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過程是什麼

  茶道是我們先祖留下來的一筆精神財富,我們若能將其發揚光大,也是美事一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過程,一起來看看。

  茶道過程

  候湯選具-備具

  沖泡茶時,茶具需備好,同時要把水燒上***以山泉水為佳***。

  -禮賓獻茶-行禮

  拿起茶荷,把即將要衝泡的普洱茶,示以賓客。

  -溫杯熱盞-溫壺

  用沸水把杯盞燙一遍,既燙洗了杯具,同時也使杯具有一定的溫度。

  -三才迎聖-投茶

  傳統文化中以茶為“聖”,把普洱茶投入三才杯***茶杯***中,稱其為“迎聖”。

  -醒茶開顏-潤茶

  為使普洱茶茶香更加純正,需進行溫茶,即用沸水把杯中的茶衝燙一遍。

  -精茗蘊香-沖茶

  普洱茶浸泡時間,可根據個人喜好程度來調整,一般情況下,每次沖泡的時間為1~3分鐘。

  -淨湯入海-倒茶

  把泡好的茶湯過濾到茶海中。

  -分茶奉賓-分茶

  把茶海中的茶湯,分到品茗杯中,以八分滿為宜。

  -鑑賞真色-辨茶

  示意賓客觀賞茶湯亮度及色澤***普洱茶色分為“寶石紅、瑪瑙紅、琥珀紅”三色,其間以“寶石紅”最為難得,為茶中極品***。

  -三才迎聖-投茶

  傳統文化中以茶為“聖”,把普洱茶投入三才杯***茶杯***中,稱其為“迎聖”。

  -聞辨真香-聞茶

  聞普洱茶特有的陳香,只有“色真、香真、味真”的茶,才可稱為真茶。

  -過喉探玄-過茶

  喝下一杯茶,***時體會普洱茶之韻味。

  -回味悟參-品茶

  從回味中品覺普洱茶特有的神韻,以各人的悟性參悟各人的造化。

  茶道的說法

  1. 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2.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4.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5.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6.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7.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8.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9.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10.負水齋居士認為:“茶道是構築在特定的客觀事物上的茶人的觀念,它既是茶人的認識論,也是茶人的方法論與世界觀。從廣義來講,“茶道”是人類發現並利用茶葉後逐步發展起來的各種茶葉製作工藝以及利用與其茶品相應的食茶、飲茶方法進行養生並冶煉情性的觀念方法的集合;從狹義而言,‘茶道’就是飲茶人在特定的時空環境借喝茶之事修身養性以完善人格的方法論以及由此中折射出來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居士繼承並改造了陳香白的‘七義一心’而提出以茶事引導為中心的二元製茶道理論:《六義一心論》。他認為:茶道哲學是圍繞‘易’發展起來的;中國茶道的精神道德價值的核心在‘懷仁’;中國茶道養生理論的中心則是‘啟智’;整個茶道體系就是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養身與修身為其內涵,六義為其外延。茶道的六外延是:茶理、茶藝、茶禮、茶器、茶情、茶學說,合稱六義理,茶事引導統率六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