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師論語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論語》是儒家最主要的經典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你參考!

  篇1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於“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說“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合體

  在於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說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恆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說閱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覆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並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篇2

  《論語》所反應的是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經過兩千多年曆史淬鍊的經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溫,為一代代人去閱讀賞鑑。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而今我們提倡的“和諧社會”是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以公民道德建設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而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道德精髓,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基石。當然,儒家在做人修養上注重“仁”、“愛”的品德,“無同情之心者,無羞恥之心者,無恭敬之心者,不可稱之為人”***《孟子·公孫丑》***,孟子認為,人之性有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有此四心,萌發人的仁、義、禮、智。“君子居心於仁,居心於禮。仁者愛人,有禮者恭敬人”***《孟子·離婁》***。孟子講仁,以仁律己,就是把自己當人看,守仁就是守住自己,“不失赤子之心”。顯而易見,孟子的“仁”與孔子的“仁”是相一致的,素有“孔孟之道”之說。因此,儒家提倡做人的良知、正氣、節操和胸懷:不泯良知,讓社會行於正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自信人生二百年,自當擊水三千里”,把壯氣、豪氣匯成一腔正氣;“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教人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行仁仗義,守身如玉,做大丈夫;“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讓人有博大的胸懷與境界。“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不苟》***,儒家認為道德是人內心信念的提升。孔子強調正確立志,要求“為己”;孟子強調“思誠”。《大學》和《中庸》中“慎獨”,強調即使獨處無人監督之時,也要堅決履行道德規範,更是道德自律的體現,通過修身完善自己,通過自省來督促自己。孔子重視修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自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之憂也。”***《論語·述而》***“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這裡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顯然,學習《論語》,就是盪滌我們的思想浮塵,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做事先做人”,一切從修身立德開始。誠然,誠以為人,誠以立業,誠以威國。誠實守信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範,也是社會行為導向和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加強學習是現在的首要的任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領會學習與思考的辯證法很重要,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必須認真讀書並進行思考,兩者不可偏廢,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個“悟”字,自我修煉、自我思考、自我迴圈、自我完善過程求的就是一個“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於新問題就會有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當然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要使自己學習後的藍天更加遼闊,還要及時總結,總結是提高的基礎。我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包括關聯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斷溫故舊學、收穫新知識。總之,這次學習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於人、無愧於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牢記使命,不負重託,奮力拼搏,演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