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取得實效必須堅持理論聯絡實際,針對教育物件的獨特性,探索獨有特色的實踐模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心理健康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的融合

  摘要:地理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將高中地理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可以取得良好效應。本文從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靈活使用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師生氛圍和巧妙運用心理技巧等五方面探討如何實現有效融合。

  關鍵詞:地理教學;心理健康教育;高中

  應試教育長時期佔據主導地位,素質教育推進緩慢,德育與智育長期存在“兩張皮”的現象,“重分數、輕能力”仍是我國教育的重大問題。調查顯示:32%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差,存在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的中學生自殺事件也反映了這一問題。因此,在中學中進行多途徑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育相融合不失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可以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教育部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學課程標準也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確定為三維目標之一,其中,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也是指內心體驗、情操陶冶;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也是指科學的態度、求實的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人類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在國外教育中,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美國在中小學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將歷史事實與道德規範相印證,日本在公民課和安全課中把法制意識和互助精神相融合,同時融入大量的儒家思想,俄羅斯在數學教學的任務任務之一是造就學生的理性思維。進一步說明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育相融合是必要的、可行的。綜合大多數心理學家和醫學家的觀點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至少包括以下幾點:1、智力正常,有創造力。2、人格完整,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並具有接納自我的良好心態和意識。3、人際關係協調,樂於交流,善於結友,樂於助人。4、情緒穩定,樂觀開朗,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5、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勇於承擔責任。6、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價值感和道德觀。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科學,地理學科作為中學基礎教育的學科之一,課程的第一條基本理念即是“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心理健康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相融合,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地觀、資源觀和環境觀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高中階段,如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地理教學的融合?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

  地理學科的知識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豐富性,可以充分利用營造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在課堂聽講、交流、發言、完成學習任務中不會感覺到有負擔,培育學生活躍的開放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表揚、少批評,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對學習“後進生”要多加鼓勵,幫助學生突破自我,使用一些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也可通過控制語調的輕重緩急、板書的顏色和節奏來營造課堂氛圍,學生會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覺得老師是親切的“自己人”,就會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不怕出錯和失敗帶來的後果,實現心理的自由和開放。

  二、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地理學科包羅永珍,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身邊活生生的案例與內容,這些都可以對學生學習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合理選擇課堂教學內容,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結合教學重點、難點,有選擇性的放棄沒有必要深入的地理知識點,精講細講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過程和意義,使學生對學習才生興趣與激情,體會成功,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地理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深入挖掘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如,在“全球氣候變化”這一節中探討了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酸雨頻發和臭氧空洞等氣象災害,學生在經過本課的學習後瞭解到這些氣象災害產生的原因和防治對策,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促進社會進步。

  三、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長期使用,容易使學生學習產生怠倦,難以調動其積極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課堂情況,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尤其是新的教學手段。例如,可在教學中多設定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思考,激發學生興趣;設定實驗活動環節,使學生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地理觀測、野外考察等活動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地理的感性,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採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課程中的不同角色對同一地理問題進行討論,促使學生對問題不同角度的思考,培養髮散性思維,也有助於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採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地理事物、過程和結果。

  四、營造良好的師生氛圍

  地理教師必須具備較高水平的素養,學識出眾、品德高尚,有先進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開朗的性格、勤奮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廣泛的興趣、良好的人際適應與交際能力,這樣有助於發揮地理教師的心理示範作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有益影響,創造亦師亦友的和諧師生關係,使學生敢於與老師交流、樂於交流,也有助於教師幫助學生處理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融洽的師生關係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情、共鳴、共同解決問題,也有助於消除教學中有害於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減少和緩解學生的過度緊張、焦慮和煩惱,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促進素質教育程序,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五、巧妙運用心理技巧

  地理教師需要學習心理學知識,瞭解學生心理和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學會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使用一些心理學技巧,使課堂有聲有色,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課堂匯入時運用“首因效應”,當學生出錯時進行“共情”,在提問或講授知識點時採用“空白效應”,在學生回答問題後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激勵學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地理教學的融合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本文提出一些個人看法,需要更多教育研究者和地理工作者不斷的探討和實踐。

  範文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探析

  摘要:目的瞭解景寧畲族自治縣某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為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群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方法運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對景寧縣某高中358名學生開展調查,分析不同特徵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並與國內中學生模型進行比較。結果該校高中生有65.08%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19.55%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於男生,漢族學生在軀體化、人際關係敏感、焦慮、敵對和偏執等因子得分均高於畲族學生,非獨生子女學生在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和抑鬱因子得分均高於獨生子女學生***P均<0.05***。該校高中生人際關係敏感、恐怖和偏執因子得分高於國內中學生模型***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漢族、父母離異及非獨生子女是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危險因素。結論景寧縣某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應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多樣的健康教育。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問卷調查

  近年來,國內外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趨成熟,但極少對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群體的心理健康開展研究。而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在維護地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等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重視和加強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價值。景寧畲族自治縣***以下稱景寧縣***是浙江省內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為了解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特選擇該縣某高中開展此次調查。

  1物件與方法

  1.1物件

  以景寧縣某高中在校學生為調查物件,採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在該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各年級中隨機抽取2個班級,對這些班級的所有學生進行調查,共調查學生358人,其中男生161人,女生197人;畲族170人,漢族188人。年齡14~20歲,平均***17.53±1.13***歲;其中14歲~11人,16歲~180人,18~20歲167人。獨生子女134人,非獨生子女224人。發放調查問卷358份,有效率為100.00%。

  1.2方法

  使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1]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該量表包括9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從無、很輕、中等、偏重、嚴重”五個等級依次採取1~5分給予賦值,共代表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個因子,按照國家常模結果,除去其他,其餘9個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總均分≥2,則認為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任一因子分值或總均分≥3,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2]。將本次調查9項因子各均分與國內中學生模型[3]比較。為進一步詳細瞭解影響該校高中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另外設定了11項有關學生自身及家庭資訊的問卷同時開展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人員,以班級為單位在同一時間採用無記名的方式進行,學生根據自己最近一週以來的感覺進行自填量表,表格現場稽核並當場回收。

  1.3統計分析

  採用EpiData3.1軟體建立資料庫並進行資料錄入,應用SPSS21.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不同特徵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平均分值比較採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線性迴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高中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SCL-90中9個因子中任一因子≥2分的有233人,佔總人數的65.08%;任一因子≥3分的有70人,佔總人數的19.55%。9個因子的平均分值從大到小依次為強迫症狀***2.09±0.65***、人際關係敏感***1.94±0.65***、敵對***1.86±0.75***、偏執***1.82±0.63***、抑鬱***1.80±0.64***、焦慮***1.77±0.62***、恐怖***1.70±0.65***、精神病性***1.68±0.59***和軀體化***1.62±0.54***。

  2.2不同人口學特徵高中生心理健康比較

  不同性別比較,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於男生***P<0.01***。不同民族學生比較,漢族學生在軀體化、人際關係敏感、焦慮、敵對和偏執5個因子得分均高於畲族***P<0.05***。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學生比較,非獨生子女學生在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和抑鬱3個因子得分均高於獨生子女學生***P<0.05***,

  2.3與國內中學生模型比較

  將本次調查9項因子各項均分與國內中學生模型[3]比較,人際關係敏感、恐怖和偏執因子得分高於模型***P<0.05***。

  2.4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

  以SCL-90總均分為因變數,以學生自身特徵以及家庭狀況等11項指標為自變數,包括民族、是否獨生子女、住校還是通校、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離異、父母職業以及文化程度進行多元線性迴歸分析***變數入選與剔除的檢驗水準分別取0.05與0.10***,結果顯示,漢族、父母離異以及非獨生子女是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3討論

  本次研究發現,景寧縣某高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偏低,發現有輕度心理健康問題的佔65.08%,高於其他地區相關研究[4-5],中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的佔19.55%,與景英等[6]的研究接近,但高於李潔等[7]研究。與國內中學生模型比較,多項因子得分均明顯高於模型,表明景寧縣高中生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景寧縣某校高中生首要的心理問題是強迫症狀,這與其他研究一致[7-9]。表現為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為在同伴中樹立良好的印象,獲得大家的認可,會無意中強迫自己做一些事情以引起別人的關注[10]。與男生相比,女生在恐怖因子上得分更高,這與女生膽小、感情豐富等個性因素有關。漢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於畲族學生,分析原因是畲族為少數群體,且多聚集在山區,從事農林牧耕業居多,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升學和就業的壓力也較小。非獨生子女學生在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和抑鬱方面得分均高於獨生子女學生,這與獨生子女從一出生就受到家庭關注,個性的發展也受到良好的影響,而非獨生子女受到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弱有關。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民族、父母是否離異以及是否獨生子女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關,提示在加強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要針對不同特徵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的健康教育,對當地的漢族學生以及父母離異、非獨生子女學生應給予更多的重視,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文源,王徵宇.症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學,1992,4***2***:68.

  [2]龔越鵬,邵輝徐,玉紅,等.遼河油田部分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臨床心身疾病雜誌,2012,18***6***:542-543.

  [3]劉恆,張建新.我國中學生症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4,18***2***:88-90.

  [4]徐精敏.武漢市高中生症狀自評量表調查結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9***:1331-1333.

  [5]廖曉玲.南昌市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0.

  [6]景英,任紅巖,傅茂筍,等.2011年山東省城鄉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12,18***5***:338-343.

  [7]李潔,王慧玲.內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三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疾病監測與控制雜誌,2012,6***4***:208-209.

  [8]羅文偉,張瑞芳,陳軍樂,等.少數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心理亞健康現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4,22***9***:1427-1428.

  [9]孫麗.對長春地區1091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2,20***5***:759-761.

  [10]張楓,劉毅梅,王潔,等.無錫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6,14***4***: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