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課程小論文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校開始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並不理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摘要】探討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問題,對促進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進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為視角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

  【關鍵詞】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

  一、家長的榜樣作用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對於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問題就有許多相關方面的論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觀點。[1:36]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青少年,家長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夠符合規範,對於青少年的影響是積極的,相反,如果對青少年只是進行一味的空洞說教,而自己的行為與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卻背道而馳,這樣不僅不能夠讓孩子信服,相反,孩子會逐漸認為家長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這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學家班杜拉也曾經做過攻擊反應的實驗,實驗的結果證明,成人所作的行為,其內在的善惡傾向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大的,孩子只會模仿大人的行為去做,不會深入的判斷、研究所作行為的善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樹立怎樣的榜樣,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家長要有意識的給青少年樹立一個良好的行為榜樣,給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積極影響,這種榜樣的作用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二、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教養方式一般包括四種類型,第一種型別是嬌慣型,這種教養方式主要是指家長對於青少年過於溺愛,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圍繞著孩子的需要而進行,孩子成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說說不得,為我獨尊,任性而為,以自己為中心,對於家庭缺乏責任心,也不懂得感恩,這種嬌慣式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使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難以適應,會不斷的碰壁,這對於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種型別是獨斷專行型,這種型別的家庭教養方式,其特點與嬌慣型的教養方式正好相反,此種教養方式實施中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是絕對的權威,在家庭教育的實施中,要讓孩子絕對的服從,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見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簡單,並且過於苛刻和嚴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這種教養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嚴重,膽小怯懦,冷漠而不善於與人溝通與交往,在學習與生活中缺乏自信,這種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種類型是放任自流型,這種型別的家庭教養方式,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家長對於孩子的不管、不問,而任其發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質與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為就很可能出現問題,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問題,而發生偏激的行為,這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此種家庭教養的方式對孩子的要求嚴格而不苛刻,關愛而不嬌慣,讓孩子充滿自信,懂得尊重,積極向上,而充滿正能量,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精神,讓孩子學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善於理解他人,學會與人為善的交往,善於適應社會,這種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對於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對於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以民主的教養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於鼓勵和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自律,學會友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與此同時,家長要改變固有的家庭教育觀念,不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的發育,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教會孩子學會關心別人,教會孩子善於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緒,教會孩子處理好人際關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孩子未來幸福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良好的家庭氛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氛圍是指家庭成員之間彼此之間所形成的關係狀態,其中既包括妻子與丈夫的關係,也包括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還包括一個家庭親屬之間的關係。[2:47]一個家庭的家庭氛圍是否和諧,對於孩子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一個家庭成員之間的彼此關係融洽、和諧,家庭的氛圍就相對的和諧,相反,如果一個家庭成員之間關係較為緊張,家庭的氛圍也自然不會和諧。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樣也是孩子快樂生活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家庭成員中夫妻關係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試想夫妻間不斷的爭吵,彼此的關係日趨緊張,孩子的內心是無法獲得快樂和安全的體驗的,而如果夫妻間和諧共處,彼此關愛,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長環境也自然沐浴在愛的陽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會比較健康,可以這麼說,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四、結論

  研究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問題對促進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家庭教育的開展情況並不盡人意,依然面臨許多急需改進的地方,因此,開展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餘鳳紅.淺談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2]顧康樂,陳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J].農家科技.2010***01***:45-47.

  範文二:家庭教育環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

  中學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和個性特徵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個體心理也容易出現問題。家庭因素對中學生的心理髮展影響重大,作為父母,應當準確的瞭解子女在中學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髮展特徵,對中學生進行民主科學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對策

  一、引言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在生理上逐漸的成熟,中學生的心理狀態也相應的發生變化,表現出成人感與幼稚感並存、閉鎖性與開放性並存的發展特點。中學生在這一特殊時期,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還存在人際交往與青春期等心理問題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監護人,也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對子女的影響也最大。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關係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夫妻關係,父母與學生長時間居住在一起,對中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夫妻關係在整個家庭環境中對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十分重要的影響。家長之間產生衝突,很容易導致子女的心理機能產生變化。學生在這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心理十分的細膩,容易造成創傷。尤其是家庭離異的子女,子女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容易給子女造成潛在的精神壓力,不利於中學生成長。其次,親子關係,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階段,內心矛盾多,對父母較為敏感,但是內心深處仍然十分依賴父母,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決。在這個階段,雙方在這個時期需要進行良好的溝通,否則就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父母在這個關鍵時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多給予子女關愛,促進子女健康成長。

  2.家長期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教育期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在家長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績好壞意味著將來要進入名牌大學,就是優秀的孩子。但是由於家長的期望,很少有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追尋夢想,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脫離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容易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其次,人際關係期望,在中學階段,同學之間的關係在人際關係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家長對子女的朋友干涉較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壞了子女的人際關係。在中學階段,學生往往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心,這個時候父母擔心子女的早戀問題影響成績。家長不能過於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際關係,培養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3.教育內容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長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識學習能力,忽視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對子女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樣會嚴重影響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處於青春期的階段的中學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現問題。但是家長最注重的就是關注子女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情況,缺乏對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視對子女獨立能力的培養,使得中學生缺少獨立性。

  三、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優化家庭氛圍。

  根據研究顯示,中學生的家庭關係比較親密的,測試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比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中學生,往往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不是十分的親密。因此,在每一個家庭中,家庭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家長之間要彼此和睦愛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營造美好健康的成長氛圍。另外,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的好壞也影響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諧穩定的親子關係,需要不斷的溝通,父母要主動和子女進行溝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子女提升他們自身的認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鳴,家長和子女之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能力,優化家庭氛圍。

  2.提高家長自行素質,轉變教育觀念。

  家長自身的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隨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一些社群活動,提升家長的對學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長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廣泛的閱讀關於教育的書籍,對不同時期的心理髮展特徵和問題進行鍼對性的教育。中學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家長定期的開導,不要給子女施加壓力,關注子女的心理特徵。

  3.加強子女青春期教育與生命教育。

  中學時期學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這個時期需要和學生有血緣關係和高度信任關係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師。家長在這個時期需要有意識的和子女談論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指導。教育子女進行正常的交往,順其自然的解開對異性的好奇心理。在這個時期,學生往往對學習和人際交往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產生的壓力無法排解容易使得學生產生挫敗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強強調生命的重要性,通過溝通排解子女的壓力,讓子女學會尊重和熱愛生命。綜上所述,父母應當重視家庭的各種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及時的瞭解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需要採取合理的措施,對子女進行健康科學的家庭教育,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國芳,李麗芳.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係研究綜述[J].棗莊學院學報.2009***01***.

  [2]吳惠娟,沈鑑清,駱巨集.家庭環境對初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