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完善中國特色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論文關鍵詞:農村;老年人口;養老保險
  論文摘要: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需要繼續發揮傳統養老保障體制的積極作用,弘揚傳統茸老倫理精神,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多方支援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一、中國農村養老保險現狀與問題
    目前,中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現狀概括起來說就是:老齡化的速度在加快;傳統的家庭“養兒防老”功能弱化;“土地養老”的保障功能也呈弱化趕勢;同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開始試點試行,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覆蓋。新農保試點是黨中央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一系列政策之後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新農保值接明確了國家財政對農民養老的責任,對60歲以上的中國農民實行普惠式養老,中國農民老有所養由此看到了制度性保障的曙光。
    推行農村養老保險是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但就目前我國農民養老需求和國家所能提供的財力等基本國情來看,仍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新農保面臨的現實窘境。據瞭解,1999年我國進入國際公認的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0%,短短10年,我國老年人口就增加了5 000萬,超過了江西省的總人口。目前全國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均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到 2010年,我國將進入嚴重老齡化國家行列。令人尷尬的是,我國的老齡化速度超過了現代化,屬於典型的“未富先老”。老齡化社會來勢迅猛,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現實挑戰,因為無論是在物質財富的積累,還是福利配套設施的建設上,目前都沒做好充分準備。我國農民基數較大,自身收入較低,在漸進式推進新農保過程中,國家只能提供55元的基礎養老金。據統計2008年我國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為4761元,而按每月55元、每年660元計算,養老金替代率不到15%,與國際上公認比較合理的50%-60%替代率相差甚遠。因此國家提供的基礎養老金只是緩解了農村家庭養老的部分壓力,僅靠這個還遠遠不夠。
    二是新農保面臨的戰略難題。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跑步前進,一個自然的結果就是“空巢”老人快速增多。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農祕空巢’堵年人口占40%左右,如果考慮到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因素,農村“空巢,現象更加嚴重。工業化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帶來了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在生活上的時空分離,長期以往,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紐帶可能會變得鬆弛,由此帶來的是孝道的衰落,老年人物質需求難以滿足,服務料理、情感慰藉更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