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作文附評語

  說明文作為語文教材中傳播科普知識的載體,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或事理進行介紹或解說的一種文體,它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初中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我的家鄉不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村,這裡食物不及城市豐富,而我卻鍾愛家鄉的風味食品——釀豆腐。

  釀豆腐的製作材料很簡單,只是炸豆腐皮、青菜、炸肉和一些調味料。製作釀豆腐的第一步是製作餡料。首先把洗淨的青菜和炸肉一起放到一個大盆裡,剁成七分碎,之後撒上適量的玉米粉,加上水,把三者揉成團,再配上一些你喜歡的調味料,餡料就大功告成了!

  第二步是把餡料裝進豆腐皮裡,使其成型。我們通常先把豆腐皮的一邊用小刀劃開一個口子,把豆腐皮弄得跟個口袋似的,再把餡料裝進“口袋”裡,這樣一個挺著“大肚子”,頭長翠綠的“胖將軍”就誕生了。但是在做的過程中一定要小心,如果餡料太多,把口袋撐破或劃口子的時候把豆腐皮劃破就會影響它的美觀。

  最後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蒸。蒸釀豆腐的水溫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剛開始的時候用較大的火,然後用適中的火,最後用小火,直到出鍋。當釀豆腐出鍋時,一口咬上豆腐裡面的餡和汁,熱乎乎的,從喉嚨流到你的胃裡那叫一個暖呀!再告訴你一個蒸的小祕密,蒸的時候削幾塊蘋果放在豆腐裡,削幾片放在水裡。這樣蒸出來的釀豆腐還有一股淡淡的蘋果香和甜味兒呢!

  釀豆腐還有幾種吃法,一般時候會有三種,第一種是醮著辣椒醬吃。第二種是醮著醬油吃,第三種是伴著蒜蓉吃,逢年過節時還會有番茄醬,酸辣青瓜一起吃,很合人的口味,更令人喜歡的是,我們吃著豆腐時還能聽釀豆腐的來歷呢!

  清代時期,客家人還是居住在北京,華北一帶的。後來成吉思汗入侵中原,將客家人逐出北京,客家人只好移居南方。因為客家人還帶著吃餃的習慣,而當時南方還不生產小麥,客家人弄不到麥粉。於是有人根據包餃子的方法變通一下,以豆腐做麵皮,把餡料塞進豆腐皮裡,做成形似餃子的釀豆腐,後來便在民間傳開。家鄉釀豆腐和北方的餃子一樣是節日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過年過節全家圍著桌子吃豆腐,一片歡聲笑語,它變成了南方團圓的象徵。

  我愛家鄉的釀豆腐!

  【教師評語】這是一篇關於家鄉風味小吃——釀豆腐的說明文。文章運用了舉例子、摹狀貌、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用形象生動而又不失準確的語言為了我們展現了釀豆腐的製作過程、吃法和來歷。

  二

  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時2014年青奧會的舉辦方,我作為東道主,大家介紹介紹南京的風景名勝——明城牆。南京古城牆修築於明朝,僅內城周長就達33.7公里,比周長僅29.5公里的巴黎城牆還長。古城牆是朱元璋經過3年準備,經歷4個階段共21年時間才建成的。朱元璋為了建造南京古城牆曾下令5省、20州、118縣燒製城磚。為了保證質量,每塊磚上都要打上燒製的州、府、縣及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將治罪。可見嚴格之極。這些城磚長40~50釐米;寬20釐米左右,厚度不少於10釐米。其總數約為3億5千萬塊。這些數字也顯示出了明城牆的巨集偉。

  南京的城牆,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中國萬里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明城牆的13座城門的上部,都建有高聳的城樓,而以聚寶門最為雄偉。聚寶、三山和通濟三座城門各有城牆四道,每兩道之間的空間稱為“甕城”,可作為戰時的防守之用。聚寶門是這些城門中最 堅固的一個,城樓以下部分基本儲存完整,而且有所謂“藏軍洞”的特殊設施。“藏軍洞”實際上就是裡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這種“藏軍洞”在聚寶門最南一道的城牆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牆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據說,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

  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禦作用;裡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裡通過。明城牆的歷史悠久是南京人的驕傲!

  【教師評語】這篇文章作為一篇介紹建築的說明文,翔實的資料,井然有序的說明以及高度的概括了,是本文的突出優點。隨著作者的文筆,我們瞭解了南京明城牆的許多知識,介紹相當條理清晰。

  三

  閩南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獨具風味,在我們現在所居住的海西文化名城-泉州更為突出。今天,就讓我們吹著清新的海風,去參觀一下這座漫溢著古韻餘香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海濱城市。

  首先我們來到古老的崇武古城,這裡儲存著明代為抗擊倭寇而修建的城牆,現在依然巍峨聳立著。在海邊我們可以見到一群群美麗的惠安女,瞧!她們那奇特的服飾讓我們眼前一亮——短上衣,寬長褲,銀腰帶。為什麼要穿“短上衣,寬長褲”呢?一問才知道,原來惠安女為了工作,長在海邊走動,穿短上衣是為了不讓海水濺溼衣服,寬褲腳則是為了讓褲腿幹得快點。這些惠安女有的幫捕魚歸來的丈夫收拾海貨,有的則把海鮮挑出去賣。惠安女們為了丈夫,為了孩子,為了整個家庭,她們願意犧牲一切。有名的惠女水庫就是她們辛勤勞動的見證。她們這種勤勞,勇敢,質樸,堅忍不拔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走在這個海濱城市的鄉村街道你不時可以看到一座座紅磚燕頂的閩南古大厝,說起“燕頂”,你也許會比較迷惑,讓我這個生在泉州長在泉州的人給您解說一下,您就豁然開朗了。古時候,人們把燕子當成凱旋而歸的吉兆,所以就把燕子搬到了房頂,寓意在外的遊子能平安歸來,所以,燕頂代表著對親人的思念,代表著團圓。

  走在泉州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各種宗教的遺蹟可以同時在一條街上和平共處,比如在塗門街,有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隔不多遠就是香火鼎盛的關帝廟,

  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勝地”之稱。歷史上多種宗教匯聚泉州並留下大量珍貴的宗教遺蹟遺物,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現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擁有眾多的信眾和數目可觀的寺觀教堂,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民間信仰宮廟。這說明了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以中華傳統文化和外來多元文化廣融博納,歷經千年積澱,形成了內涵豐富,風格獨特充滿魅力的名城。

  走在熱鬧非凡的塗門街,打錫街,有悠然漫步的老人,有穿戴時尚、步履匆匆的年輕人,街邊音響播放著勁爆的音樂,而到了晚上你又偶爾可以聽到古樸醇厚的古樂活化石——南音。

  說道音樂就不由得想到語言,1977年美國太空總署發射飛行器,除了探測太陽系外,還帶著一張金唱片,上頭除了有地球的各種聲音、音樂,還有有五十五種地球語言,閩南語很榮幸也參與其中。

  領著您這麼多,聽了這麼多,您是不是覺得這座城市確實不同凡響,有著非凡的魅力。多文化的碰撞,古老與現代的交融,會讓這座古城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形成更具魅力的大都市。

  我們愛這個城市。

  讓我們做個愛拼敢贏的閩南人吧。

  【教師評語】這篇條理的說明文,作者緊緊扣住“閩南之韻”這一說明物件的特點,以自然、流暢的筆觸,如數家珍地向我們介紹了閩南的建築和風土人情,文章層次非常清晰,能激起讀者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