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讀書隨筆

  讀書要有一些感悟才好。那高一學生感悟到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激盪三十年》讀書隨筆

  這段時間裡,我沉浸在這本《激盪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吳曉波先生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透過民間觀察的角度,用真實和激情相交融的優美文字,整體和個體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史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客觀、全面、細緻、生動地再現了幾代企業家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與迷惘、喜悅與傷痛、成功與沒落、經驗與教訓。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借用這樣一句頗為矛盾的話語可能的確反映了1978到2008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

  作者按照編年的體例介紹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年出現的重要事件或現象,並歸納出這些事件或現象的原因,並在每年都附上一個典型的案例介紹,如廣為人知的禹作敏倒臺、健力寶的沉寂等。可以說頗有當代中國經濟資治通鑑的感覺。作者以尖銳的視角幫我們概括了中國這三十年這樣一個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早期、初期,在國家呵護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國營企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但當時代漸漸步入改革開放成長期後,國家開始放手這些溺愛的“孩子”時,他們開始掉隊了,他們原有的市場開始不斷遭到自主能力更強的民營企業和私有企業的猛烈蠶食,有些國企甚至砰然倒下。這10多年間,國營企業、私有企業、以及股份制公司的興衰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帶有強烈的政府和民營資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經濟資源,而改革便是讓民營資本一步步向國有經濟領域發起進攻,這其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掙扎,於是便有了書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中國企業的三十年曆程,有多少激動人心的輝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隕落。過去我們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現在我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一時風光無限,不久就銷聲匿跡。即便是一些巨型企業,也難以倖免地經歷了從神話到噩夢的輪迴,“泰坦尼克現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這個激情年代中,中國企業界和企業家形成了一種非理性的市場運營模式和思維,湧動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資和擴張衝動,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矚目的中國企業崛起大戲,可也正是這種過度氾濫的激情把中國的市場推向了新的無序和盲動,使如今的中國市場呈現出非線性的迷亂態勢。更要時刻警覺的是,一旦我們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脹、急功近利而喪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毀人亡的冰山一角。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懂得了兩個道理,時勢造企業,識時務者為俊企業。在中國特定的國情背景下,事業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時關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歷史的風向,因為根據“叢林法則”——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只有能夠不斷適應政策及時代變化的企業才能長治久安,才能長盛不衰。企業這樣,人亦如此!

  讀罷《激盪三十年》,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在歷史的長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於處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背景中,卻顯得尤為不平凡。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程序,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著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作者的寫作目的絕不是簡單地為這段高歌猛進同時又充滿曲折的30年商業史歌功頌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飽醮激情的筆觸,“在事實和理性的層面上抽絲剝繭”,為我們揭示“一個空前複雜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時代”。同時也告誡我們,在進入改革發展事業的“深水區”,更要摒棄早已氾濫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熱焰”,以一種更理性的思想狀態,更良好的職業操守、更奮發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業的不朽。

  篇2:《山居筆記》讀書隨筆

  以前愛讀餘秋雨的書,尤其是《文化苦旅》,讀的時候覺得美得無可言說,至今這本書仍然是我最愛讀的書目之一。餘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讓人感覺深邃,他常常把歷史與文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讀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學的享受之外,更是對史學的補充與思考。

  暑假期間,閒來無事到書店逛,看到餘秋雨的書《山居筆記》,很是喜歡這個名字,覺得頗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風,隨手翻了幾頁,便買回家中。那次共買了四本書,這本書當時只是翻看幾頁之後,覺得似乎有些艱澀,便擱置在案頭,一晃就是幾個月。

  幾個月後,買的書讀完了,也沒有找到新的閱讀方向,就拿來這本書,細細品讀起來。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現在餘秋雨的文字裡,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相容的世界裡,隨著他的文字,遊走在各地,遊走在各朝各代,遊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餘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淒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於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裡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幹,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的土地上紮根發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生變化之後,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裡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裡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範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溫、浙、廣的商人已經遍佈全國,支撐著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餘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餘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少小離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為心底裡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餘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並不想它曾經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節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枷鎖。而餘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裡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範的框架裡生活。我註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篇3:《白楊禮讚》讀書隨筆

  初中時曾拜讀過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白楊禮讚》,文中那精緻、幹練的筆風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茅盾先生以樹為寓,謳歌新中國成立前夕,革命先烈們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縱橫激盪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象徵了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不可或缺的樸質、堅強。

  參加了幾年水電建設,耳聞目染感觸頗多,總想學先生以物喻意,抒發點什麼。讀過《愛蓮說》,蓮是花中君子,雖出淤泥而不染,但覺得清純些;也看過《菊頌》,菊不怕秋霜,惜乎有些柔弱。它們只是給人一種外表好看的印象,缺乏我想讚頌的力量。而唯有先生筆下的白楊才最能體現新一代水電人的精神。

  你看他高大挺直、不屈不撓,哪裡艱苦哪裡生根、哪裡貧瘠哪裡發芽,不在乎氣候、不考慮環境,只要有一點生存的土壤,就會成片成排的茁壯成長。這不正是水電人最真實的寫照嗎?在這片遠離城市喧囂、午夜激情的土地上,多少水電人正是不畏風霜、不俱驕陽、不顧個人辛勞、不計個人得失、毫無怨言、夜以繼日,為加速新時代經濟建設的發展而不知疲倦地苦幹著。也許有人會說:你把水電人講得太崇高、太偉大了吧!但是我想說:不,事實就是這樣。

  我想讚頌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水電人有一句自編的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雖有調侃之意,但祖國大地眾多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不正是一代代水電人子承傳息、共同努力建造的結果嗎?那一座座電站、那一排排水渠,不正是象白楊那樣生機勃勃、傲然屹立在祖國的山水之間嗎?正是有了這群水電人,正是有了這種樸質、團結、堅忍不拔的精神,才有了為祖國水電事業作出非凡貢獻、鑄出新的輝煌的力量!

  白楊精神是水電人的靈魂!

  我們要繼承這種品質,我們要傳承這種精神!

  我讚美白楊,它努力向上,就像水電人挺起剛毅的脊樑。

  我更要讚美水電人,他們艱苦奮鬥、力爭上游,他們是新時期經濟建設者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