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邊影評3篇

  天那邊影評1

  電影中,春秀對許老師說:“你以為你是對的,可是我們認為你是錯的”。其實,整部電影中充溢著各種各樣的悖論。

  年輕的支教志願者們以為自己如ANGEL一般,去天那邊的小村莊實現人生價值,還教會了春秀如何選擇人生,理由是她已經滿十八歲了。破羅卻對這些“三個月的天使們”報以懷疑和不配合的態度,因為小屁股們雖然喜歡他們帶來的美式教育、英式教育、社會主義特色教育,但他們總是隻留三個月,然後拍拍屁股走人***也可以理解為拍拍小屁股們走人***。他們以為留下了真善美的種子,諸不知還有一種眾望所歸是失望。

  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所以破羅們只有“配合的義務,沒有反對的權利”。但是逼急了,狗也會去咬我們的江老師,羅老師也會反駁“你懂個屁”。

  可可們以為自己為了愛情,去受苦受累是最浪漫的事情,農家飯也如瓊瑤小說中兩人同飲一杯甘蔗汁一樣“有情飲水飽”。可是,在柴米油鹽的瑣碎事中,再美好的愛情也抵擋不過一隻母雞的美味。只是,為什麼分手總是在雨中?

  鄉村的春秀們也以為多讀書,就可以上大學,然後去城裡工作。可是,更多的故事是破羅的妹妹,小根子的父親這樣進城後的悲慘故事。

  其實,我也去過山西的小學,做過一天的志願者,但去過就去過了,孩子們的笑容帶給我的快樂遠比我帶給他們的多得多。不過,我想,我不會因為一個破羅的意外死亡,就從此去頂替他的位子。也許,我做不成天使,也不會給電影如此一個豔陽高照的結尾。

  天那邊影評2

  本片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突出,搞笑有趣。值得一看。

  本片正是告誡我們,對於缺乏資源的,環境不可觀,知識水平受阻的服務物件,我們要先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心理情況,再採取正確的方式去助人自助。

  對於迷茫的一代的我們,以為用自己的力量去幫人就很有成就感,做了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就是偉大可以炫耀,人生價值就是不斷的實踐。但是我們沒有想過我們給了別人很多,我們為別人付出了很多,但是這是不是他們需要的,我們的方式有沒有傷害到他們。

  當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我們立刻馬上衝到汶川,我們以為那是幫人,但是沒有考慮自己的能力的前提下的時候,我們只會造成交通擁堵拽救援;當山區需要志願者,我們馬上報名,我們以為那是善舉,但是沒有了解清楚情況,我們只會帶去短暫的歡樂,留下無盡的期待;當敬老院需要志願者,我們馬上在重大的節日去幫老人洗腳,我們以為那是送溫暖,但是殊不知這雙腳已經被很多人洗過,一次可以溫暖,多次只會顯得作秀。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幫人可能是一時的熱情,但是卻沒想到我們的方式可能給受助者並不接受,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傷害。

  天那邊影評3

  這電影讓我憶起我去年假期那個走馬觀花的支教經驗。這裡有很多人在嘈,說得也的確不乏實情,上面是為了形式和政績,志願者是為了實現理想、觀光考察以及個人榮譽,下面既為了應對領導,又能給孩子們吸引一些外界援助。所以這影片的前半段,讓我覺得很真實動人。

  不過這片子可能由於某些原因,沒能深入下去,面對三個問題:

  1. 老師能不能長期呆得住?

  2. 長期呆下去怎麼面對那薄弱的教育資源?

  3. 山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培養大學生,還是輸送農民工?

  我的考察經驗是這些年一系列的措施還是有些成效,至少對一線教育者的待遇提高實現了網友說的那點“教師成了一份兒當地農村人羨慕的工作”。但是,普遍的教室校舍質量問題,以及日常教學經費不足,依然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這塊的財政投入由誰負責?稅制上的問題導致在農業縣縣級財政很難負擔得起。

  可是更本質卻很少有人過問的是:我們鄉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只是培養更多的大學生?三農專家一再強調的觀點是“只有把農民從山裡面和地裡面遷出來,才能實現真正脫困和共同富裕”。這些問題說到底就不只是教育的問題了,而這一切都應該在小城鎮建設和城鄉統籌的問題上通盤考慮。

  影片的結尾,看似無聊,不過那兩個木訥的記者其實未嘗不是暗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