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論文發表

  藝術是人類的夢幻,是人們活在現時又能超越現時的宗教,是每個個體除了社會給予的種種規定之外同時還是自己的佐證。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藝術成果是理論和實踐的載體

  在當今藝術設計領域內,我們從藝術角度來談藝術設計,它卻是一個廣博的問題。而對於高等院校學設計的學員來說,他們不但需要理論,更需要實踐,只有當理論與實踐相融時才能得出真正的學習成果,而這個成果正是理論與實踐的載體。

  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藝術成果是在什麼狀態下成為理論與實踐載體過程的。

  一、具備設計思想

  設計思想主要來源於學員本身的學習態度及超乎尋常的聯想能力及實踐能力。同時,作為設計者更應具備關懷自己與社會的密度性。

  對於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學員在短暫的三四年學習時間內,想真正掌握好設計知識,僅憑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量來恆定自己有多麼高深的設計水平,是值得估量的。更不用說學員跨出校門後就能立即成為社會中設計人士公認的優秀的設計工作者,這更是一件值得思量的問題。

  作為設計學員要想在高等院校裡學到更多,懂得更多,就必須做到:“學會自我管理”。只有嚴格的自我管理,才能獲得較為理性化的學習方法,而嚴格的自我管理也是建立在有學習目標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盲目地學習基礎上來為學習而學習。

  一位想持久地從事設計行業的學員,在三年的學習時間內就會主動去博閱大量的文化書籍,來服務於自己的設計創作。在學習的歷程中,學員就會博閱到來自不同國度的書籍,如果長期地、有目的地博閱會得到不同文化精髓的薰陶,在不同文化這種元素的薰陶中就會不經意地產生新的靈感源泉。作為學員,還得時常保持著像學員一樣的真正心態,為設計者方向而不懈努力。把課堂知識、書本知識、社會知識相結合地融匯於設計創作之中,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也在於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緊密銜接性。為了學到更多與設計相關的知識,學員還得相信自己所付出的,它有一天會植根於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堅實基礎,並以這種自信的學習信念,是成為設計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二、設計思想的取捨

  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工作者,有了廣博的設計理念之後,還得學會取捨這些理念。只有經過精心錘鍊與設計主題相符合的設計思想,最終設計出來的設計作品,才是最耐人尋味的佳作。

  在設計之路上,如果把設計者的思想比喻成大海,那麼在設計者心中真正成型的設計思想,是千錘百煉後凝結成的一種混合元素。這種混合元素需要像棒棒糖一樣具有足夠的誘惑力,才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否則也是玩物中的無稽之談而已。一切設計成果都需要對某一部分人產生誘惑力才能算成功,如果一個作品能讓世界人民都喜歡,那麼,這件作品無疑就是最成功的佳作之一。

  設計思想是一個設計者的命脈,中樞神經,它不允許短路,但會疲憊。所以,從事設計的工作者在某些時候需要靜心,靜心能修復疲憊,有時候還能使設計者的靈感如洪水一樣滔滔不絕,而真正所需的東西就也會在其中呈現,而這時就需要設計者捕捉與提煉,這也是設計感性與理性後果決的關鍵環節。作為一個丈量度的持杆者,他必須有著與設計主題相關的大量資訊,才會作出果決的答案。反之,就難以下定論。當然,每位設計者首先必須對自己充滿信心,及其對該項設計具有強烈的佔有慾,也只有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才屬於正果。所以,我們不但要學會設計,更應該學會在像大海一樣的思潮中果決答案,這就是設計者及決策者融為一身的思想展現。

  三、展現設計思想

  作為一名優秀的設計者,他所有的設計思想元素都會通過一種形式或多種方式體現出來,那就是設計作品,無論作品的好與壞,都能體現出設計者的思想涵養。正如在學校,一個班級有上十號學員,當這些學員集中在統一的設計公司,使用著同樣的工具及材料,他們最終完成的作品都會千奇百怪。出現這樣的結果對於設計者來說是不足為怪的,這也正是思想涵養不同的最終展現,而這些思想得以體現都是通過實踐後所得的結果。所以,設計者思想最終得以展現的機會絕大多數流露於設計作品之中。

  作為設計者,一生有著無窮的創新靈感,在今天這樣一個資訊科研飛速發展的時代裡,屬於自己所有創新的成果都是無法一一得以展現。因為,實現遠遠大於展現的機會。所以,作為設計者為了有更多展現自己設計作品的機會,就需要長期保持著具有積極挑戰性的活躍思維靈感。也許,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去展現屬於自己所實現的設計作品。展現作品是為了更多地展現自己的價值及地位,少數者處於自我娛樂狀態,這種狀態潛在地說,是一種專一奉獻精神,也是自我引領設計的最佳方式之一。多數設計者是處於生計在無限奉獻,為此來達到某一種目的。

  四、設計思想的價值體現

  對於設計者來說,設計者的思想價值在多數情況下都是經過介質進行轉換後產生的價值。這大概就是市場經濟,思想化價值體現的載體,這也顯然是商品價值包容著思想價值的一種表現方式。如何把最具有靈感性的設計思想賦予給商品,這就在於設計者在實踐中對該項產品掌握的熟練程度以及創意手法。

  當思想需要進行比較乃至展銷的時候,設計者設計思想就要作為主導性思想來進行指導,把它付諸某一種可觀、可用的物體,這個時候,此類物體便成了一種思想的載體,更是通過實踐後所產生的結果,所以,理論與實踐相互辯證,最終呈現的就是結果。結果便是理論與實踐的載體,更是理論與實踐的結晶。

  五、設計思想的傳播

  很多時候,設計思想的傳播不單靠簡單的語言交流就能得以完成,更多的是靠實物來證明給觀眾,實物論證是設計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當我們需要傳播某種思想的時候,就會把思想轉換成實物後在進行傳播,實物的傳播方式在如今有很多種形式可以起到較好的傳播效應。如新聞釋出、網路資訊、展覽展銷等其他形式。

  一個時代裡,一個時期內,能讓某一部分人士的精神及理念源遠流長,最後的印證一定是依附於某種產品之上。為此,設計成果便是承載思想與實踐永不會褪色的證物。同時也是評判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唯一標準。

  篇2

  淺析暗示線對繪畫藝術作品的作用

  1、繪畫作品中線的分類和功能

  在繪畫藝術中,線可以被分成兩類。一種是顯性的線,如邊緣線、結構線、裝飾線等實際存在的線。這種線不僅僅起著幫助造型的作用,本身也有審美意義。例如,在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作品中,線的特點和組合形式本身就具有視覺審美意義。在中國畫中,“以線造型”一直以來都是主流的繪畫思想,如張僧繇的線具有“勾戟利劍森森然”的特點,顧愷之的線“如春蠶吐絲,行雲流水”。另一類是隱性的線,我們稱之為暗示線。這種線本身不存在於畫面當中,但是通過畫面中一些其他因素的關聯,可以為我們所感受到。因此,暗示線是存在於我們的視知覺中的。

  這種線不像顯性線那樣,本身具有造型和審美功能,但是也有著平衡構圖和揭示畫面意義的功能。視覺的感知習慣能夠幫助我們看到本來不存在的事物。格式塔理論研究認為,當資訊由人的感知傳遞到大腦裡面時,大腦就開始了種種的分析和整理的工作,將資訊進行結構,使其可以被理解,形成一定的模式。

  在這個特殊的過程中,完形心理便產生了,它能夠協助人類的感知思維。這種理論認為資訊一定要在腦部裡面進行整理和組織,才能形成知覺。如果你觀察完形的經典例子《不存在的三角形》,你可能會看到一個白色的三角形,實際上,這個三角形並不是一種物理上的存在,我們之所以會看到它,是因為這些黑線和黑色的圓所組成的方式。如果你把圓形遮掉的話,白色的三角形就會消失。它之所以會在那裡,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傾向於把暗示的東西完整起來,把遺漏的資訊補充起來,以形成它所需要的秩序感。這就是暗示線會被感知到的主要原因。

  2、暗示線的視覺引導功能

  暗示線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引導視覺。18世紀的法國畫家華多在他的作品《出發去西苔島》中,利用了熱戀中男女的排列,創造了一種點線形式。從坐在右邊的一對戀人開始,我們的眼睛隨著勾勒出的輕盈的S形曲線人群遊動,最後消失在遠處飄著著幼年朱位元的模糊的空氣中。西苔島是神話傳說中的愛情聖地。

  在法國,這幅畫的名字是比較模糊的,我們不知道這些戀人是出發去這個地方還是從這個地方回來,不知道他們是駛向他們的幸福還是從這種幸福中走出來。華多擅長於描繪貴族男女在樹林裡面聚集在一起談情說愛的場景。然而這種畫面中常常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感。在這裡,華多巧妙地利用了這種暗示線來聯絡起這個畫面,把我們的視覺由近及遠地向遠方拉去,表現了西苔島這個愛情聖地對人的重要意義。我們在生活當中所遵循的指引性的線索也能夠創造出暗示線。當一個人在街頭突然停下來然後向上看時,其他的路人也會停下來向上看,跟隨著視覺的線。當一個人指著一個方向時,我們自動地會隨著所指的方向看去。

  在拉斐爾的作品《草地上的聖母》中,三個人物被安排在一個三角形的構圖中,一個點是在聖母的頭頂,另外一個在她伸出的右腳,第三個點則是在左邊跪著的孩子的膝蓋下。在這個大的三角形下面有一個更小的被暗示的三角形。聖母的視線和兩個孩子的視線把構圖結合在一起,然後指引觀者的眼睛到畫面中最重要的人物——聖嬰耶穌。聖母把她的視線向下投到施洗者約翰的身上,而約翰則反過來把視線向上投向了耶穌,建立起了一個三角形的視覺流動。作為觀者,我們自然會追隨著畫面裡面的視覺線,就像我們碰到有人在街上向上看,也向上看一樣。

  3、暗示線的意義揭示功能

  暗示線除了有視覺引導的功能以外,如果利用得巧妙的話,還能夠有效地揭示畫面的意義。例如,在上面分析的拉斐爾的作品中,暗示線除了起著形成一種穩定的構圖和內在是視覺流動的韻律之外,也起著強調畫面意義的功能。在基督教中,耶穌作為上帝的兒子,代替人類忍受苦難,是愛的化身。在拉斐爾的構圖中,幼年的耶穌被放在畫面的中間,拉斐爾同時運用這些視覺的暗示線來引導我們的目光。聖母的眼睛是向下望向約翰的,而約翰的眼神則稍微抬起看著耶穌。

  我們的視線也會自然地跟著這兩個人的視線流動,關注到耶穌這個畫面中最重要的人物,同時也是整個基督教中最重要的人物。拉斐爾正是通過巧妙地運用這種畫面中的暗示線,來完成這種對畫面意義的巧妙揭示。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江戶時代的NonomuraSotatsu的水墨作品thezenpriestChoka。這件水墨作品的構圖非常大膽。形體的部分被放在非常靠左的地方,以至於基本看不到。Sotatsu依賴視覺的暗示線來平衡構圖和揭示意義。我們自然地望向坐在樹上的和尚,這是所有可以看的地方了。

  然後我們隨著他的視線向下望向空白的地方。對於空的冥想是禪宗的一種修行,而這幅絕妙的畫作把這種思想揭示得很清楚。我們的眼睛不斷地看到和尚身上,而他不斷地把我們推向對空白的注意。意境是一副優秀藝術作品很重要的標準,不僅僅與作品的內容有關,而且也與其表達形式相關。在這裡,和尚目光的暗示性對於畫面意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畫面意義的表達不僅僅在於其所描繪的主題,也在於其表達的方式。而這些表達的方式都依賴於人的視覺感知。一方面,我們感受畫面的色彩和形體對視覺造成的衝擊;另一方面,我們也從所描繪物體的概念上、圖式學上進行思維。暗示線能夠在視覺上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導到畫面最重要的概念上,能夠很巧妙地將兩者結合起來,更深一步點明與強化畫面的意義。

  4、結語

  在鑑賞一件藝術作品時,作為觀者,我們實際上進行著非常複雜的心理活動。而這些心理活動大多是由繪畫作品的視覺設計和視覺效果所影響的一種聯想想象。繪畫藝術作品中的顯性的線帶給我們的視覺感受,不管是輪廓線、結構線在造型上給我們帶來的視覺感受,還是各種實在的線的本身的質感、大小、粗細變化而形成的具有形式美感的視覺效果,都是我們視覺上能夠觀察得到的。然而,我們也必須有意識地注意到那些隱性的暗示線,這些暗示線有時在平衡畫面關係和揭示繪畫的意義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鑑賞者,我們必須去有意識地解讀它的作用。而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也需要理解這些暗示線的特殊作用,並將其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豐富自己藝術作品的內涵。總之,暗示線作為極其隱祕的表現手段,是很具體也很巧妙的,它在藝術作品中的魅力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