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的故事

  道德是一雙手,推開封鎖在心裡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著無數純潔的心靈。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人人都應該遵守道德,我們都應該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有一天,我和媽媽還有奶奶上街買菜,我看到水果攤上有賣一種大櫻桃,那櫻桃又大又圓,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晶瑩剔透,好像在對我們說:“我們很好吃,快來買呀!”

  我經不住誘惑纏著媽媽給我買,媽媽也很好奇,便答應了。

  我們走近櫻桃,那個小販見“上帝”來了,立刻露出笑臉,笑眯眯地說:“這不是普通的櫻桃,是‘美國大櫻桃’,又酸又甜,不信你chang一個,十三塊錢一斤。”

  媽媽沒有chang,拿了一個塑料袋,挑起櫻桃來。

  買好櫻桃,我們正付錢時,有一位老奶奶顫顫巍巍地走了過來,這位老奶奶衣衫破舊,走過水果攤時,她也發現了“美國大櫻桃”。

  她便問:“這櫻桃甜不甜,能不能chang一個?”

  那小販立刻大叫:“你嚐了又不買,嚐了也白嚐了,一個要好幾毛錢呢,去去去,別妨礙我做生意。”

  我此時想:“為什麼我們沒買時能嘗,老奶奶為什麼不能呢?這小販也太以貌取人了吧。”此時我真想抓一大把櫻桃塞給老奶奶。

  那老奶奶見小販不讓嚐了,便又步履蹣跚地走了。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媽媽提著櫻桃已經追了過去。她抓了一把櫻桃,塞在老奶奶手中。

  老奶奶正要退回來,媽媽說:“這個你還沒有吃過吧,拿回去嚐嚐吧。”說著帶著我走了。

  我也要像媽媽那樣做個有道德的人。

  篇二:訓練“道德”

  吳奶奶是一位退休工人,養老金不高,房子也不大,住在杭州富陽的一個社群裡。汶川地震後,她捐了一筆錢,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以“日日捐”向社會獻愛心。雖然捐的錢不多,每日只有區區一元錢,但她說,這一元錢帶給她許多快樂,只要有一日不捐,心裡就會空落落的。

  前幾天看新聞,有位文具店老闆街頭孤身追賊,為一位女士追回一條金項鍊。鏡頭中,店老闆的妻子說:“丈夫就喜歡管這樣的閒事,開店十年,這樣的見義勇為不下十次了。”這則新聞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追小偷時只有他一個人,而且追了長長的一條街。

  善與惡、是與非、黑與白……這樣的“道德觀”認知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件難事。對“好人”、對“好事”,我們心中還會油然而生出感動和敬佩,但感動歸感動,行動歸行動。“感動”與“行動”之間還橫亙著一條長長的溝壑,有的人走了一輩子,都沒有跨過去。看來“道德觀”與“道德”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道德觀”只是一個理念,而“道德”在行動,“行動”真的很難。

  香港有位義工叫蘇金妹,她認為道德不能靠說理,而靠“訓練”。如果要讓孩子富有愛心,就應該讓孩子走上街頭去幫助別人,這樣才能“訓練有素”。

  “道德訓練說”可以解釋許多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譬如吳奶奶的“日日捐”、又如那位店老闆的“古道熱腸”。一個人做了好事,就會經常做好事,就再也看不得別人“受苦受難”,也看不得“不平之事”了。

  山東濟南有位叫鄭承鎮的老人,自從1987年那年在濟南“收養”了一個流浪孩子之後,這十多年一共幫助了四百多位流浪孩子,最多的時候家裡擠住過十三個孩子。在他收養的孩子中,有的讀了中專、警校,有的參了軍,沒有一個再去流浪。

  常人很難理解鄭承鎮的行為,唯有“訓練有素”這四字才能理解。他顯然已把這種救助視為一種習慣,並從中感受到了快樂和滿足,所以才能樂此不疲,視為一生的追求。

  “道德”真的需要訓練。這段時間,網上在熱議一位名叫陸傑森的美國在華留學生,他在麥當勞門口遇到一位乞討的老奶奶,於是買了兩份薯條,兩人席地而坐,開心地吃著。陸傑森的愛心讓許多國人為之感動,但對於陸傑森來說,這卻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因為他在美國就是一位義工,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為乞丐買一份食物,只是舉手之勞。

  陸傑森的“很簡單”,對許多人來說卻是“很困難”,現在許多網友甚至還提醒陸傑森被騙了,說那位老奶奶不是真正的乞丐,不應去幫助她。“扶弱濟貧”是一種美好的情感,但要走出一步、付出一點,原來這麼難。

  我們接受了太多的道德說教,但缺少實踐和體驗。結果,我們永遠站在“道德觀”的陣營裡,樂於做一個評判者,而不願做一位實踐者。

  2010年去香港培訓,在九龍塘地鐵口曾看到溫情一幕:一位只有五六歲的小男孩站在地鐵出口,手舉一塊“哮喘基金募捐”的牌子向路人募捐,而他的父母則靠在一輛賓士車邊,微笑著看著他。

  這個場景,我兩年後記憶猶新。我覺得,這是我目前所發現的最好的“愛心教育”和“道德教育”。

  篇三:猴子與道德

  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

  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隻猴子都會一身溼。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隻猴子都淋溼了。

  之後每隻猴子在幾次的嘗試後,發現莫不如此。

  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釋放,換進去一隻新猴子A。

  這隻猴子A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

  結果,被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一頓。

  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猴子A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嘗試了幾次,雖被打的滿頭包,依然沒有拿到香蕉。

  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釋放,換上另外一隻新猴子B。

  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當然,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B一頓。

  特別的是,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或是媳婦熬成婆^O^***。

  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

  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猴扁。

  這就是道德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