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康德的故事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古典哲學的開創者,是唯心主義與康德主義的開啟者,在西方思想界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規律,5點起床,每天早晨的五點,他就會起床,然後開始兩個小時的工作,中午吃飯後,他一定會去散步,晚上十點會準時上床睡覺。甚至於到最後,他做事情沿途經過的家庭主婦會用他的活動當做時間表,因為分毫不差。

  另一個關於康德守時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朋友家拜訪,因為之前有寫信給人家說自己上午十一點會到,同時朋友家住的比較遠,過去還要經過一條河,所以他大清早就租了輛馬車前往。等到康德和車伕到達河邊後,卻發現橋斷了,雖然河不寬,但是水深,而且結了冰,這也就意味著他無法按照約定的時間到達朋友家。

  為此他感到很焦急,詢問車伕後得知,如果往前面走,十公里外還有一座橋,但是走這條線路到達朋友家就十二點半之後,選擇走眼前的線路,只需不到四十分鐘。兩難的抉擇後,康德花費了兩百法郎買了河邊的小屋,並且許諾屋主,二十分鐘內從小木屋拆下幾塊木條修好橋面,就將小木屋送給屋主,於是屋主很快喊來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按時的修好了橋。橋修好後,馬車終於在十點五十五到達了朋友的農場。在家門口等待的朋友見到看的的第一句話就是“朋友,你真準時。”

  直到今天,康德守時的故事一直被人們傳頌著。

  關於康德婚姻觀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是一句流傳了很久的話,身為一個哲學家,康德的一生並沒有結過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婚姻觀,相反,對於婚姻觀他有著很強的個人觀點。

  康德一直過著很刻板的生活,終身未娶的他,一天只吃一頓飯,深入簡出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哲學,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懂得享受生活,他有著很豐富的業餘生活,比如打牌,聽戲或者聽音樂會。他每天都邀請朋友一起吃飯並討論一些學術上的話題。

  他的愛情始於凱塞林克伯爵夫人,他暗戀著這位夫人的時候,身份是該夫人的兒子的私人老師。伯爵夫人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寡婦,為了能夠多看她一眼,他每天都準時去給伯爵的兒子上課,後來這位夫人嫁給了另一個貴族,康德為此很傷心,他辭掉了工作。暗戀失敗的他開始致力於自己熱愛的哲學事業,並且開始形成自我的婚姻觀。

  康德很早就知道愛情給人帶來的激情與歡愉維持的時間是有限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的,最後冷卻變質後,兩人之間的信任就會轉換為親情,也只有這樣,夫妻之間的感情才能長久。這樣的愛情雖然在激情消磨殆盡後,就只剩下親情,卻也是平凡的,同時很值得人細細體味。

  康德一生未娶,關於這方面的原因,他自己的說法是:“當我需要女人的時候,我卻無力供養她;而當我能供養她時,我卻再不需要她了”。這句名言也就代表了康德的婚姻觀。

  關於康德的哲學侷限性

  康德哲學的侷限性首先就是形而上學,而他思想上所導致的的形而上學的原因是他為了將理性主義的獨斷論和經驗主義的懷疑論進行調和,從而把認識的終極物件解釋為一種不可知的“物自體”,這樣就導致了一種“不可知論”,而這恰恰就是其侷限性,我們都知道,今天的主流的思想是“可知論”,他的思想是與之相悖的。

  另一個方面是對認知的一個“範疇”的鑑定分析,他把認識當成了一個完全靜態的結構,從而忽略了認識的動態過程。也就是說世界是動態的,存在的只是相對的靜止。在看的看來,則是完全的靜止。對於他本人來說,並不認為自己的思想有什麼侷限性,他曾經在提到自己的思想時說過,“我的哲學所闡述的是純理想的一個有機的結構體,當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在其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有著與之對應的功能,當你要調離這個職位,讓其去扮演其他角色,就打破了世界的平衡狀態。”

  對於這一方面的探討,恰恰是之後的哲學家們所研究的方向,也是後世對哲學,對世界認知的另一個全新的方面,從而也就證明了這兩點就是康德哲學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