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形勢與政策的結課論文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得不到學生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反思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反思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已經成為大學思想 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出現教育力度與取得成效之間不對等的困境。本文擬以獨立學院學生為例,從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現和內部因素出發,通過反思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力圖提高社會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認識,促進大學生誠信教育健康 發展。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現

  1.誠信缺失負面效應。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力度和成效上存在不對等現象。而這種現象從根本上是由大學生誠信知行不一引發的。經走訪和調查,大學生對誠信普遍持認同的態度,他們認識到誠信是一種美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上、工作中、生活裡出現了誠信缺失現象。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誠信缺失更為突出。獨立學院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弱,容易受社會上的許多不良風氣的影響。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一些學生,缺乏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自私自利,思想頹廢,缺乏誠信。“從道德心理的角度看,誠信就是一個由誠信需要、誠信動機、誠信行為及相關的心理反饋各因素互動綜合作用的動態系統。”良好的誠信意識並不一定代表有良好的道德行為。誠信即使是大學生普遍認同的行為準則,但要真正將此行為準則付諸實踐還必須受相關因素的影響。如對方的誠信度、事件的重要程度、自身的利益考慮等等。也正是由於這些因素,才使得大學生的誠信行為與誠信意識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就是大學生誠信教育不對稱性的根本原因。

  2.大學生誠信教育重視程度不足。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無論是在學校、社會乃至學生及其家庭重視程度不夠,這是大學生誠信教育處於困境狀態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容著重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等理想層次教育,弱化了道德心理素質的培養、研究,尤其在誠實、守信這種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誠信道德規範教育上力度不夠。”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上不成熟、不健全,存在著管理與教育的嚴重脫節,重視專業教育工作,輕視思想教育工作;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輕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同時學校誠信教育“各自為戰“較多,整體配合少,缺少聯動,系統性不足。在家庭教育環境下,家長及學生較為重視學生本身 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取,專業技能和素養的提高,就業是否理想等,對誠信教育認同和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的內因分析

  1.社會“誠信危機”的負面作用。現階段,我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社會文明程度還沒有達到完美程度,人們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滯後社會 經濟的發展。社會轉型過程中,存在著制度、 法律的不完善。相應的道德誠信約束機制不健全,致使社會失信現象屢見不鮮,進而引發以“誠信危機”為中心的社會道德危機。經濟上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唯利是圖。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監察制度和道德約束體系不健全,市場缺乏了有力的監督、約束機制,使守信者未受到應有的鼓勵和收益,而失信者未受到相應的懲罰。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們的分辨是非的界限,形成一塊道德灰色地帶:失信者的收益高於失信成本,失信者有利可圖。這種狀況使得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大學生誠信教育必然受其影響。

  2.家庭教育的誠信缺失。就目前來看,家庭教育存在誠信教育缺失現象,現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年後出生,獨生子女居多。他們是集萬千寵愛為一身,家庭教育較為寬鬆。家長代為做作業、寫作文現象屢見不鮮。獨立學院學生,在高中成績屬於中下游,成績普遍不好,作弊現象十分嚴重。家庭教育的誠信缺失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基本上是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惟一標準,對道德理念的培養視為可有可無。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失信淡化了教育效果。有些家長在誠信意識和行為上不能成為子女的學習榜樣。家長不良的示範、錯誤的引導使大學生對失信得利逐步產生認同,模糊了誠信和失信的道德界限,與誠信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

  3.大學生價值觀已基本固定。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學生雖未正式踏入社會,但已通過各種途徑接觸、瞭解了社會。特別是在 網路時代,學生接觸社會的渠道更為廣泛。他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深刻影響著大學生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難免使部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甚至背離。當前社會價值趨向於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在實際行為中表現為唯利是圖、背信棄義等。這種以個人物質利益為目的的價值追求、重利輕義的義利觀念,直接左右著人們的 經濟行為與社會交往。有些大學生是非觀念差,意志不夠堅定,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受到影響,價值偏離正確方向。在處理社會與他人的關係時,以有利於自我為中心,可以不惜犧牲誠通道德準則為代價去實現自己的目的。這種實現價值的方法,助長了不講誠信風氣的形成,嚴重阻礙了思想 政治工作中誠信 教育的開展。

  4.高校自身消極因素的影響。高校相對於整個社會而言,誠信環境相對較好,但也並非是一塵不染。有些高校自身的一些不誠信行為,與大學生誠信教育形成悖論。有些高校管理領域存在著諸多的弊端和漏洞,如在招生中的暗箱操作、各類評優中的不正之風、學術研究中的失信、學術腐敗等等。一些與大學生關係密切的職能部門也存在著工作鬆散、制度執行不力、監督不力現象,這就給一些不誠信的大學生帶來了可乘之機,讓失信有了得意滋生的空間。這些負面“示範”,客觀上助長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蔓延,對大學生誠信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對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的反思

  1.高校的誠信教育能否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

  顯而易見,答案是否定的。誠信觀的形成是要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而誠信教育的實施時間越早對學生的誠信觀形成的作用越明顯。“我們的德育是倒金字塔的,幼兒園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小學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中學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大學進行文明禮貌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這說明我們的學校道德教育沒有把握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認知 規律和心理成長規律,而導致大學生在認知上存在缺陷,導致誠信等道德問題的存在。大學生就像一張被社會上的種種虛假現象塗抹過的一張白紙。而讓處在學校教育頂端的高等學校承擔起“人之初”就應該重點從事的誠信教育,彌補誠信教育的先天不足,使白紙上已經存在的代表誠信觀的線條回到它應該的位置上,這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也註定了高校的誠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而不能徹底根除。

  2.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困境

  從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困境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要想從根本上擺脫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困境,必須具備相應的外部因素。第一,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必須依託社會大環境。在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同時,培育社會誠信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制和道德上對誠信問題加以約束,形成獎懲分明的社會誠信氛圍。第二,誠信的家庭氛圍。家庭的對學生的誠信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家長要用自己誠信的言行、高貴的品質影響學生,帶動他們成長進步,形成將誠信的家庭氛圍。第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學校道德教育體系。誠通道德觀念的形成的養成要從小做起。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學校道德教育體系無疑是誠信教育的最佳選擇,大學生誠信教育才會事半功倍。第四,完善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

  要想走出大學生誠信教育困境,必須在整個社會,形成一個全面的、和諧的德育觀。“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在和諧德育過程中已經不可能截然分開,應該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成多經緯、多頻道、多方位的德育組織網路,做到目標一致,相互溝通,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相互聯動,形成合力,打一場持久的德育‘攻堅戰’。”因此,要想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必須具備以上幾個因素,形成一個家庭、學校、社會的誠信教育觀。細細的對照各種因素,我們才發現,目前這些外部因素都不具備,大學生誠信教育很難走出目前的困境。

  3.大學生誠信 教育是否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大學生誠信教育必須繼續存在,總體上說,高等學校的誠信教育是全面的、和諧的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應該諸多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放棄努力。具體而言,獨立學院更應進行誠信教育:首先,新時代的大學生出現誠信缺失現象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必然存在的直接原因。大學是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後一個集中學習的地方,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修正不良觀念和意識的理想環境。雖然,大學生誠信教育成效不盡如人意,但是,起碼收到了一定成效。其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效用還沒有完全實現。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不完善,制約其效用的發揮。儘快完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迫在眉睫。再次,高校教育處於學校教育的最頂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前期學校教育的不足。

  參考 文獻:

  [1]沈綺雲,姚曉波.高職院校學生誠信心理調查及思考[J].廣東教育:職教,2010***10***.

  [2]張其娟.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8***02***.

  [3]劉興華.論高校誠信教育難的原因及對策[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8***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