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集讀後感

  老舍的散文集是令人印象很深刻的。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大全,歡迎閱讀!

  篇一

  《養花》這篇課文,詳細記敘了老舍爺爺在養花勞動中的苦與樂,充分表達了老舍爺爺對勞動的熱愛。讀了這篇文章,我對勞動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體會。

  “要是天氣突變,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腰痠腿疼,熱汗直流也不在乎。”勞動中要是沒有,又怎麼會有甜呢?世間沒有不勞動就獲得的快樂,也沒有可以不吃苦的勞動。老舍爺爺的經歷不正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嗎?

  “多得些知識並不是壞事。”說得多好啊!不過,要獲取知識,如果不付出勞動,不嚐盡酸苦,怎麼能行?又怎會取得快樂和甘甜?吃不得苦的人,永遠無法邀遊知識的海洋。我以往學習,吃不得苦,想學好功課,卻又改不掉貪玩貪睡的毛病。經過老師和父母的教育,我終於明白了“學習應當吃苦耐勞”的道理.“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多麼富有哲理的話呀!老舍爺爺不但說明了勞動的重要性,還揭示了為人做事的真理。這句話將永遠是我的座右銘: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出美好的生活。試問,不勞動又哪來什麼作為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拼裝蝴蝶模型的情景:酷暑,太陽火辣辣的,熱氣的人,蚊子“大軍”更是令人煩惱不堪,但我還是專心致志地拼裝,拼裝相當困難;我毫不放鬆。一秒鐘、兩秒鐘……一分鐘、兩分鐘……我的手心裡積滿了汗水。手又酸又痛,我堅持不懈地擠壓著,連零件的銳角劃破了手也不在乎。終於,一架精緻的小蝴蝶模型在我的手中誕生了。我愉快地想:雖吃了些苦,值得!

  讀了《養花》這篇課文,我深深認識到了勞動的真正含義:在嚐盡了苦、辣、酸、鹹之後,才會有不盡的甘甜。

  我一定永遠熱愛勞動!

  篇二

  在我國現代諸多知名作家,像老舍先生這樣以平民出身而躋身文壇的是為數不多的,這兩天我老舍先生成名作:駱駝祥子。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北京***現小洋家衚衕***他家是一個滿族貧民家庭。原名舒慶春。他生逢末年,清王朝的自身腐朽讓清王朝奄奄一息了,母親的勤儉和堅毅給了老舍他最初的教育老舍出生在大雜院裡,也是在那裡長大的。對那裡的下層人民他們的生活狀況、人生態度,他們的喜好的娛樂形式,對老舍產生了最原始的影響。

  有了他創作的生活基礎和平民化的藝術的傾向。可是,老舍並沒有走上創作之路,因為交不起學費,他考上了免費的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在小學校長,盡職盡責,就在這裡五四運動爆發了!“五四”給了老舍非常大的震撼。他改變了生活道路,辭去工作。20XX年赴英國任教,從20XX年他寫第一部作品老張的哲學,近半個世紀大家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20XX年在青島寫成。《駱駝祥子》的成功會首先在於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胡適、劉半農、魯迅等作家都不同側面寫人力馬車,但他們是以一個居高臨下的觀察和評價,而老舍是從細節的直面觀察車伕的生活的。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鄉下,帶著中國農村破敗氣息來的,也帶著這農民的質樸和固執。老舍寫的文章大多數是幽默文章,但駱駝祥子卻是一個悲劇。走下坡路。由這些人物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大悲劇。當我看完之後才知道,祥子所期待的生活沒人能實現。老舍先生的這部著作,讓我們看到了解放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中國人的悲慘狀況,也聽到了來自他們內心的渴望:幸福、平等。

  篇三

  書似一盞明燈,照亮人生前進的道路;書又似一座小橋,連通了心與靈的兩岸;書更似一葉帆,推進著一艘優揚的小船不斷前進。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裡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讓人感到悲。不知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歡。使人不解,但又讓人知前時的事,讓人心歡。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紅牆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裡也會有。一片落葉,水動了,一圈圈水波,隨著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筆下,只喜歡它流出的小溪。但隨著走,發現了,我也明白了,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趵突泉就是範例,再清的水,再綠的樹,只要,人們打起小地攤,那美,就不復存在了。

  地上有了雜物,無言可說,能幹什麼?雖亂,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讚嘆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賞》讓我感到了祖國的美麗,感到當時社會的可惡,甚至把我帶入那些陳年舊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覺中,觸到了一顆溼潤的心。興許,老舍當時,也為祖國而嘆息,想讓祖國走向光明吧!不然,他為何為國而悲呢?

  隨頁飛,大明湖也乃濟南一絕,美麗動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雲。濟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麗的,是濟南一絕,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醜,醜是醜,美是美,從不胡說。從美中看醜,醜中看美,但一定都是愛國的。無論是什麼,大明湖很美,但它發現了水泥沙石,田地讓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