學生;在完成作業上不認真和拖欠的有張興明、田林圓等幾人,需要加以引導、鼓勵,促進其進步。在這學期,應抓實基礎,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培養優秀學生的同時,建立學困生檔案,促進整個班級語文水平的提高。但學生平時作業中的書寫欠認真工整,週記應付性完成,質量不高,寫作積極性不高這些都是突出的問題。這些都有待本學期繼續完善的。

  二、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共有課文32篇,其中精讀課文17篇,略讀課文15篇;教材後面還附有8篇選讀課文,共40篇。教材設計了8個專題,依次是:走遍千山萬水、以誠待人、大自然的啟示、戰爭與和平、熱愛生命、田園生活、執著的追求、故事長廊。其中第三單元“大自然的啟示”和第六單元“田園生活”還安排有綜合性學習內容,使專題的學習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每個專題單元包括導語、課例和語文園地三大部分。每組開頭的導語點明本組的專題,並提示學習要求。課例由4篇課文組成,其中精讀課文2—3篇,略讀課文1—2篇,精讀課文後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一段連線語,將前後課文連線起來,並提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根據教學的需要,在一些課文後面安排有“資料袋”或閱讀連結,以提供課文的背景資料,並豐富學生的閱讀。語文園地由5個欄目組成,其中有4個固定欄目:“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另有“寬頻網”“趣味語文”“展示臺”或“成語故事”,這四項內容分別在全冊8個語文園地中各安排兩次。

  本冊要求認識200個字,會寫200個字。要求認識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中,在課後生字條裡列出;要求會寫的字,安排在精讀課文後,以方格的形式排列。為了便於複習檢測,每組後安排有“詞語盤點”欄目,包括“讀讀寫寫”“讀讀記記”兩欄。“讀讀寫寫”是由精讀課文中會讀會寫的詞語組成;“讀讀記記”是由精讀和略讀課文中要求認識的詞語組成。另外,教材後附有兩個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認識的字,200個;表***二***是要求會寫的字,200個,以供複習總結之用。

  本冊注音有下面幾種情況: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中不認識的字,出現一次注一次音。導語、課後練習、資料袋、閱讀連結、語文園地裡不認識的字,只在全冊第一次出現時注音,後面出現均不注音。選讀課文出現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圓括號標出;多音字隨文注音,用方括號標出。為了便於識字,課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語言環境中要變調讀出或讀輕聲的字,隨文注音,並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加以提示。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認字200個,會寫200,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會使用字典、詞典,有獨立識字的能力。能用鋼筆熟練書寫正楷字,用毛筆臨摹字帖。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4.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複述敘事性課文的大意。

  6.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7.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圍事物,勤於書面表達。能把內容寫得比較清楚、比較具體。會寫簡短的書信便條。能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9.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有目的地蒐集資料,提出不懂的問題,開展討論,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隨著學生識字、寫字量的增加,識字的鞏固是識字教學的一個重點。

  2、加強詞、句訓練。

  3、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

  4、加強習作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聯絡。

  5、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增加到課外閱讀量。

  教學難點:

  1、生字的認識與書寫。

  2、朗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3、綜合性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4、習作興趣的培養,掌握習作的基本要領,初步掌握使用好詞好句。

  範文三: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貫徹執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以新課程促進課程改革,全面改進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技能,優化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全面和諧地發展,使語文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不同的人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等基本教育理念,使學生學會語文、會學語文。培育學生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身心全面發展的新型社會所需人才。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八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活動組成。課文內容既有大自然的美景,又有人物的美好心靈;既有古詩,又有成語故事;既有科學知識,又有童年趣事;既有語文知識,又有教育意義。可謂內容豐富,多姿多彩。本冊教材共30篇課文,其中22篇講讀課文,8篇略讀課文。講讀課文教師要重點講解,並教給學生分析課文的方法,略讀課文主要由學生自學,教師從旁協助。

  三、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26人,其中女 8 人,男 18人。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獲取知識,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 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語文的能力.絕大多數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學習習慣。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實行分工合作,各盡其責。 能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資訊。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大部分只會跟著老師走。個別學生基礎知識差對語文不感興趣,學習被動,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有困難。還有個別學生比較聰明,但學習不勤奮,成績不高。

  四、目的要求

  ***1***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各單元生字、新詞,並能正確書寫部分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文中所描繪的畫面。能按要求完成各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訓練和語文活動。

  ***2***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感悟為主,充分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優勢,理解課文內容,解決學習上的疑難。

  在讀懂題目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課外資源,結合教師的指導完成學習任務。在讀中感悟,在討論中明確,在表達中鍛鍊,在寫作中提升,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全面積累,靈活運用。

  邊讀邊想畫面,抓住重點句子、段落、朗讀感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激發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深入思考問題,勇於探索發現的習慣。培養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學會珍惜、善待生命。教育我們應勇於挑戰失敗,有戰勝失敗的勇氣和毅力。敢於堅持自己正確的判斷。能正確面對困難,學習文中人物面對困難的精神。

  五、教學措施

  1、以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維為指導,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注重教學過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先自主學習,敢於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大膽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創設寬鬆、和諧,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學習氛圍。

  4、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每個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每節課均有機會讓學生都動腦、動口、動手學習。

  5、引導學生敢於講出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尊重他們的想法,鼓勵他們在語文的學習實踐中領悟、掌握和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

  6、在作業設計中,注意有多種多樣的題型和不同層次的題型。

  7、引導學生完成新課標規定的閱讀量。

  8、注意優生的培養和潛能生的轉化。對於優生要提高要求,額外補充營養,讓他們成為班內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於潛能生要發現其閃光點,多鼓勵,讓他們找到自信。多輔導和幫助他們,讓他們體驗成功,愛上學習。當然也不能忽視中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