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行政程式規定

  《》已經2011年5月25日省政府第101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佈,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範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省各級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和依法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行為,應當遵守本規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在法定許可權內,按照法定程式實施行政行為。

  第四條 沒有法律、法規、規章依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

  第五條 行政機關應當公正行使行政權力,平等對待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裁量權應當符合立法目的,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選擇最有利於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方式。

  第六條 行政機關應當將實施行政行為的依據、過程和結果依法公開。但是涉及國家祕密、商業祕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行政檔案、檔案,應當依法允許查閱、摘錄、複製。

  第七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行政行為取得的正當權益受法律保護。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必須撤銷或者變更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進行,並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此遭受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第八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提出行政管理的意見和建議,行政機關應當提供必要條件,採納其合理意見和建議。

  第九條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可能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除法定情形外,應當書面告知其事實、理由、依據,陳述權、申辯權,以及行政救濟的途徑、方式和期限。

  第十條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應當遵守法定期限或者承諾期限,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高效、優質服務。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規定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實施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和政府工作部門法制機構負責本規定實施的具體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辦公廳***室***和機構編制、監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做好本規定實施的相關工作。

   第二章 行政程式主體

  第十二條 行政機關行使職權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

  法律、法規、規章對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職權未作出明確規定的,上級行政機關應當按照有利於發揮行政效能、財權與事權相匹配、權力與責任相一致、管理重心適當下移等原則確定。

  第十三條 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派出機構應當以其隸屬的行政機關的名義作出行政決定,並由該行政機關承擔法律責任。但是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四條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在法定授權範圍內,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十五條 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委託行政機關或者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行使行政職權,受委託行政機關或者組織應當具備履行相應職責的條件,並在委託的範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由此所產生的後果由委託行政機關承擔法律責任。受委託行政機關或者組織不得將受委託的行政職權再委託給其他行政機關、組織或者個人。

  委託行政機關應當將受委託主體和委託的行政職權內容向社會公告,並對受委託行政機關或者組織行使受委託行政職權的行為進行指導、監督。

  第十六條 行政機關與受委託行政機關、組織之間應當簽訂書面委託協議,並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備案。委託協議應當包括委託依據、事項、許可權、期限、雙方權利和義務、法律責任等內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解除委託協議,並向社會公佈:

  ***一***委託期限屆滿的;

  ***二***受委託行政機關或者組織超越、濫用行政職權或者不履行行政職責的;

  ***三***受委託行政機關或者組織不再具備履行相應職責條件的;

  ***四***應當解除委託協議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機關應當請求相關行政機關協助:

  ***一***獨立行使職權不能實現行政目的的;

  ***二***不能自行調查、取得所需事實資料的;

  ***三***執行公務所需文書、資料、資訊為其他行政機關所掌握,自行收集難以取得的;

  ***四***應當請求行政協助的其他情形。

  被請求協助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履行協助義務,不得推諉或者拒絕。不能提供協助的,應當以書面形式及時告知請求機關並說明理由。

  因行政協助發生爭議的,由請求機關與協助機關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決定。

  第十八條 行政機關的地域管轄權依照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確定;沒有明確規定的,由行政管理事項發生地的行政機關管轄,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涉及公民身份事務的,由其住所地行政機關管轄;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行政機關管轄;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都不明確的,由最後居住地行政機關管轄;

  ***二***涉及法人和其他組織主體資格事務的,由其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行政機關管轄;***三***涉及不動產的,由不動產所在地行政機關管轄。

  第十九條 行政機關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啟動行政程式後,認為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並通知當事人;受移送的行政機關認為不屬於自己管轄的,不得再行移送,應當報請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申請,依照前款規定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的,視為已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申請。

  第二十條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對同一行政管理事項都有管轄權的,由先受理的行政機關管轄;發生管轄爭議的,由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情況緊急、不及時採取措施將對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重大損害的,行政管理事項發生地的行政機關應當進行必要處理,並立即通知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

  第二十一條 行政機關之間發生職權爭議的,由爭議各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依照下列規定處理:

  ***一***涉及職權劃分的,由有管轄權的機構編制部門提出協調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二***涉及執行法律、法規、規章的,由有管轄權的政府法制機構依法協調處理;涉及重大事項的,由政府法制機構提出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第二十二條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執行公務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申請回避;本人未申請回避的,行政機關應當責令迴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也可以以書面形式提出迴避申請:

  ***一***與本人有利害關係的;

  ***二***與本人有夫妻關係、直系血親關係、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係以及近姻親關係的;

  ***三***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其他情形。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迴避由該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決定。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的迴避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行政機關決定。

  第二十三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行政程式中,依法享有申請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救濟權。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行政程式,應當履行服從行政管理、協助執行公務、維護公共利益、提供真實資訊、遵守法定程式等義務。

  第三章 重大行政決策程式

  第二十四條 本規定所稱重大行政決策,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定職權,對關係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社會涉及面廣、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利益密切相關的下列事項作出的決定:

  ***一***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政策措施,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

  ***二***編制各類總體規劃、重要的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

  ***三***編制財政預決算,重大財政資金安排;

  ***四***研究重大政府投資專案和重大國有資產處置;

  ***五***制定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人口和計劃生育、教育、醫療衛生、食品藥品、住宅建設、安全生產、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

  ***六***確定和調整重要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以及政府定價的重要商品、服務價格;

  ***七***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措施;

  ***八***需要由政府決策的其他重大事項。

  重大行政決策的具體事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前款規定的範圍內確定,並向社會公佈。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派出機關和鄉鎮人民政府的行政決策程式參照本章規定執行。

  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

  突發事件應對的行政決策程式,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完善行政決策的智力和資訊支援系統,實行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第二十七條 政府行政首長代表本級政府對重大行政事項行使決策權。決策事項承辦單位依照法定職責確定或者由政府行政首長指定。

  第二十八條 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準確掌握決策所需資訊,並按照決策事項涉及的範圍徵求有關方面意見,充分協商協調,結合實際擬定決策方案。

  對需要進行多個方案比較研究或者爭議較大的事項,應當擬定兩個以上可供選擇的決策方案。

  第二十九條 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對重大行政決策方案進行社會穩定、環境、經濟等方面的風險評估;未經風險評估的,不得作出決策。

  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對重大行政決策方案進行合法性論證,必要時也可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十條 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組織相關領域專家或者研究諮詢機構,對重大行政決策方案進行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論證。專家論證意見應當作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第三十一條 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根據重大行政決策對公眾影響的範圍和程度,採用座談會、論證會和網際網路釋出等形式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對合理意見應當予以採納;未予採納的,應當以適當方式說明理由。

  第三十二條 重大行政決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舉行聽證會:

  ***一***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聽證的;

  ***二***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

  ***三***公眾對決策方案有重大分歧的。

  第三十三條 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在聽證會舉行15日前公告下列事項:

  ***一***舉行聽證會的時間、地點;

  ***二***擬作出行政決策的內容、理由、依據和背景資料;

  ***三***申請參加聽證會的時間、方式。

  第三十四條 與聽證事項有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申請參加聽證會。

  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根據聽證公告確定的條件、受理申請的先後順序和持不同意見人員比例相當的原則,合理確定參加人。決策事項承辦單位可以根據需要邀請有關專業人員、專家學者參加聽證會。

  申請參加聽證會的人數較多的,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隨機選擇參加人。

  聽證參加人的基本情況應當向社會公佈。

  第三十五條 聽證會應當按照下列程式進行:

  ***一***聽證記錄人查明聽證參加人到場情況,宣佈聽證會紀律;

  ***二***聽證主持人宣佈聽證會開始,介紹聽證主持人、聽證記錄人,宣佈聽證會內容;

  ***三***決策事項承辦單位工作人員陳述;

  ***四***聽證參加人發表意見;

  ***五***圍繞聽證事項進行辯論。

  聽證會應當製作?a href='//' target='_blank'>事蹟?⒔惶?げ渭尤飼┳只蛘吒欽隆L?ぶ鞽秩爍?荼事賈譜韉奶??a href='//' target='_blank'>報告應當作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第三十六條 重大行政決策方案提交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前,決策事項承辦單位應當將該方案交本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未經合法性審查或者經審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會議討論並作出決策。

  合法性審查的內容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是否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

  ***二***是否超越法定職權;

  ***三***是否違反法定程式;

  ***四***需要進行合法性審查的其他事項。

  第三十七條 政府行政首長將重大行政決策方案提交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按照下列程式進行:

  ***一***決策事項承辦單位作決策方案說明;

  ***二***政府法制機構作合法性審查說明;

  ***三***政府分管負責人發表意見;

  ***四***會議其他組成人員發表意見;

  ***五***政府行政首長髮表意見。

  第三十八條 重大行政決策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由政府行政首長作出同意、不同意、修改、暫緩或者再次討論的決定。

  作出暫緩決定超過1年的,決策方案退出重大行政決策程式。

  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應當記錄重大行政決策方案的討論情況及決定,對不同意見應當載明。

  第三十九條 重大行政決策方案依法應當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或者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決定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程式上報批准或者提請審議決定。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作出重大行政決策後,應當依照政府資訊公開的有關規定,自作出決定之日起20日內向社會公佈。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跟蹤調查、考核等措施,對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執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執行機關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全面、及時、正確地貫徹執行。監督機關應當加強對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執行情況的監督。

  執行機關發現重大行政決策所依賴的客觀條件發生變化或者因不可抗力導致決策目標部分或者全部不能實現的,應當及時報告;執行機關、監督機關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決策及其執行違法或者不適當的,可以向決策機關提出。決策機關應當認真研究,並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繼續執行、停止執行、暫緩執行或者修訂決策的決定。

  第四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對重行政大決策的執行情況組織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