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降費對企業的影響為什麼減稅降費

  減稅降費政策接二連三出臺,積極財政政策力度不斷增加;主旋律愈加清晰,節奏正在加快。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為應對經濟下行局面,新一屆政府不斷加大減稅降費的力度,減稅降費已經成為調結構、穩增長的主旋律。減稅降費政策落實情況怎麼樣了?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措施給企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減稅降費對企業的影響以及為什麼給企業減稅降費,一起來看看吧!

  減稅降費對企業的影響

  ***原標題:專家:減稅降費切實降低企業負擔***

  作為資金和實體經濟的銜接中介,面向實體經濟的投資類機構是經濟形勢冷暖的直接感受器。記者近日走訪多家全國性投資機構瞭解到,實體企業資產收益率普遍偏低,削弱了企業的投資意願和償付能力。新興領域投資雖然熱度較高,但由於體量較小短期內難以對巨集觀經濟增長作出顯著貢獻。投資界人士建議,在實體經濟轉型階段,通過減稅降費切實降低企業負擔,避免企業對政府投資的過度依賴,同時加強防範金融風險。

  上海某信託公司高管稱,從全產業鏈的角度看,產業鏈中游企業境況相對好一些,新興產業的景氣度相對高一些,但處於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企業經營狀況普遍下滑。“我們目前更願意投資需求相對穩定的行業,比如週期性不明顯的電力、核電、食品飲料以及一些新興產業。”他說。

  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3季度末,我國信託業面向採礦業投資2174億元,比2014年同期下降近29%;面向製造業投資4233億元,比2014年同期下降18%。“從信託角度來說,採礦業、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投資下滑明顯,一是因行業景氣度降低帶來融資需求本身的下滑,二是因行業風險加劇投資機構變得更加謹慎。”北京某信託公司高管說。

  佐力科創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小額貸款公司,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2015年的主要投資方向仍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包括科技類創業投資企業以及網際網路電商企業,“但是大多數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目的主要是用於救急保命,而不是業務擴張”。

  “我們走訪考察投資專案的直觀感受是,微觀企業的境況仍不樂觀,僅以上市公司為例,他們代表著國內最優秀的一部分企業,而這些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ROE***超過10%的已經很少,大部分公司ROE在3%—8%之間,這反映出企業普遍經營狀況不佳,企業投資意願和償債能力也會下降。”上海某信託公司高管說。

  事實上,2015年至今不斷有信託、債券的違約事件曝出。比如,2015年11月,雲南煤化工集團在上海清算所官網正式宣佈債務違約;山東山水水泥集團未能在今年2月14日按期兌付2015年度第二期超短期融資券“15山水SCP002”的本息。中國信託業協會公佈的資料顯示,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這一年間,將有1.4萬款信託產品到期,累計規模4.2萬億元,其中風險專案506個,規模1083億元。

  部分投資界人士表示,實體企業的下行風險仍在釋放過程中,而伴隨著供給側改革和去產能的推進,由實體經濟資金困難引發的金融風險可能進一步顯露,金融機構的不良率仍有可能上升,建議加大對金融風險的防範。

  一是通過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傳統類別的實體企業經營較為困難,儘管產能過剩行業的市場出清無法避免陣痛,但是如果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負擔過重,既不利於優質企業脫穎而出,還會加劇企業資金鍊風險,甚至波及金融系統,給企業減負是當前實體經濟的迫切需求。

  二是避免過度依賴政府投資。專家認為,經濟刺激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即使政府投資短期對經濟資料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是仍然難以支撐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建議在政府投資的同時,注重通過PPP、政府引導基金等模式引導民間資本參與。

  三是穩妥把握資本市場去槓桿。業內人士認為,適度的槓桿有利於提升資產的流動性,支撐資產價格,可避免因激烈的清理槓桿行為而導致大量資金集中出逃,從而引發其他領域資產價格波動的情況,建議監管部門對資本槓桿予以規範。

  為什麼給企業減稅降費,減稅降費原因

  ***原標題::給企業減稅降費同樣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近日三季度經濟資料一一出爐,除了備受關注的GDP增長資料之外,減稅降費也成為這一系列資料中的新亮點。財政部日前釋出資料顯示,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8243億元,同比下降0.7%,該資料是自2015年2月以來的首次下降。

  在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上,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成為最大的亮點。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承諾,使得在全球經濟陷入“新平庸”窘境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穩中有進增長的原因。

  甚至直接指出,“我再強調一次,不是隻有增加赤字、搞大工程才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們給企業減稅降費,同樣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在一般認知中,對於積極財政政策的認知一直集中在擴大財政支出、增加財政赤字進行政府投資的方向上。也正是在這種思路指導下,“突擊花錢”幾乎成為每年年底的常規爆點新聞——年底有節餘就努力花掉,以免第二年預算減少。但是,這樣的“積極財政政策”圖了一時痛快和一時的資料表現,當全球經濟集體進入下行區間,這樣的財政政策也正在顯現出後繼乏力。

  相反,減稅方向的財政政策,看似在短期內無法達到提升GDP的效果,甚至還會影響一段時期的財政收入增長。但我們從三季度經濟資料保持穩中有進就能看出,減稅其意義不僅在於為企業減負,而是通過減稅,構建起一個企業負擔合理、不影響中國經濟競爭力並有利於創新和民生的稅制結構。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拉弗提出,當稅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時,提高稅率能增加稅收收入,但超過這一限度時,再提高稅率反而導致稅收收入減少。因為較高的稅率將抑制經濟增長,使稅基減小,稅收收入下降;反之,減稅可以刺激經濟增長,擴大稅基,稅收收入增加。從這個角度來說,減稅確實是最積極的財政政策。

  中國的企業稅負處於偏高水平,加上隱性稅收,社保支出,企業負擔極為沉重。沉重的稅費負擔,還會導致偷稅漏稅盛行,如果不被發現,則逃稅漏稅者生存,本分守法的商人被趕出市場;如果要加強監管,意味著財政在徵稅環節上又需要支出一大筆不必要的成本。重稅之下,很容易就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另外,相比負擔沉重的民營企業,國企卻能經常性獲得補貼和稅收減免等等優惠政策,甚至地方保護,這些企業對稅收增長並沒有深刻痛感,相反,私營企業則很容易被稅收逼入絕境。

  減輕企業的負擔,就是在減輕中國經濟前行的包袱。在這種環境下,減稅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從人們對於“加稅”謠言的意見反彈中,我們也能看出減稅更是民心之所向。

  正如所述,為企業減免稅負可能會暫時減少財政收入,但卻可以幫助企業度過難關,是“放水養魚”,長久來看是在涵養稅源。

  從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以來,前8個月累計減稅2493億元,預計今年全年將比改革前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可以說,三季度的經濟資料已經檢驗了減稅降費的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未來財政政策的著力點,應放在逐步減輕經濟增長對擴大政府投資規模的依賴。這方面可供選擇的措施很多,如有序推進銀行的消費信貸;適當增加財政對刺激居民消費需求的支出比重,特別是增加對低收入者的財政轉移性支出數量等等。

  以減稅而非以擴大政府支出為重心,才是未來經濟發展最大的信心和底氣所在。***作者:仲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