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清真食品專案

  今天,大量的特許加盟專案使人眼花繚亂,廣告宣傳單上的介紹似乎都很迷人。創業者該選擇哪一個?投資額大的好,還是小的好?不收加盟費的好不好?直營店多的專案好,還是加盟店多的專案好?那麼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您能滿意,謝謝。

  1:北京清真名菜“炸臥虎餅”

  原為德國小點心,明末清初由天主教士湯若望傳入北京,皇宮稱之為“西洋餅”。此餅分烤、炸兩種做法,烤法後演變為伏苓夾餅,炸法仍稱臥虎餅。曾在北京清真同義番菜館***番菜是舊時京人對西餐的稱謂***工作的回族名師楊永和將此引進“又一順”飯莊,逐漸發展成為北京清真名菜.

  2:山西太原清真名菜“頭腦”

  又名八珍湯,以肥羊肉與山藥、連藕、黃芪、良姜等一起用慢火燉制而成,味醇美,有食療作用,常食可以補氣強身,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補虛損功效。羊肉味甘性熱,補虛開胃;藕根清熱化痰;山藥補脾除溼;黃芪味甘性溫,補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熱,溫中下氣,暖胃消食。太原老字號“清和元”的“頭腦”最有名。清和元飯店創始於清初 ,是由陽曲回族朵家經營的。

  3:遼寧瀋陽清真名吃“馬家燒麥 ”

  馬家燒麥製作史可追溯到190多年以前。早在清嘉慶元年***1796***,回民馬春便每天推車到瀋陽城內各熱鬧場所邊包邊賣燒麥,因其選料精良、配方獨特,顧客很多,已小有名氣。道光八年***1828***,其子馬廣元繼承父業,在瀋陽市小西城門攔馬牆處開店,掛上了"馬家燒麥館"的招牌,名氣日振。馬家燒麥的特點是用手工把面擀成荷葉片,邊薄中厚;以蹬筋去皮的鮮肉作餡,肉、油、水不混雜;以大米粉作布面,麵皮柔韌;吃時餡香有汁,味道鮮美,不沾牙。1961年馬家燒麥館遷到城內小北門裡,進一步改進製作工藝,形成其獨特風味,名揚東北三省。到了1963年,馬家第五代傳人馬繼亭將燒麥的配料,製作方法,獨特技巧全部繼承下來,並恪守“百金買名、千金買譽”的宗旨,使馬家燒麥傳統風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4:湖北沔陽清真名吃“紅廟酥餅”

  清道光年間該地回族答翠香製作,講究三分手藝,七分火功,香甜酥軟,遠近聞名,也是答姓翠香齋的保留食品。紅廟酥餅以熟面、精糖、麻油為主料,用適量的清淨溫開水免進香油存麵粉調和,再用精糖拌少許熟面作包心,以手工操作,侶成小圓鋼板形,然後進鍋溫烤而成。

  5:雞絲碎面

  即雞絲小面,是天水各族人民喜愛的風味小吃。雞絲碎面因面小湯多,吃法與麵條有別,不用筷子而用小勺,湯與面同時***,既充飢又解渴,而且營養價值極高。

  :湖北老河口市清真名吃“海記糊辣湯”,又名海老八糊辣湯。清同治年間該地海姓回族製作,以牛羊肉子的腥香,佐以羊肉原汁和胡椒、辣椒等配料,使湯汁清香爽口;又用白糖或黑糖熬成的糖汁加入,使湯色柔和而有光澤;用料嚴格,絕不摻雜異物。具有味美、色鮮、潔淨等特點,為當地回漢各族人民所喜愛。

  6:安徽和縣清真名吃“王仝牛湯”

  附設於王姓、仝姓兩家宰坊內,故稱。漢族文人

  有詩云:“多住回民概食牛,賣湯總在三更頭,大呼手拍香蕉扇,好夢驚回最可愁。”

  7:河南周口市清真名吃“關記燒雞”

  是清代光緒年間,由關洪斌創制的,以其排行老三,亦稱“老關三燒雞”。早在清末民初已譽滿周口、漯河一帶。關記燒雞距今已相傳三代歷時108年。現由其孫關功德經營。關記燒雞的製作經驗是注重培養老湯,配料講究,加工精細。關記燒雞造型美觀,色佳味美,美口不膩。不論熱涼只要提著雞腿一抖,即可骨肉分離。以獨特風味令人傾倒,不僅是佐酒助興與節日饋贈之佳品,而且是招待來賓與舉辦婚宴的佳餚,與道口、孔集燒雞齊名,為河南省三大名燒雞之一。

  關記燒雞不僅深受周口群眾喜愛,而且還遠銷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安徽、山東等省市,博得顧客好評。1981年被列為河南省風味肉制名產品,1986年被評為河南省優質產品,1988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質獎。

  8:湖北沔陽***今仙桃市***清真名吃“沔城酥餃”

  又名蚌酥。清末該地回族魏文實製作。其包皮採用大包酥的製法,包心以熟麵粉、香油、白糖為主,配以紅絲瓜米、桃仁、桂花、桔餅、冰糖末和芝麻粉,包好後入鍋走油炸熟,即為外酥內綿之美味。

  9:甘肅蘭州清真名吃“牛肉麵”

  全名清湯牛肉拉麵,是蘭州歷史悠久、經濟實惠、獨具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蘭州牛肉麵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歷史,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悅目色彩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1999年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面”。

  10:天津清真名吃“耳朵眼炸糕”

  在1987年天津市群星杯津菜大賽上被授予特別榮譽獎,***被商業部批准為優質食品獲金鼎獎,連續多年獲天津市餐飲業優質食品金獎。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華名小吃。耳朵眼炸糕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被市商委和烹協命名為"天津三絕食品"。

  11:河北保定市清真名吃“白運章包子”

  白運章包子是1919年技師白運章以自已的名號在保定開設的一家包子鋪。1958年,在全國大中城市包子質量評比中,白運章包子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雙雙奪魁。1980年又被評為河北省優質風味食品名牌產品。

  12:河北保定清真名吃“馬家滷煮雞”

  據傳,清咸豐年間,河間縣果子窪村馬氏兄弟兩個煮雞市賣,清同治年間,馬家老 二來到保定,開了煮雞鋪。由於他懂得一點中醫,所以每次煮雞時,除入花椒、大 料等調料以外,還要加入一點益身提味的中藥材。於是他的滷煮雞味壓全城,“馬家 老雞鋪”名聲遠揚。特點:保定馬家老雞鋪的清真滷煮雞雞體豐滿,外形美觀,呈琵琶形;色澤醬紅,芳香四 溢, 酥爛可口,味道鮮香,回味無窮。

  13:青海西寧清真名吃“馬如意包子”

  解放前回民馬如意在西寧東關地區經營的牛羊肉餡包子。因其選料精細、加工獨特,人稱馬如意包子、如意兒包子、尕如意包子。肉嫩餡軟,選料肥瘦比例合適,肥而不膩;大小一致,皮薄底不厚,

  不沾籠屜。主料牛羊肉除去筋膜,切得細碎,而不是剁成肉泥。出籠裝盤時,乘熱氯騰騰,在包子頂上澆一勺以滑油為主的湯製成,湯中有肥搭瘦的羊肉片、細粉條、木耳、黃花,調以蔥花、蒜泥、香菜。熱包子配熱粉湯。是名不虛傳的西寧名吃。

  14:青海西寧清真名吃“萬盛馬糕點”

  西寧清真糕點行業中的佼佼者。萬盛馬糕點,20 世紀 40 年代初由西寧回族人馬基良和他的糕點技師們潛心研製而成。到 40 年代末,萬盛馬已成為古城最佳清真糕點的代號。

  15:山東淄博市清真名吃“蜜食”

  又稱“蜜罐子”、“馬蹄酥”。為淄博市臨淄區金嶺回族鎮特產。作料有香油和蜂蜜。製成品用蜜汁灌透,裝入瓷罐密封出售。1937年抗日戰爭前,以回族人王秉德所營“正源齋”做工最好,以味美、酥脆,蜚聲遐邇,遠銷瀋陽、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

  16:四川閬中市清真名吃“保寧幹牛肉”

  保寧幹牛肉是一種回民風味濃厚的傳統名特產品,明末清初由閬中回民王氏兄弟創制,多次獲獎。在清乾隆年間就遠近聞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民國時期在成都“勸業會”上被評為“上等食品”,自此聲譽更佳,至今不衰

  保寧幹牛肉分生、熟兩種。一種叫“熟幹牛肉”,另一種叫“風乾牛肉”。熟幹牛肉選用上等好肉切成一斤左右的方塊,剔除綿筋,加食鹽和香料浸醃,然後用力反覆搓揉,擠盡肉中血汙、水分,再裝入土缸內密封10天左右出缸,用武火煮,文火燉至四五小時,出鍋晾乾,即熟幹牛肉。遊客在閬中買的幹牛肉即是。這種牛肉表面有一層黑色塗料叫“百草霜”***俗稱“草木灰”***,是為了襯托肉質紅亮,吃時刮掉亦可,不刮也但吃無妨。保寧幹牛肉乾而不硬,潤而不軟,紅潤鮮亮,味道鮮美,鹹淡適宜,回味綿長,可謂色、香、味俱佳

  保寧幹牛肉有“華珍”、“銀鬆”、“勁鬆”等眾多牌號,年產量達700多噸。為了方便旅客儲存和攜帶,幹牛肉用真空無菌包裝,更加衛生美觀。此外,閬中還生產麻辣牛肉乾、果味牛肉乾和牛肉醬等。而生幹牛肉,只是居民自家制作食用,不作商品。

  17:四川閬中市清真名吃“保寧白糖蒸饃”

  系清乾隆時回民技師哈公奎所創。既無中式饅頭的鹼澀味,也無西式麵包的微酸味。據閬中縣誌記載:“保寧麥面最知名,取南麥碾細,重羅篩之,蒸為饅首,名曰蒸饃。遠行者攜千餘里外,雖外黴內燥,蒸之移時,而色、香、味、形如故。1912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1990年10月,四川評出22種省級名小吃,保寧白糖蒸饃金榜題名。因此,外來客商多於縣中購蒸饃以作饋品”。每次參加省、市的食品博覽會、展銷會都會搶購一空。

  18:四川閬中市清真名吃“牛羊雜碎面”

  牛羊雜碎面---是回族人明末清初由閬中回民王氏兄弟創制.多次獲獎.製作的,雖然歷史不長,最很火爆,最早出現於民國時期.先將宰了的牛,羊內臟和雞或魚用白水煮熟,再撈起切成小條,放入原湯鍋用小火保溫,吃時將雜碎和原湯淋

  在煮好的鮮面上,再加上香菜,蔥花,和幹辣椒,味道真是清香鮮美.特別是在冬天早上吃,更能暖和身體.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