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發表

  音樂藝術有著其豐富的內涵與外延,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形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讓音樂課堂融入學生心中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對音樂有偏見,認為音樂課是副課,可學可不學,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音樂不僅可以讓學生放鬆心情,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音樂課堂。

  一、創設獨特情境,激發學生演唱興致

  對於很多小學生來說,當教師教給學生學唱歌曲的時候,如果是合唱還好,大家都會跟著老師唱,但是對於獨唱的話,很多學生會感到不好意思,這給學生學習音樂帶來很大的阻礙。為此,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創設獨特的情境,結合音樂內容創設出的背景能夠給學生營造出獨特的藝術場景,吸引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不自覺地演唱歌曲,從而降低對唱歌的恐懼程度。

  比如在欣賞《小白船》這一曲音樂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中的節奏感,同時激發他們跟隨音樂進行演唱的興致,在投影儀上打出了一組划船的視訊,然後這樣引導學生:“假設大家目前在一艘小船上,外面下著下雨,我們在船上輕鬆地划著小船。”大家都紛紛進入教師所說的境界之中,教師繼續說道:“請大家邊聽音樂,邊做划船的動作。”大家跟隨教師所說的一邊划船、一邊聽音樂,並隨著歌曲的節奏不斷加快和降低速度,剛開始學生們多少有點緊張,不能很好地投入其中,但漸漸大家都放鬆了,一起隨著音樂唱了起來,情境創設開始起作用了,最終大家很快就學會了這首歌曲。

  二、提出趣味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音樂

  在音樂欣賞課上,一般不需要學生演唱歌曲,但是需要學生對歌曲進行簡單的理解,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加深對音樂內容的理解,這一點對於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思考,這些問題不要過於專業,但可以提出一些諸如節奏、情感等表面的趣味問題,從而加大學生對音樂的思考力度。

  比如在欣賞歌曲《牧童之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聽一遍歌曲,隨後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這首歌是採用什麼樣的節奏進行演唱的,是全部快節奏,慢節奏還是快慢結合的節奏。2.歌曲主要表達了作者內心什麼樣的情感,你能否體會出來?3.你有沒有見過牧童,牧童一邊放羊一邊幹什麼?4.能否跟隨音樂的節拍敲打桌子?”教師提出這三個趣味問題,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們一邊聽歌曲,一邊回答道:“整個音樂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歡快的,因此節奏感很快。”“我能感受到整個音樂給我帶來的歡快的情感。”“我見過牧童,牧童一般都是一邊放牧一邊在牛背上吹笛子,而且牧童一般都非常厲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這些問題一一回答出來,同時增強了勇氣和活力,思維得到了提升,對這一音樂的興趣得到了提高,自身表現力、鑑賞美的能力得到了不斷提高。

  三、開展生動遊戲,強化學生參與意識

  遊戲與音樂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小學生天性好玩,因此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可以適當地結合音樂內容開展一些趣味遊戲,引導學生在邊玩遊戲的同時更好地學習所學的音樂曲目,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掌握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情況適當開展各種遊戲,在玩遊戲的同時,不要忘了引導學生演唱各種音樂即可。

  比如在欣賞《頑皮的小杜鵑》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玩這樣一個遊戲:“先在黑板上貼出四個小杜鵑,然後讓四個學生站在教室最後面,由教師播放各種動物的叫聲,配合著《頑皮的小杜鵑》的歌曲,讓學生搶答聽到的叫聲是哪種動物的聲音,誰回答對就能往前走一步,最先到達終點摘下小杜鵑的同學為最終獲勝者,將獲得教師的獎勵。”這樣的音樂遊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音樂的價值更好地發揮出來,每位小學生通過不斷努力,最終儘管只有一個同學能夠獲勝,但其他同學也在不斷努力爭取最好名次,這時音樂教育的遊戲目的就基本達到,使小學生更快融入音樂教學中,從而促進身心、智力、個性、情感等全面發展。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音樂能力和演唱慾望的培養,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將所學音樂融入內心之中,創設獨特的音樂情境,提高學生的演唱興致,提出一些趣味性的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開展生動的遊戲,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將音樂融入內心。

  篇2

  淺談音樂課堂活動中教師的觀察策略運用

  一次音樂課,教師播放歌曲《我的爸爸》給幼兒聽。音樂旋律溫馨,歌詞感人,體現了孩子對爸爸的愛。在聽歌曲的過程中,老師發現有些幼兒一直在發笑,尤其男孩子的笑聲更大,以至於教學無法繼續。這樣的課堂明顯是無效課堂,如果教師視而不見,那以後的課堂教學也會這樣。於是,教師暫停音樂播放,問大家:“你們笑得這麼開心,是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嗎?”小雨說:“老師,我聽到了青蛙在裡面叫,所以我想笑。”小陸說:“老師,這個音樂聽起來像催眠曲,很好玩!”教師思索著:是暫停上課對這幾個孩子當眾批評,還是繼續上課呢?如果當眾批評,可能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如果繼續上課,可能會失去這一教育契機。於是,教師說:“原來你們聽到的歌曲這麼好玩啊!那再重新播放一次,你們要靜下心來聽,把你們聽到的歌詞和好玩的地方說給大家聽,好嗎?”當再次播放音樂時,幼兒們都聽得很認真,也很用心,沒有誰再笑了。顯然,本節課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的,教學效率也很高。

  一、學生的表現是發自內心的,要善於觀察――多關注

  幼兒教師要善於觀察,多關注學生。在課堂上若發現一些突發情況,要善於分析問題,冷靜對待,不能憑一時衝動去處理事情,要多包容幼兒,並藉此抓住教育契機,從而提升課堂實效。在這節音樂課中,幼兒在聽到歌曲中的聲音時,覺得好玩不由自主地笑了,這種笑是幼兒發自內心的一種本能的笑,但如果任由幼兒繼續笑下去,勢必會影響其他學生,勢必會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這時,就要求老師能夠及時觀察、分析幼兒的這種表現,並靈巧地加以處理。如果老師沒有這種觀察能力和課堂智慧,還是按照自己的備課思路繼續授課,那麼就無法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課堂也是一種機械被動的課堂。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多關注幼兒,關注課堂變化。

  二、學生的聲音如同花開的聲音,需要細心傾聽――多傾聽

  葉瀾教授曾說,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於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作為幼兒老師,課堂上要善於傾聽,隨時根據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當教師發現突發事件後,立即暫停音樂的播放,靜下心來傾聽幼兒的心聲,從他們的心聲中捕捉教學契機,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課堂中發笑的幾個小朋友的回答令老師意想不到,但如果老師不善於傾聽他們的回答,不去判斷他們的想法,那老師也就聽不到幼兒“花開的聲音”了,老師也就不會思考怎樣來調整課堂教學、怎樣抓住教學機會。古語云:風流不在談鋒健,袖手無言味正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蹲下身子,多傾聽幼兒的心聲,聽聽他們內心的表白,聽聽他們的童言無忌,真正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施以有效的教育。

  三、學生的步伐如同小蝸牛,需要耐心等待――多等待

  著名作家張文亮寫過一篇文章《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他在文中寫道:“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幼兒教學,不也是這樣嗎?我們帶著幼兒不也是在牽著一群“蝸牛”嗎?面對這群盡力在爬的鮮活個體,教師難道不該放慢自己的腳步,去欣賞、去等待嗎?這節音樂活動課中,小朋友聽到音樂後開始發笑,如果老師不停下來詢問幼兒發笑的原因,不去傾聽幼兒發笑的理由,不去思考調節課堂的措施,那老師的步履匆匆就使自己失去了教育幼兒的一次好機會。郭元祥老師說:“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這也符合《3~6歲幼兒教育指南》的精神和教育理念,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

  四、變“娃哈哈”教學為愉快教學,要讓學生“開竅”――多啟發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開心”,更要讓學生“開竅”,不能把愉快教學當成是“娃哈哈”教學。在很多課堂教學和主體活動中,幼兒玩得非常開心,老師也很開心,至於幼兒學到了什麼,會了什麼,得到了什麼發展,很多時候老師是沒有去思考的,只要順利完成課堂教學,這節課就算結束了。其實不然,教育的宗旨是讓幼兒獲得根本的發展。比如,本節音樂活動課中,播放音樂時,幼兒聽得很開心,但是有的孩子聽到音樂大笑起來,以至於沒有辦法繼續把課進行下去。在以往的教學中,這種充滿笑聲的課堂,並沒有引起教師的注意,也沒有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和進度,這就是典型的“娃哈哈”教學,這不利於幼兒教育,並錯失了良好的教育契機。教師的教育任務之一,是讓學生開竅,因此,不能放縱這樣的課堂,不能開展“娃哈哈”教學。教師要善於傾聽幼兒的心聲,調整自己的教學,讓幼兒在聽音樂的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啟導,理解歌曲中蘊藏的含義及情感,要讓幼兒“開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