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企業的會計報告

摘要:企業如何選擇適宜的會計核算方法,以保證會計資訊的決策有用性,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要求。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貫穿於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全過程。   
關鍵詞:會計  報告  核算  方法  
        1 會計的確認 
        1.1 篩選過程中具體標準的選擇。究竟哪些資料能夠進入會計資訊系統,其選擇、確認的標準有:①可確定性,指與該專案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是否能夠流入或流出企業。如果不能產生經濟利益或者產生的經濟利益不能流入或流出企業,這樣的資料不能進入會計資訊系統。②可計量性,指只有能夠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業務產生的資料才能進入會計資訊系統。該標準簡化了會計處理的程式,方便了會計操作,它是會計資訊得以量化的基礎。③相關性,它強調會計資訊要滿足不同資訊使用者的需要,增強了會計資訊的有用性。④可靠性,即會計資訊是真實的、可核實的、中性的。   


        1.2 定性過程中具體標準的選擇。這個階段涉及兩個問題:①時間的確認,指進入會計資訊系統的資料,是在本期進入還是在以後期間進入。現代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及由其派生出來的收入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作為確認依據的。如果確認依據選擇不當,將會直接影響會計資訊質量。②“身份”的界定,即確認資料進入哪種會計要素。首先要判斷經濟業務使哪些會計要素的內容發生了變化,進而確定所產生的資料歸入哪些會計要素中。如果“身份”的界定不明確,就將對會計資訊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   
        2 會計的計量方法   

        2.1 計量屬性的選擇。①選擇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由於歷史成本是取得資源的原始交易價格,因而具有可靠性,並且其計量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很豐富。這些優點保證了會計資訊的真實性、可靠性。但是,在物價變動時,其可比性、相關性下降,收入與費用的配比缺乏邏輯統一性,經營業績和持有收益難以分清,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出現低估現象,難以揭示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②選擇現行成本作為計量屬性。這種計量屬效能避免價格變動虛計收益,反映真實財務狀況,客觀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但是,確定重置成本較困難,無法與原持有資本完全吻合;同時,它仍然不能消除貨幣購買力變動所帶來的影響,也無法以持有資本的形式解決資本保值問題。③選擇現行市價作為計量屬性。以現行市價作為資產的現時價值,能評價企業的財務應變能力,消除費用分攤的主觀隨意性滿足決策相關性的要求。但是,它無法反映企業預期使用資產的價值,因而並非所有資產、負債都有變現價值,並且它違背了持續經營假設的基本前提,即假設企業隨時處於清算狀態,動搖了會計核算的基礎。④選擇可實現淨值作為計量屬性。雖然這種計量屬效能反映預期變現能力,體現了穩健性原則,保證了會計資訊的可靠性,但它不適用於所有資產。例如,無形資產的可實現淨值就很難確定。   
        上述四種計量屬性,各有其優缺點,對會計資訊質量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因此在操作中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   
        2.2 計量標準的選擇。計量標準***計量單位***指計量物件就某一屬性進行計量時具體使用的標準量度。可供選擇的計量標準有兩種:①名義貨幣單位;②固定貨幣單位***指實際購買力不發生變動的貨幣單位***。   
        這兩種計量標準也各有利弊,對會計資訊質量的影響是辯證的。選擇名義貨幣單位,雖然可以簡化會計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會計資訊的可靠性,但是存在通貨膨脹時,名義貨幣貶值,很容易造成會計資訊的失真。採用固定貨幣單位,可以增強會計資訊的可比性、一致性,但是增加了核算的環節,會計資訊的反映更加依賴於會計人員的素質,這在無形中增加了人為因素對會計資訊質量的影響。  
        2.3 計量模式的選擇。計量屬性和計量標準不同的組合就構成了不同的計量模式,計量模式有十種。這十種計量模式各有利弊,應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作出選擇。

 3 記錄方法選擇  
        3.1 記錄方法的選擇。在記錄過程中,經常採用的核算方法包括:複式記賬、賬戶設定、編制會計分錄等,這些都是為了規範會計資訊形態而設定的。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會計核算方法的設計和使用達到提供特殊資訊的目的。如企業在購進存貨時對銷貨方給予的現金折扣,採用什麼方法、通過什麼科目來記錄現金折扣的取得或喪失。在總額法下,購入材料按折扣前的總價確定成本,取得折扣作為入庫材料成本的減項或作為理財收益;如果由於財務管理不力,資金不能及時到位而導致超過折扣期付款,不能取得折扣,在賬面上無需做任何反映。而在淨額法下,購入材料按折扣後的淨額確定成本,取得折扣在賬面上不做任何反映;如果由於超過折扣期付款而不能取得折扣,則要將喪失的折扣額計入“現金折扣損失”賬戶,其正好反映了企業財務管理的低效率。《企業會計制度》要求企業採用總額法對現金折扣進行會計處理,但為了改善財務管理,也為了減少存貨成本中計價存在的不確定性,提倡採用淨額法進行存貨核算。   
        3.2 記錄手段的選擇。《會計法》關於記賬規則的規定並沒有涵蓋所有具體的會計業務,各單位需要根據法律規定,結合本單位會計工作實際,在與《會計法》的規定不相牴觸的前提下,制定單位內部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制度。由於會計電算化的普及,許多企業開發了電算化會計資訊系統。使用會計電算化方式進行會計核算,大大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和會計資訊的質量。現代網路技術正在改寫傳統的資訊交換方式和時間。在網際網路上披露財務報告順應了全球網路化發展的需要,其具有時效性強、資訊量大、釋出面廣、成本低、披露規範、減少失真等優點。   
        4 會計核算方法   
        4.1 會計資訊列報方法的選擇。會計報表採用表格形式,由於該形式的限制,只能概括地反映各主要專案,對於各專案內部的情況以及專案背後的情況往往難以在表內反映。比如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只是年末賬面價值,至於各項應收賬款的賬齡情況就無從得知,而這方面資訊對於會計報表使用者瞭解企業資產質量又是必要的。因此,企業就會利用會計報表附註來提供應收賬款賬齡方面的資訊。再如,在資產負債表中,部分資產專案以其賬面價值列示,提取的減值準備專案單獨在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內反映,與資產負債表相結合,不僅可以真實地反映接近現行市價的資產,而且可以再現資產的賬面價值,使會計資訊更真實、全面。   
        4.2 會計報表附註說明的內容選擇。依前所述,對於一項經濟業務,可能存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如果不交代會計報表中的專案是採用什麼方法核算的,就會給會計報表使用者理解會計報表帶來一定的困難;或者由於會計法規發生變化,企業改變了某些專案的核算方法,為了幫助會計報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會計報表的內容,就應通過會計報表附註進行補充說明。   
        4.3 披露的充分程度的選擇。會計核算中的確認與計量,直接決定著會計資訊的質量。由於會計處理中對未來發生的交易事項不予確認,使一些交易事項無法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得到反映。例如,為其他單位借款提供擔保,單位可能到期不能償還借款,則企業就要產生或有損失或者或有負債;企業訴訟可能敗訴,也會產生或有損失或者或有負債。在相反的情況下,就會產生或有收益或者或有資產。企業出具財務會計報告時,應對這類還沒有實際發生的或有事項加以列示,說明或有事項的性質、影響,或有事項的不確定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