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三個寓言故事

  在一些編寫的寓言故事裡,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大道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有一個讀書人,他的一大嗜好便是買書。

  這一天,他進城去,半路上碰到另外一個讀書人,手裡也拿著好多書。他上前將那人手裡的書一遍,喜歡得不得了,恨不得一下子都買下來成為自己的,可是他手裡又沒錢,急得他不知如何是好。忽然,他想出個好主意,就對那個讀書人說:“書生,我家裡有好多的古銅器,我本打算把它們賣掉再去買些書。現在我看你手上的書正是我想要買的書,我想用我家裡的古銅器換你的書,不知行不行?”

  沒想到那個賣書的讀書人正好有收集古器皿的嗜好,聽說這個要書的讀書人家裡有古銅器,實在是太高興了,於是兩人立即達成了以古書換古銅器的交易。賣書人隨著到了買書人的家裡,看見各種各樣的古銅器擺在那裡,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用自己隨身帶的書,換了十幾件古銅器,一邊背起銅器回家,一邊心裡還在一個勁地慶幸自己今天好運氣。

  賣書人將沉重的古銅器揹回家中,還沒喘過氣來,只見他的妻子從房內走出來,驚訝他怎麼回得如此之快,便問:“怎麼這麼快就把書給賣掉了?”

  賣書人並不回答妻子的問話,他將鼓鼓囊囊的口袋開啟,然後十分小心地將古銅器皿一件件拿出來,對妻子說:“我用書換了這些古銅器了,這些東西正好是我所需要的。”

  他妻子一聽氣壞了,指著他罵道:“真是個糊塗蛋,你換回這些個破舊東西,能變得飯吃麼?你吃大虧了呀!”

  賣書人卻回答說:“他換得我的那些書,難道就能當得飯吃嗎?有什麼吃虧不吃虧?”他的妻子竟啞口無言,還若有所悟地點著頭哩。

  其實兩個讀書人互換古書與古銅器,本是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好事,可賣書人妻子的庸俗責罵,卻引出了賣書人的一個愚蠢回答,著實可嘆。

  篇二

  有一個魯國人扛著一根長長的竹竿進城去賣。當他走到城門口時便犯愁了,因為他想不出用什麼辦法將竹竿扛進城去。把竹竿豎起來進城門吧,竹竿比城門高出一截;把竹竿橫起來拿著走吧,竹竿比城門又寬出一截。他橫著、豎著比劃了半天,搞得滿頭大汗,就是進不了城門。

  這時,一個老頭經過城門。他看見那人愁眉苦臉的樣子,非常自信地走過去對他說:“我雖然不是什麼聖人,但一生經歷的事情比你多。既然是竹竿長、城門小,你為什麼不把竹竿從中間截成兩段呢?那樣不就變成竹竿短、城門大,可以毫不費力地進城了嗎?”

  拿竹竿的人聽了非常高興,說:“太好了。”

  於是他找來鋸子,將竹竿鋸成兩段,然後進了城門。

  可是,這個賣竹竿的人在城裡轉了一天,竹竿就是賣不出去。因為他沒想到,鋸短的竹竿雖然是扛進了城,但是由於其用途不大,無人問津,所以幾乎成了廢品。

  這則寓言既諷刺了魯國人的愚蠢可笑,更嘲笑了那個自以為見多識廣、喜歡亂出主意、好為人師的老頭。正是類似這老頭的一些人的瞎指點,使許多好事都辦糟了。

  篇三

  齊宣王有個特點,喜歡聽別人對他說恭維話。齊宣王愛好射箭,他喜歡聽別人說他不論多強硬的弓都能夠拉開。其實,齊宣王自己拉的弓,拉開時所用的力氣還不到三石。

  齊宣王射箭時,常常向身邊的大臣們表演拉弓。他身邊的近臣們為了奉承自己的國君,一個個都是先拿起宣王的弓,站好姿勢,故意拉起來試試。這些近臣們在試弓時有意地做出很認真的神情,裝出拼命地使出全身之力的樣子:閉住嘴,鼓滿兩腮幫,將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站在那裡,再慢慢地將弓拉到半滿時故意停一下子就鬆開手。他們都說統一調子的話:“這張弓好厲害!真是強勁極了。如果沒有九石的力氣是別想將它拉開的。”“那還用說,這麼強的弓,除了大王您以外,是沒有人能夠拉開的。”“世界上像大王這樣能拉這麼強硬的弓的人是很少有的。”……聽了這些特別順耳中聽的話後,齊宣王的心裡感到特別舒服,心裡樂滋滋的,甜甜的,比蜜還要甜。

  這樣,齊宣王所拉的弓雖然只需用不超過三石的力,但是他一輩子都認為他拉的弓,沒有使出九石的力是拉不開的。

  拉開這張弓只用三石的力就可以了,這是實際;而用九石的力,則是徒有虛名的啊!齊宣王只喜歡虛名,卻不知道他的實際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喜歡聽奉承話。聽到奉承話、恭維話就沾沾自喜的人必被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