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音樂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娛樂生活的組成部分。下文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音樂類演出中的燈光設計與運用

  一、音樂主題奠定燈光的色彩基調

  燈光和色彩都是沒有具體形態的,但是舞臺設計中的每一個物件都離不開燈光,因此,燈光設計要充分體現出藝術美,符合音樂主題,配合以相宜的技術支援,才能使舞臺設計趨向完美。色彩在舞臺燈光設計中佔據十分重要的視覺地位,色彩的表現特質來自三個要素:色相、純度和明度。色相是指色彩的質和類,紅和綠、黃和紫等都屬於不同的色相;明度則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淺紅和深紅、淡黃與亮黃等屬於同一色相的不同明度;純度是指色彩的鮮豔程度,深紅與紫紅、亮黃與土黃等屬於同一色相的不同純度。不同的色相不僅明度不同,純度也不相同。

  在燈光設計中,色光的表現是燈光設計師在藝術表現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在生活中,人們感受到的太陽光中的可見光是白光,而白光是由很多顏色組成的,我們稱之為色光。色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人工光源也必須含有這七色,缺一不可。

  在演出中,同一首曲目通常採用一組色調,如果在一首曲目中燈光色調反差太強的話,不僅在視覺上有生硬和不連貫的感覺,而且彩色燈光與畫面中主體運動的色調自相矛盾會給觀眾的心理造成困惑,從而影響觀眾對音樂的理解。

  例如第60屆歐洲電視歌唱大賽中澳大利亞歌手演唱曲目《Tonight Again》的畫面,該曲目節奏感強烈,屬於激情洋溢類的音樂,因此燈光設計主要以暖色光為基調,根據音樂的變化,在白光、紅光及橙色光之間進行著變化,十分應景和諧。燈光色調與音樂主題結合是燈光設計的基礎,不同風格基調的音樂應該搭配相應色調的燈光,燈光色調有冷暖顏色之分,暖色是指紅、橙、黃等使人感覺溫暖的色彩;冷色是指藍、藍綠、藍紫等使人感覺寒冷的色彩;綠與紫則是介於暖色、冷色之間的中性色。

  二、音樂結構確定燈光的空間結構

  觀眾是舞臺演繹的最終受眾,因此在進行燈光設計時,除了要顧及演出本身,更需要考慮到多方位的觀眾視覺,以獲得多視點的色彩效果。光色的特性決定了色彩在空間的自由性,它不像繪畫那樣在二維平面上用顏料色塊去塑造物體,而是在空間中直接作用於物體,從各角度雕刻物體、表現空間,實現多種色彩的和諧,保證空間的整體性和統一性。

  ***一***燈光的物理結構。

  音樂演奏者和觀眾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能達到雙方心理共鳴是音樂會最好的效果。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舞臺布光位置可以採用多種方式,這就是燈光的物理結構***空間結構***,例如燈光設計人員常常把筒子燈、回光燈、電腦燈、變色燈以不同組合方式分為若干層次安裝,構成燈光的三維空間效果。

  在舞臺上方、舞臺中央、舞臺兩側安裝燈具已經司空見慣,不在舞臺上擺放,而在觀眾席的兩側和後面安裝燈則更有新意,如將一些染色燈放在音樂廳觀眾席的兩邊和後方,燈光打出的色彩變化多樣,不僅舞臺上的演奏者可以享受彩色光束的魅力,激發表演情緒,而且整個音樂廳的觀眾都能融入燈光變幻所營造的氛圍之中,此時觀眾眼中看到的是不同顏色的光束照耀下生動活潑的立體背景,耳中聽到的是通過聲音的頻率、強度及聲譜形成的和諧優美的音樂,在這種環境與氣氛的薰陶下,觀眾如親臨其境,很快沉浸在整個優美的“時空環境”之中享受音樂,其樂無窮。

  ***二***燈光的非物理結構。

  1.亮度要具有梯度感。為了滿足層次亮度的要求,我們在佈置燈光時,最遠處燈光需要是最亮的,以此吸引觀眾的注意,可以引導他們在視覺上的幻覺感受;而在鏡頭面前的景物佈置要亮度低一些,這樣可以形成一種遠亮近暗、層次變化的光線效果。2.製造空間的層次感。在整個布場中,由於燈光可以通過創造空間層次遠亮近暗、層次變化,形成視覺上舞臺前後景物立體疊加效果。同時,也可通過燈光創造隔絕空間形成層次,在燈光位置中展開一定的距離,造成錯落有致、光影層次的光區,視覺效果上具有明暗分明、影調變化與光影層次,以此來提升空間畫面的表現效果。

  三、結論

  燈光與音樂的完美融合形成有聲有色的舞臺表演藝術語言,當聲、光、色合為一體時,音樂的內涵才得到了最好的詮釋。效果燈光的設計要以音樂為基礎,以烘托渲染音樂氣氛為目的,所以燈光設計者一定要對音樂的結構和內容有較深的理解,才能設計出令人滿意的燈光效果。明確音樂主題,分析音樂結構,理解音樂要表達的情感,從而選擇正確色彩基調,配合音樂節奏,使音樂和燈光之間形成統一的視覺空間,只有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情融合,才能達到我們需要的效果。

  篇2

  淺談電子音樂的創作與發展趨勢

  音樂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電子音樂卻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出現,電子音樂是音樂創作結合計算機的技術,形成一種在計算機平臺上發展的新的音樂形式。這種音樂形式不是以傳統的樂器為創作工具,而是依靠點自己算計或者電子裝置,通過一定程式就能創作出新的作品。對於傳統的音樂是一次大的衝擊,因而最初不被人們所接受。隨著文化的發展,電子技術走進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和認可電子音樂。

  一、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歷史

  相對比發達國家,我國電子音樂起步比較晚,特別是電子音樂是受制於電子資訊科技的發展,同時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與傳統音樂有著密切聯絡,分析傳統音樂與電子音樂的關係,可以為創作更多我國本土特色的電子音樂提供參照。歐美等發達國家以電子資訊科技為媒介,經歷了從磁帶音樂、合成音樂,逐步形成現代的電子音樂的歷程。今天電子計算機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無法想象的便利和效率,當音樂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創新出電子音樂,更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和震撼。

  最初電子音樂主要是模擬錄音技術,之後不斷接納新的理念,加入新的技術。計算機在我國發展比較晚,但是利用這個平臺,建立起來的音樂有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網路的發展推動電子音樂不斷革新,資訊的快速交流讓創作者有了更廣闊的共享資源。

  我國直到九十年代才在把部分高校開展電子音樂試點專業,並且最初還是以專科起步,之後兩年才建立本科專業。到目前各大院校都已經普遍開設了電子音樂的碩士點進行電子音樂的教學研究。

  二、電子音樂與傳統音樂的對比

  ***一***傳統音樂的創作特點

  我國有幾千年的文化,音樂的發展也有著獨特的背景,形成了早期的傳統音樂。由於深受中國歷史文化影響,音樂無論從律制、音階還是樂譜上都不同於西方音樂。傳統音樂的創作手法和思想受到我國審美觀和哲學等方面的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音樂獨特的特色。中國傳統音樂從各個方面發展出來,有從民間發展的原生態音樂,也有一些知識分子集中了現實和文化氣息創作的文人音樂,以及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還有在封建社會宮廷中形成的宮廷音樂等等,這些音樂都承載著濃濃的歷史氣息。

  可以看出這些傳統音樂創作上尤其自己的特點:首先其創作結構上的模糊性,並不像西方音樂那樣有明顯的塊狀組合,基本上都是連貫創作,偏感性而很少理性思考。缺少西方的明顯的主題脈絡和創作動機;其次,漸變性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中一大特點。環環相扣的連貫性創作,在佈局上體現出明顯的漸變性的特點,很少出現速度的劇烈改變,而是逐漸改變。另外,中國傳統音樂自由的創作手法也比較鮮明,並不受到邏輯思維的禁錮,而是隨著心情和情感去創作,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創作者內心對和平和生命的呵護。

  ***二***我國電子音樂的特點

  我國電子音樂是在傳統音樂基礎上,深受傳統音樂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有其自己獨特的特點:

  1.有傳統樂器的影子。我國傳統樂器較多,如笛子、琵琶、古箏等,電子音樂創作者在利用電子資訊科技創作中與傳統樂器結合,形成了創作的一大特點。

  2.與美學和藝術結合。中國古老的文化,集中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和”的美學觀點。而中國詩詞博大精深,很早中國音樂就與詩詞聯絡在一起,無不體現出流動的美感。電子音樂繼承和發揚了這種美。

  3.電子音樂的民族性。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在音樂創作上不斷展示出民族特點和優勢,不難發現,在我國很多電子作品中都體現了民族個性。

  三、電子音樂發展的困境

  電子音樂在我國起步較晚,雖然在接受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卻還由於自身的限制,遇到很多障礙和問題。

  ***一***缺少專業教育方面的人才和機構

  我國高校設定電子音樂的專業課程才20年左右時間,而西方國家有幾十年歷史,與之相比,我們國家在專業教育方面顯得十分不足。我國培養電子音樂的專業人才缺乏,與國外發達國家電子音樂教育方面差距很大,不管在專業的設定上、師資力量、還是電子音樂的普及上,這些不足都影響著我國電子音樂教育的發展。尤其是教育的教師,多半都不是科班出身,教學經驗少,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達不到教學的預期要求。眾多的教師中,創作方面的教育更是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比,大部分憑藉理論知識和興趣去教學,嚴重妨礙電子音樂在我國的發展。

  ***二***教學硬體和環境不利於電子音樂發展

  由於我國對於電子音樂的支援欠缺,一些音樂教學的硬體設施還比較陳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教學環境在某種情況下對於學習效率有很大的影響,沒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一些高校的電子音樂教學專業只能空乏講解理論,沒有實踐環境支撐,教學效果低下。不能在教學中接觸到軟體和器材,很難了解和熟悉電子音樂的操作流程,嚴重影響學生電子音樂的掌握程度。

  ***三***與社會發展有些脫節

  當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西方很多國家利用先進的裝置和軟體不斷創作和更新,而我國在某種程度上因為裝置和環境的落後,跟不上電子音樂的發展,特別是電子智慧化,提高了電子創作的準確性和效率。但是這樣的背景,會產生一批依靠電子計算機技術創作音樂的作品,這些作品主要是創作者依靠物理聲音創作,脫離了社會發展,甚至與大眾審美產生距離。好的音樂作品應該符合大眾的需求,符合大眾品味。

  四、電子音樂的發展趨勢

  隨著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國際上的共享程度加強,人們在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電子音樂的人才為了與國際接軌,會不斷加快自身建設步伐。我國電子音樂要發展,首先要從教育上開始,不斷加大對電子音樂教學人才的培養,才能為電子音樂未來教育提供廣闊的空間。

  中國電子音樂發展,也必須得到國家的廣泛支援,尤其教育的裝置和環境的改善,除了專業素養的紮實,實際的操作和訓練才是加強學習的最好途徑。電腦、數碼裝置和電子錄音裝置必不可少,而這些都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的物力支援,給予相應的配套教學裝置。雖然目前我國國內的大中專院校已經建立了音樂實驗室,但是硬體的缺乏,難以適應當前電子音樂發展的大趨勢,只有在科技進步的時代,跟上時代步伐,才能適應時代對電子音樂的需求。

  另外,電子音樂要發展,必須加大電子音樂科研投入。電子資訊科技的發展,在電子音樂領域出現前所未有的創新環境,網路環境給科研實驗室提供了新的途徑和平臺,依靠網路,借鑑國際上已有的科研基礎,不斷髮展和創新電子音樂,結合其他專業,形成學科的交叉和融合,讓電子音樂的發展更符合時代和社會的需求。希望廣大音樂人員和電子音樂愛好者適應時代、大眾化為基礎,創作出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可聽性的電子音樂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