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課程期末論文

  現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決不能忽視家校合作的作用。在實踐中,通過家校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是學校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茶文化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積極影響

  摘要:我國的茶文化有悠久的歷史,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茶文化從產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且發展長久不衰,是由其自身獨特的原因。對現代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當前高校學生教育中,它更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茶道精神就是很好的體現,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三觀”和積極的心態,在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提升內在的氣質和修養。

  關鍵詞:茶文化;高校學生;心理健康;促進作用

  我國的茶文化是世界文化體系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它是我國古代人對茶的研究成果體驗,也是古代農耕文明的側面反映。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精髓可以歸結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有社交、禮儀、藝術等諸多方面,並且在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和擴大。高校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在教育課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它的教育內涵與茶文化是有某種程度和意義上的共通性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用茶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對茶文化內涵的描述,分析了茶文化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促進作用。

  1我國茶文化的綜述

  茶文化是人們以茶為載體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相關內容。它的核心是茶。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的高度發達,為茶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現代社會它已經成為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一種體現。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對茶文化定義,它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與茶相關的一系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者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從屬於“中介文化”的範疇。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茶文化的內容和體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它的內容主要涉及到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產業科技以及茶類和茶具、茶藝、茶畫等等藝術表現形式,由茶延伸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茶道精神、茶德等方面。總體上來說,它的結構體系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我們從茶事活動的行為文化來看,在茶葉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人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的表達主要是通過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來完成。我國古代詩詞中像“寒夜客來茶當酒”一句,就充分說明了敬茶的習慣已經形成。此外,還包括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風俗。並且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所形成的茶藝習慣也大不相同,各自有自身的特色,這也正是茶事活動的一種表現方式。除了行為文化外,還包括心態文化。人們在品茶飲茶過程中所包含的新價值觀念以及審美情趣,都是在前期茶事活動中積累形成的。在品茶時內心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並且由此產生一系列豐富聯想,體現出茶葉生產以及茶區生活的文藝作品,把茶藝和人生處世哲學充分結合,進一步上升到哲理層面的高度,也就形成了茶德、茶道等。這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佔有核心位置。通過上述兩個方面的簡述,可以看出,茶文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集為一體的產物,它的各種衍生行為和現象都是茶葉多樣性應用的一種體現,這些文化是圍繞茶展開的。

  2我國茶文化的基本特徵

  2.1形成主體的多元性

  首先,我國古代的政治體系是以帝王為最高統治的,它的地位特殊性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茶文化的發展。縱觀古代帝王將相,有很多是直接參與到茶文化形成中的,例如宋徽宗、乾隆帝等等都對茶情有獨鍾,並且留下了豐富的茶文化詩詞[2]。其次,人民群眾是茶文化形成的直接創造者。古代人民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茶文化物質成果,也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精神財富,這些對後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響。在人們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由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和遵守的行為模式和準則,基本上最後都納入到了茶文化的構成體系中。例如當前社會中還有很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吃講茶”的傳統習慣,這也正是茶文化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基礎體現,也是一種較為典型的和諧文化。第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一種寄情傳景的致和之物,可以通過茶來表達思想情感,通過茶來陶冶情操,提升內在氣質。這在歷朝歷代都有明顯體現。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飲茶特點各不相同,這樣所形成的詩詞也就各有特色。但是,中心不變,即圍繞茶來作文章,推動茶文化的進一步繁榮。

  2.2歷史傳承悠久

  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文明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產生時期,並且這種文明從誕生到現在沒有被隔斷。茶文化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從側面也證明了這一論述的準確性。“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是最早體現人們對茶的認知和關注的,經過神農氏之後,從神農時代至今歷經幾千年歷史,出現了神農氏、陸羽等的茶研究代表人物,陸羽更被稱為茶聖。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也有了更大範圍的延伸,例如茶道、茶藝文化傳入到了日本、文成公主帶茶到塞外、寺院引入茶,實現了禪與茶的結合文化、文人飲茶題詩等等,都是很好的體現,因此,它在時代的發展中變得更具有內涵和獨特性。

  2.3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對於茶文化的研究各不相同,這就形成了茶文化的民族性特點。每一種文化都是民族人文精神的體現。例如四川少數民族喜愛飲用磚沱茶,西北地區青海、西藏少數民族飲用緊壓茶,武陵山一帶的土家族飲用擂茶,雲南西雙版納一帶的傣族喜歡飲用烤茶等等。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在飲茶上有很大的差異性,這是與其生活環境和人文文化有重要關係的。

  2.4體系構建的完整性

  我國的茶文化結構具有物質、制度、行為以及心態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它的物質文化主要有茶葉的選種、栽培、加工以及包裝運輸等勞動,同時也包括與飲茶相關的茶桌、茶具等的事物存在;其次,它的制度文化包括茶葉專賣制度、茶馬貿易等;第三,它的行為文化是通過民風和民俗的形式表現出,屬於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國形成的習慣和定勢;它的心態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內心心理活動,長久的積澱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層,而最為核心的部分是歷史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和生活意義,因此,可以說它的構成體系是十分完整的。

  3茶文化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作用

  3.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處世態度,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上述提到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精神,而茶道精神又是和茶人精神緊密相關的。茶人精神指的是茶人的形象,也就是說作為茶人應為具備的素質、風範和麵貌。它最樸素的表達就是“默默的無私奉獻,為人類造福”,是從茶樹風格、茶葉品性引申出來的。那麼對於高校學生來說,就可以充分的學習茶人精神,從茶文化中吸取營養,掌握正確的為人處事原則,這對其未來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以茶文化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強化,對茶道精神的領悟體會到深層含義,從而自省、審己,正確的定位自己、看待自己,以平和穩定的狀態調整人機關係,從而能夠面對和處理各種問題,這對現代社會的穩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意義。

  3.2幫助學生更好地修身養性

  茶文化的本質就是從中領會,並與人的追求相關。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們以細微的感官來感受茶道,去探尋未知的事物,可以幫助大學生在自我認知層面上超越自我。茶道精神中的一個表現就是仁義、誠信,這兩方面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這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當前很多學生存在的考試作弊、隨意毀約等導致誠信意識嚴重喪失,而茶文化的引入,可以讓學生在品茶學習的過程中,領悟茶道精神,注重人的思想、品德修養,關注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和仁義,從而改變自己重新塑造人格,修身養性,以正確的心理心態來服務於社會,可以為社會做出更多的利人利己的貢獻。

  3.3提升整體素質,實現全面綜合發展

  高校學生正處於“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各個方面都還處於成長完善階段,那麼在教育課程設定中加入茶文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不僅對學生而言,而且對於高校自身來說都是如此。茶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完善,已經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體系,其包含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來說是十分有益的。茶文化根植於華夏整個文化體系中,包含了哲學、美學、藝術等多方面的理論,而且也滲透了各個宗教的傳統文化精髓。高校學生可以從茶文化中體會領悟到華夏文化的魅力,學會正確的為人處事,從言行、心理、價值觀等方面來不斷改進完善,使其可以瞭解到不同領域的發展特點,以茶道精神指導未來發展的方向,並與自己未來的發展目標充分結合,達到修身養性的同時昇華自我。

  4總結

  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前社會發展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茶文化涉及到的領域較多,所蘊含的內涵極為豐富,這些都是千百年來經過人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形成的,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獨特的特色。它對於當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方面也是十分有益的,它所體現的誠信、仁義、大愛、寧靜致遠等的為人處事原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改掉陋習,健全人格,從而促使學生保持正確的心理,實現綜合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辛自強; 張梅; 何琳心理學報2012-05-15

  2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現狀及研究述評盧慕雪; 郭成心理科學進展2013-02-15

  範文二:音樂治療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探析

  【摘要】

  大學生是思維最為活躍、最有朝氣的群體之一,心理健康素質對於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音樂治療是一種新型的心理治療手段,結合音樂,能夠更好的降低人的心理防備,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而且對於心理困擾的預防方面有很大的效率。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物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8%的大學生認為音樂對於心理健康有調節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音樂治療

  1.引言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社會的新鮮血液,在社會中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正因為大學生處於這樣的特殊地位與時期,同樣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據有關調查顯示[1],我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佔到退學總人數的5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我國提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2]:①智力發育正常,即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②穩定的情緒。儘管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但不會持續長久;③能正確認識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④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理解他人,學習他人長處,友善、寬容地與人相處;⑤穩定、協調的個性,能對自己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控制和調節;⑥具備適應不同情境的能力。情境一般是指個人行為所發生的現實環境與氛圍,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是指社會歷史程序、國際形勢等,狹義是指個體心理行為活動時所處的場所、氛圍,接觸物件的態度、情緒及期待等,如考核、演講、比武等場合。狹義的情境要受到廣義的情境的制約和影響。心理健康者能夠在不同時空和各種情境中調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個人心理潛能和優勢,取得事業成功。⑦具備對各種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者為了某種需要,應該具備在各種自然環境中生存的能力。⑧熱愛生活,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音樂治療,是通過結合音樂來治療心理問題的新型治療方式,它是20世紀以來興起於歐洲的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在國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音樂治療也越來越重視,在國外有一類人被稱為靈魂歌者,他們便是通過音樂來表達、影響人的情感。音樂治療,注重的是音樂對人本身的引導作用,有研究表明[3],當音樂的節奏與人的心跳一致時,人體就會分泌大量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對於放鬆人的神經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說它是通過對人本身的引導,讓人體自身來治療自己的一種療法。那為什麼我們不叫它音樂引導,而是音樂治療呢?我想正如馮友蘭老先生所說的一樣[4],“正如今天我們還是說‘日出’、‘日落’,雖然我們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這只是一個習慣問題,它對於事物本身並沒有本質的影響。音樂是一門藝術,它承載人類的情感,對於人類的心理調節與治療同樣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在國外很多人都會利用音樂去治療癌症病人,音樂是最有效的調節人的心理方法,所以音樂國外的醫生才會選擇用音樂來治療癌症病人。音樂容易被接受,有效的降低心理防線,便於幫助心理困擾者解決心理問題。

  2.研究方法

  2.1調查物件:湖南城市學院音樂學院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學生隨機收取兩百人。

  2.2調查工具: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自制問卷《音樂治療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2.3調查目的:瞭解在校大學生對音樂的認知以及產生心理困擾的原因。

  2.3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87%的大學生因多方面原因存在心理壓力,51%的調查者在心情不佳時什麼都不做,而一部分調查者會採用大聲叫喊、大量運動等措施來緩解壓力、改善情緒。98%的調查者認為音樂對於心理健康有調節作用,認為音樂能給人帶來快樂。

  結語

  音樂治療是時代的產物,擁有蓬勃的生命力,基本上解決了傳統心理干預手段所遇到的問題,更能為人所接受。在大學生中間用音樂治療來取代傳統心理干預手段,這樣不但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而且能夠在大學生中間迅速普及,對於心理困擾的預防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鄭好.論音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D].南京藝術學院,2010.

  [2]魏瑋.論音樂教育對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曲阜師範大學,2009.

  [3]劉沛.音樂教育-音樂心理研究的歷史視野和前沿課題-理論背景與研究個案[J].第三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11.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