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的事蹟材料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規範。那麼關於誠實守信的事蹟有哪些?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1

  侯波,男,生於1955年7月,大學文化程度,高階經濟師職稱,該同志於1979年12月參加工作,現任陝西扶龍機電製造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同時,侯波同志還擔任寶雞市人大代表、扶風縣政協委員。

  該同志思想品德高,誠實守信、不計名利、無私肯幹、情繫扶龍、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工作作風紮實。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以來,始終堅持每天提前30多分鐘上班。平時經常加班加點,星期天、節假日很少休息,要麼到生產現場指導工作,要麼到各經銷點調查研究,瞭解實情。為保證公司的正常生產秩序,建立健全了的各項規章制度,並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帶頭嚴格執行。目前,公司內部已經樹立起了一種紀律嚴明、獎罰分明、奮發向上的良好風氣。

  侯波同志一直將誠實守信作為立身之本,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陝西扶龍機電製造有限公司現已由一個地方國營小型企業發展為一個擁有固定資產3800多萬元,年生產能力1萬多臺,年產值3900多萬元,年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年實現利稅300多萬元的陝西省潛水泵行業龍頭企業,其主導產品“扶龍”牌井用潛水電泵現已發展到八大系列三百多個規格,產品結構目前已形成以井用泵為主導,小型潛水泵、特種泵為兩翼的多元化產品體系新格局,“扶龍”牌產品現已佔居省內同行業水泵產品市場份額的1/3以上。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他先後榮獲“陝西省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全國潛水泵行業優秀工作者”、“寶雞市優秀企業家”、“寶雞市五一勞動獎章”、“寶雞市八五技術改造優秀工作者”、“寶雞市質量管理先進個人”、“中國農機排灌機械泵行業協會優秀工作者”、“寶雞市勞動模範”、“陝西省農機協會理事會理事”等榮譽稱號。在他的帶領下,企業主導產品“扶龍”牌井用潛水電泵先後被評為“國家免檢產品”、“陝西省名牌產品”、“陝西省著名商標”、“省優”、“部優”。目前“扶龍”產品遠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在市場上享有良好的聲譽。企業先後榮獲“省級先進企業”、“陝西省重合同、守信用”先進單位、“科技進步先進企業”、“消費者信得過單位”、“納稅大戶先進企業”、“雙文明單位”、“寶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光榮稱號。

  他在生產經營工作中能吃苦耐勞,敢闖敢做,誠信經營,他把誠實守信作為企業的重中之重來抓,使之成為企業開拓進取的生命線,主要表現在:

  一、嚴把產品質量關。產品質量關係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也是企業的生命線和尊嚴。為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在侯波同志的不懈努力下,扶龍機電公司早在1999年就在陝西省潛水泵行業率先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一直以來,侯波同志總是堅持把產品質量放在生產經營工作的第一位來考慮,他說:“搞企業必須要做到誠信,不能發不義之財”。經營中他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自覺接受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堅持做到“質量合格,價格合理”。

  二、保障顧客利益,提高服務質量。經營中,他視顧客利益為企業的生命,始終堅持“質量為本,用心服務顧客”的理念,為提高員工素質,每月讓企業管理層、辦公室、質檢部、市場營銷部、服務部員工參加一次職業道德、經營管理常識、顧客服務等方面的培訓,以提高員工的服務水平,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他建立了完善的產品三包、退貨、換貨制度,建立了顧客滿意度調查制度,自覺廣納顧客意見,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和建議。嚴格的管理贏得了供貨商和消費者的信任,企業多次被評為寶雞市“消費者信得過單位”。

  三、積極參與公益事業。長期以來,他致富不忘回報社會,積極為政府分憂解愁,企業每年上繳國家稅收100多萬元,曾多次被稅務部門評為納稅大戶稱號及先進個人。先後安排下崗職工和社會待業青年180多人就業,為政府解決了一部分就業難的問題。他經常向社會獻愛心,為災區、貧困地區的人民捐款捐物。

  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不斷加強合同管理。擔任扶風縣政協委員及寶雞市人大代表後,他積極參政議政,為扶風及寶雞的經濟發展獻計獻策。同時他還特別重視企業的合同管理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企業合同管理工作曾多次被評為省、市、縣“重合同守信用”先進單位。

  侯波同志在各種榮譽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強調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關懷和扶持,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因此,他在企業的各種會議上多次強調,並表示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做大做強企業,發展扶風經濟,積極回報社會。為建設更加美好、繁榮和諧的新扶風做出更大的貢獻。

  篇2

  呂飛,出生於1981年,200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中共黨員,中學二級教師,2004年8月參加工作,主動提交申請到商南縣最偏遠的地區任教,在白魯礎鄉九年制學校工作五年,2009年調到富水初中工作至今,曾被多次評選為模範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等。這些榮譽背後,是他多年始終踐行著“盡本分、守信用”諾言的行動。教導學生誠實做人、誠信做事,以教師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取信於學生、家長和同事。

  他堅持誠信待人。

  多年來,他一直用誠信來面對每一個同事、每一個家長、每一個學生,盡心盡力為學生、為家長、為同事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儘管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在平凡的事蹟中卻透著點點感動,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他積極主動。答應同事的事情都努力做到,看到誰需要幫忙,就主動去幫忙。工作時與同事誠信交往,做到“四個互相四個不”,即:互相支援不爭利,互相信任不懷疑,互相尊重不挖苦,互相配合不推諉。正是因為高度地彼此信任,他們之間的工作總是十分默契,和他合作起來時那麼愉快。和他共過事的人對他評價都很高,因為這人信得過、靠得住。單位的領導和同事都親切地叫他“飛腸好”。

  在家長眼中,他是個熱心腸的人,不管是當班主任還是

  普通教師,哪個家長到學校找學生、問事、送東西、接孩子或孩子生病需要照顧,或者臨時有事,他都主動上前詢問、幫助,每每家長需要幫助的時候碰見他,他總是熱心承諾“把孩子交給我,忙你的去吧,請你放心,我會照顧好他的”,深得學生的愛戴和家長的歡迎。2006年還在白魯礎工作期間,發現班上寬坪村一個叫翁明娟的女生跟往常不一樣,憂鬱、注意力不集中,後詢問才知其家長手指被電鋸鋸掉在縣醫院住院治療,他主動帶頭捐出200元並帶動全班捐助並和對她談心,經過疏導和鼓勵,學習比以前更刻苦,成績進步很大,事後,學生母親多次到學校找他道謝,他說“我們老師經常教育學生要樂於助人、要有愛心、自己都做不到,怎麼教育學生呢?”

  從當教師那一刻起,他時刻對學生報以誠信。對待學生他更是將誠實守信作為和學生交往的先決條件。他經常和學生約定,如果孩子們有進步,他就會獎勵孩子們,或是一個紅星,或是一段批註,都詮釋著他對孩子們誠信,學生們也特別信任他,會把自己的零花錢存放在他那裡,有時會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都交給老師保藏。在一些人看來這些可能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可他卻從來都沒有當小事情看過,把學生們的信任看得很重。因為他愛學生,愛教育事業。這份愛使他常常慷慨解囊,在自己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拿出資金捐助給特困家庭的孩子,或是一頓午餐、或是一雙襪子、或是一

  件衣服、或是一支鉛筆。他用自己的愛和行動詮釋著一個優秀教師的誠信品質。

  他堅持誠信從業。

  堅實的教育能力基礎,是家長信任的源泉。作為一個教師,他認為學生們的淘氣、不聽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學生對自己失去信任,領導和家長對自己失去信心。要取得大家的支援和信任,就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初為人師時,教育教學還不熟練,他總是進行二次備課,二次講課,不厭其煩地主動找領導同事聽課、評課,請同課頭老師聽課,他的誠懇得到了讚揚,也使得他的業務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很快就在學校成為了教學骨幹,無論是實際教學還是理論都走在前沿。

  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個教師,不但要“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在他身上都能體現,他在當班主任期間只要是學校組織各類像文藝活動、佇列隊形廣播操比賽、越野賽、運動會等活動、一般都是第一名,原因是他都親自帶頭示範、指導、訓練。給學生起到很好榜樣示範作用,讓學生信服,他以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才能來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來啟迪學生、感召學生。作為教師,他不為追逐“名利”而弄虛作假,而以“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來啟迪學生,通過潛移默化來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他的“身教”比“言傳”

  更多。以他自己的知識和才能來傳授知識,更以自己的“道德品質”來感染和激勵學生。

  在他的日記裡寫到,他不喜歡和不講誠信的人交往,人與人交往誠信是基礎,講誠信,家長才會放心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孩子交給我們去教育,學生才會喜歡我們喜歡聽你的課、同事、朋友才會跟你共事和歡迎你,我們的教育事業的發展的路才會越走越寬。他不僅積極主動去取得他人的信任,還時刻嚴謹教學,嚴格遵守教育法規和教師道德標準,在白魯礎連續被學校評為紅星黨員、鄉黨委評為優秀黨員,在富水被評為鎮優秀黨員。

  除了自己份內的工作,學校其他分配佈置給他的任何工作他都能認真去做,從不推諉,不講條件,真正做到了“大事和小事一個樣,講臺上的工作和講臺下的工作一個樣,分內事和分外事一個樣,答應的事就要努力做到”“做人要真誠坦蕩,做事要誠實守信,無論做什麼,我覺得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擲地有聲的話語彰顯了他他純樸、真誠、坦蕩的人格。

  在誠信工作的同時,他不忘奉獻社會。多年來,他積極為建立和諧社會作貢獻。曾三次義務獻血,給災區、孤寡老人、殘疾人、貧困戶等捐款捐物。用他的話來說,人人都會有困難的時候。整天教學生這樣做那樣做,你自己都不做,說不過去,誰讓我們是老師呢。

  多年來,他依然堅持以一顆誠信的心來面對自己的事業,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誠實守信。是一個好黨員,是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

  篇3

  張朋義,男,1969年出生,棲霞市觀裡鎮觀裡村農民,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碩士,現任煙臺市博士達農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多年來,他在黨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潛心於BSD蘋果生產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建立BSD蘋果生產示範基地,成為棲霞市蘋果新技術種植推廣帶頭人,帶領全市果農在創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一、主抓科技培訓,建立正諾品牌,帶領農民走出一條科技發展之路

  張朋義,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孩子,自幼就對土地、果樹懷有深厚的感情,自1998年開始涉足農資行業,2001年註冊成立煙臺市博士達農化有限公司,公司以銷售推廣綠色無公害農資為主,面向全市果農鄭重承諾:“凡因質量問題對公司造成的損失由公司全部負責賠償”。

  由於果農相對文化知識較少,對果樹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不瞭解,假冒偽劣農資不能辨別,果農雖有很高的生產熱情和以果致富的願望,但對蘋果優質豐產、穩產高效的果園管理技術還不掌握,許多作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顧此失彼,這些問題給農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果農自己卻找不出原因來。

  張朋義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他每年都要組織果農專業知識培訓,為果農講解病蟲害發病規律,並且在每次打藥之前都安排公司專人負責向果農發簡訊,指導農民合理用藥,科學掌握用藥時間,到目前為止張朋義共組織農民科技現場會230餘場次,直接被授課果農達13.8萬人,極大的帶動了果農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

  張朋義也深深明白肥料對於果農豐產的重要性,時刻心繫農民疾苦的他力爭讓老百姓花最少的錢買最好的肥料、生產出最好的蘋果。所以他以“用良心做合格肥料”為己任,總是在化肥生產第一線兢兢業業。他主持開發出的品種有42%的長效緩控釋肥、32%的全元氨基酸肥、34%的有機無機複合肥、果豐寶複合肥、土壤改良型腐植酸鈣等,每年可為農民增收1000萬元以上,企業創收超500萬元。這一切都為棲霞蘋果產業化科技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德立企,擔當社會責任,嚴把食品安全生產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已經吃得飽,而且要求吃得好,追求食品安全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大基本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開始實施,正是順應時代、關注民生、深得民心的大好事、大喜事。食品質量和安全是企業的生命線,也需要一個“人人以之為恥”的大的社會環境。食品安全涉及生產、銷售、流通等各個環節,從食品生產者的角度思考,必須把好首要的關口,張朋義經常想只有我們每個從業者都以這種道德律令為內驅動力,我們棲霞的蘋果產業發展才能夠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每年3.15金盾打假護農活動時,張朋義都發動職工配合工商執法人員到集市等公共場所宣傳食品安全法,宣傳推廣生物農藥、有機肥料,帶領果農進行蘋果安全生產,經國家農業部多次抽檢,棲霞蘋果生產符合國家規定食品安全生產要求。

  三、傳播綠色科技,服務現代農業

  在張朋義的帶領下博士達集團全體員工艱苦奮鬥,始終以發展服務綠色無公害蘋果產業為己任,以政府科學的前瞻思想為指導,先後扶持培養560名農民成為果業新技術推廣員。張朋義帶領全體技術員工深入田間採集土壤樣本,在實驗室埋頭苦幹,積極倡導“測土配方施肥”新技術,對每個農戶的每一塊土地,全部建立檔案,根據不同土地的特點生產出不同含量的化肥,為農民節省成本。藉助科研院校、名優企業優勢向廣大果農提供果業技術與產品,所做工作一直受到眾多果農與各級政府部門的信賴與鼓勵。公司多次被省市工商局授予“山東省農資經營優秀誠信企業”、“山東省消費者滿意單位”、“煙臺市農資經營誠信企業”、“煙臺市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全國優秀農資經銷商”等稱號2010年公司被棲霞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2008年張朋義又光榮的當選為棲霞市人大代表,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棲霞市最具愛心慈善捐助個人2010年當選為棲霞市工商聯副主席,煙臺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2年當選為煙臺市人大代表。

  四、從“綠色”到“有機”,倡導“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農民致富

  當人們還在對綠色食品津津樂道之時,張朋義早已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有機蘋果”生產上。張朋義作為一個傑出的企業家,有著深遠的戰略眼光,他認識到有機產品生產將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農藥化肥產業的未來走向。所以他重點攻克這一難題,投資建設了200畝有機蘋果生產基地——BSD有機蘋果樣板示範基地,首先使用有機蘋果專用肥,並採取了“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引導農民開展現代觀光農業。

  這一模式不僅對全市生態有機蘋果管理上水平、上檔次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而且為在新形勢下探索做大做強蘋果產業提供了寶貴經驗,值得各蘋果產區借鑑。通過示範園有機認證的獲得和有序運作,將形成一套完整的適用於棲霞蘋果生產的運作模式和管理經驗,用以推廣到棲霞市部分蘋果種植戶,從而帶動棲霞果業由傳統向有機方向的轉型。五年後,全市培養生態有機蘋果十萬畝,將直接增加農民收入50多億元,因此生態有機蘋果具有非常大的經濟效益,必將為棲霞國民經濟、農民收入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五、致富不忘鄉親,情繫社會公益事業

  近幾年來,公司發展壯大了,張朋義始終沒有忘記回報感恩社會,四川汶川地震的第二天就召開會議帶領全體職工捐款1.4萬元,及時的向災區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政府正大路道路的改造他又帶頭號召帶領全鎮企業捐款38.5萬元,保障了道路準時高質量的完工,解決了困擾多年出行難的問題。2009年公司又建成化肥廠一處,年生產能力5萬餘噸,計劃實現利稅200餘萬元,吸收困難下崗工100餘人,緩解了部分社會就業壓力。同年設立專項義捐基金,用於救助社會失學兒童、特困家庭,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2010年六一兒童節向兒童贈送圖書100套,同時他又積極支援農村文化事業,2008年投資拍攝了山東省最長的一部DV電影《把婆婆家出去》,以棲霞實地實景敘述了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全市農村巡迴放映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10年公司與市宣傳部文明辦、市呂劇團舉辦了“相約博士達,走進新農村”鄰居節慰問好鄰居、救濟困難戶社群活動,在全市農村巡迴演出20多場次,推動宣傳了農村和諧的良好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