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教師是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淺談教師終身學習

  摘要:當代教師專業化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也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要走向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道路,教師更是須臾離不開學習,學習是教師勝任教育專業工作的前提條件。要提高教師專業地位,必先由教師主體本身充實專業知能、求取專業發展並獻身教育工作。因此,在社會、政府提高教師專業地位的同時,教師主體本身更應堅定專業信念,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與服務品質,以贏得學生、家長與社會各界人士的信賴與認同。所以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教師專業化;改革的需要;師德建設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具體工作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並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淺夠默化的影響和薰陶。這樣,才能培養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

  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陶行知先生在《教師自己主動進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師,便專門教人而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永久不會畢業的學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長進,甚而至於未老先衰。只有好學,才是終身進步之保險,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證。”現在提倡教師應“終身學習”,要經常性的“充電”,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這不正是先生的終身教育觀嗎?先生說:“我們要虛心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現代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高科技突飛猛進,教師在某些領域有不懂的問題,我們就要相信現在孩子的能力,他們接受資訊快,有時比教師懂得多,所以教師不但要自動學習進修,還要向小孩學習,要樹立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觀念。

  這個競爭的社會中,工作中的人,不僅要學習實踐知識,還要不斷充實理論知識,因為知識也在日新月異,舊的知識會不適應這個社會快速前進的車輪,你不努力去學習,就會被社會淘汰。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人們常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教師要學為人先,與時俱進,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做適應時代要求的學習型教師.

  一、學習書本,促進教學

  一是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加深對自身專業及相關學科的鑽研,尤其是對現代教學技術的研究。當今社會 “知識爆炸”,知識總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各個學科理論和實踐都處於不斷髮展之中,需要教師不間斷地學習自身專業及相關學科,以增強對學科的理解、組織、解釋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是加強教育科學、心理科學、資訊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習,並在此基礎上提高對以上學科的整合能力。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提倡學生敢於質疑、敢於挑戰和敢於超越的個性品質。但是,如何培養學生的這種寶貴的個性品質?美國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教師引起學生學習的智力、激情和內在動機的自我投入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首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優秀教師的教育智慧能夠最大限度地包容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研究性傾向及自我教育能力,而優秀教師的這種教育智慧正是將以上幾種學科有機整合所外現出來的。

  二、學習學生,完善師德

  學生既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他們具有獨立人格。作為教師,應處處從學生的特點出發,事事為學生的發展著想,研究他們,瞭解他們,並引導他們實現自我,這才是真正的良師。教師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並精心呵護與引導。即便是 “差生”,也應該相信他們不是天生就無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開發之人”。陶行知曾經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輕易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意味著扼殺人才;漫不經心的冷眼和譏笑,無異於奪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只有充分地瞭解自己的教育物件,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才樂於向你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才會在課堂上積極思維,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發揮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三、學習與社會有關的生活知識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之中,我們的學生最終要走上社會,教師自己對社會知識都很欠缺,怎麼能教育學生在社會上立足呢?由於受家庭背景和和學習環境的影響,不少學生的心理髮育不夠成熟,他們在與社會交往中,心理脆弱,缺乏自信,應變適應能力差,在個性特徵上,情緒波動大,忽冷忽熱。而高科技強競爭的社會對人的要求又高於他們已有的心理素質。所以,教師應當參與社會,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向社會學習生存知識,使自己能夠做縱觀時事、適應潮流的人,力求培養的學生踏上社會後處變不驚。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怎樣才能不辜負“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光榮的稱號,怎樣才能完成黨賦予的培養人才的責任,這是每個教師必須認真對待並要用實踐作出回答的問題。

  當代教師專業化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也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要走向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道路,教師更是須臾離不開學習,學習是教師勝任教育專業工作的前提條件。要提高教師專業地位,必先由教師主體本身充實專業知能、求取專業發展並獻身教育工作。因此,在社會、政府提高教師專業地位的同時,教師主體本身更應堅定專業信念,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與服務品質,以贏得學生、家長與社會各界人士的信賴與認同。所以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必然趨勢。教師要想取得深厚的素養,紮實的專業,淵博的知識,就必須抓住每一個時機和場所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校內外老師學習、向自己的學生學習,通過各種渠道,引道道清泉,聚座座富礦,集百家所長,不斷充實自己,才能使自身專業得到發展。

  篇二

  教師的個人魅力

  摘要:教師的個人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展現的職業魅力、人格魅力、禮儀魅力能感召、激勵學生,塑造人格,發展個性。

  關鍵詞:教師;個人魅力;人格魅力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017-02

  教師的個人魅力是一種無形的教育資源,能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贏得學生的信賴,對學生一生產生影響。教書育人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教學生學會做人。教師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能感召、震撼、同化、激勵學生。

  一、教師的職業魅力

  老師處於學生嚴格廣泛的監督之中,教師的自律、慎獨、自尊心會成為學生自覺的人格指南。偉大的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

  1.要有愛生、敬業、奉獻的師德。葉聖陶也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為師就要有知識,為表就要有師德。教師要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就要用崇高的人格薰陶學生、感化學生、取信於學生,教師就要以身作則,身正為範,勤於學習,嚴於律己,去惡揚善,以人為鏡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以道德培育道德,以心靈培育心靈,以孵化善良,以人格塑造人格。愛教育、愛學生是教師愛工作的具體體現。夏丏尊曾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馬克思也說:“只有用愛才能交換愛,只有用信任交換信任。”用愛滋潤學生心靈,教師的心靈也會得到學生愛的滋潤。愛學生,可以給老師的工作帶來持久的熱情和動力。

  2.要有務實、創新、嚴謹的師風。愛因斯坦說過:“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與才,無德無才的教師是絕對不可能受到學生的愛戴與尊敬的。”過硬的教育能力和淵博的知識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涉獵專業知識之外的學科,會使學生對教師刮目相看。教師在實施教育時,勇於創新,與時俱進,富有時代氣息,不拘泥於傳統的方法和理念,會給學生帶來親切感,會給教師帶來親和力。

  3.要有全面發展、尊重個體的師觀。從多元智力理論來看,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力。從哲學意義上來說,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侷限性,侷限性的存在,不是一種錯誤,而是客觀存在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一個人的“缺點”就是他的特點,老師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是接納他們,引導他們,挖掘他們,這樣,學生才能獲得認同感、自豪感,用正能量激發自己的正能量。無私地欣賞學生的可愛之處,用關愛的目光注視學生的成長,用等待的態度面對學生的一次次錯誤與失敗,用公平去對待有缺點、有困難的“醜小鴨”,用耐心給學生“正能量”,把課堂營造成學習的“樂園、家園、花園”。

  二、教師的人格魅力

  一個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可和尊重,師生關係就比較融洽,他的言行舉止就會在學生中形成廣泛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1.對學生的信任與寬容。要獲得學生的愛戴與尊重,老師要學會“蹲下身來”。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學生思維活躍,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極強,學生不滿足於課堂所教,學校所學,他們從網際網路、電視等大眾媒介獲取多元資訊,他們所想,有時會超越教科書,超越老師,這時候,就應該對他們有充分的信任,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教師適當予以評價激勵。對於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老師應有足夠的寬容,並適當點撥。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還能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信任與寬容。

  2.對學生的“嚴”與“愛”。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父母親暱的溫存和睿智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對學生嚴格的要求,能培育他對規則的忠守,對制度的遵從,這是培養學生成為合格公民的重要要求。老師不僅是學生的良師,更是忠厚的長者,還是學生的知心朋友,關心學生的學業,更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就要對每一個個體有充分的愛,從細節中挖掘學生,把閃光點一點一點放大,照亮他的每一處陰暗,學生就會越來越樂觀、堅定、自信。

  3.對教育的忠誠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教師應以正直呼喚正直,以善良描繪善良,以真誠喚醒真誠。教師有著特殊的社會責任,要求教師嚴於律己,自尊、自律、自強,永不滿足,永不鬆懈,重大義,識大體,顧大局,對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追求真理,伸張正義,公正無私,忠實坦誠。只有抱著對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追求,執著創新,持之以恆,才能做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三、教師的禮儀魅力

  金正昆教授說:“老師要十分注意自己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從各方面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能夠仿效的榜樣。”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儀表是教師整體風範之一,他們的音容笑貌、舉止文明、作風正派、知識淵博、風度儒雅,衣著髮式無形中都成為學生和社會學習的楷模。

  1.端莊的儀容。教師端莊的儀容,會對學生產生模仿效應,成為學生的榜樣。儀表端莊會給學生崇高而嚴肅的感覺,對學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足以贏得同學的尊重和敬愛,會成為學生榜樣,注意文明整潔,連走路也學他那軒昂的樣子。

  2.儒雅的氣質。教師為人師表,其舉止總體要求實穩重,穩重就是舉止斯文和諧,莊重瀟灑,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為此,教師就要注重自己在語言,表情,身體動作方面的要求。教師的示範效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3.凸顯的個性。學生的活力、判斷力、批判力、意志力等等都需要教師個性的引導。蘇霍姆林斯基說:“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個性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富有個性地組織指導學生展開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從而使教學具有強烈的學科色彩、學生的經驗基礎和教師教學智慧的印跡,使師生的個性在交流互動中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能夠根據不同的個人特點,各自尋找各種不同的途徑,達到共同的教學目標和愉悅、和諧的教學境界。教師只有真誠的情懷和博大的胸襟,把學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平等的人,是朋友,是共同成長的夥伴,才能把價值判斷等交給學生,引領學生充分自由地塑造人格,發展個性。

  作者簡介:孫軍國***1979-***,男,學士學位,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