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目標差異說

  在現有的企業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財務目標是多種多樣的,下面小編要跟大家解說的是這個理論。

  :理財環境差異形成財務目標的差異

  不同企業的理財環境有很大的差異,這會影響到企業對財務目標的選擇。按照王化成教授的說法,財務管理目標直接反映著理財環境的變化,並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筆者認同這種“環境影響財務目標說”,而且這種環境對財務目標的影響是通過多層次環境因素起作用的。

  首先,不同企業的理財環境是不同的,如大企業和小企業的理財環境存在很大差異,這主要是指它們即使處於同一市場環境中,其獲取財務資源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小企業無法像大企業一樣便利地取得銀行資金和證券市場的財務資源。這種外在經濟環境相同但實質理財環境存在的差異,筆者稱之為理財環境的“橫向差異”,這種差異實質上是不同企業從外在經濟環境中獲取財務資源的稟賦上的差異。在我國,企業所有制的差異就屬於這種情況,國有企業在獲得中國股市提供的資源方面是優於其他所有制企業的。

  其次,同一企業跨越不同的經營歷史時期或處於不同生命週期而形成的環境差異,如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變遷、股份制改組前後或公司股票上市前後,以及企業從初創期向成長期、成熟期的轉變,這種理財環境差異筆者稱之為“縱向差異”。企業理財環境“縱向差異”的實質是,企業財務目標的產權基礎及企業治理結構的差異,會影響到企業財務關係的變化,如國有企業從股份制改組前的單一產權關係變為改組並上市後的多元產權關係,企業初創期較為單一的財務關係到成長期轉變為風險資本的介入並分享所有權。這種由企業的產權基礎及基於此的企業治理結構產生的差異,決定了公司的財務關係結構和財務管理環境的差異。縱向環境差異的核心是與企業相關的各種經濟利益集團之間的力量制衡狀況,即不同的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它會體現在企業的財務關係結構中。在計劃經濟下的國營企業中,國家作為出資人與企業形成的財務關係是企業所有財務關係的核心,這種財務模式下的財務關係比較單一,而且財務目標的簡單化取向完全服務於這種單一的產權基礎和財務關係結構。現在的上市公司在產權多元化背景下已有眾多的利益相關方,這些利益相關方各有其經濟利益方面的要求,財務關係更加多元化、複雜化,其財務目標取向也更為複雜。

  鑑於企業對資金運動的管理是在一定的財務關係框架***即一定的產權基礎和企業治理結構***下進行的,對財務關係的協調過程,實際上是企業在現有的理財環境下所進行的利益博弈過程,企業相關利益集團的構成及其在企業中的制衡格局,構成了企業的縱向財務環境差異,其實質是企業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的差異,這一差異決定著企業財務目標的取向。企業財務為誰服務,這是財務目標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其次才是如何服務的問題,前者是財務目標中固有的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必然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各產權主體的經濟利益要求***如果不是單一的產權主體***,而且反映因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而呈現出的不同結構和差異化特徵。譬如,股東治理邏輯反映了股東處於絕對優勢的談判地位,其財務目標取向是股東財富最大化,而從單邊治理走向共同治理以及平衡公司參與者的利益,已成為全球公司治理髮展的共同趨勢,企業治理正由傳統的“股東至上”模式演進到“共同治理”模式***伍中信、楊碧玲,2003***,而企業共同治理模式的財務目標會傾向於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

  治理結構環境還可能產生另一層面的目標差異,即在企業處於管理層控制或內部人控制的內部理財環境下,雖然名義上存在“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但實質上是“管理層效用最大化”目標***陳東輝,1999***,是“強管理者、弱所有者”治理結構的反映。

  :企業財務目標的變遷和差異化

  綜觀企業的理財環境,不同企業的理財環境差異在邏輯上存在橫向差異和縱向差異的交叉。企業有大有小,企業的組織形式***如獨資、合夥和公司制***多種多樣,企業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也各不相同,企業是在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遷中發展的,因此,以總體和動態的觀點來看,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的環境差異,即產權結構或企業治理結構的差異與獲取資源稟賦上的差異是同時存在的。當環境的差異足夠大,而且差異完全有可能大到足以導致不同企業甚至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財務目標信仰時,就會使財務目標及其驅動的財務管理系統的變遷和差異化成為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產生企業財務目標的變遷和差異化,是因為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環境的差異足以影響到企業各利益集團在企業經濟利益分配中形成不同的制衡格局,即縱向差異。財務目標中內含且影響深刻的價值判斷,是財務目標變遷或優化的原動力,它的改變使企業管理當局對企業財務目標有不同的表述,而財務資源取得的稟賦差異是財務目標的外在約束。正如周首華等***2000***指出的,根據財務目標反映理財環境的理論,公司治理的邏輯變了,則公司進行財務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也必然要相應變化。也就是說,財務管理目標會因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動而變化,進而通過財務管理活動,在企業價值的增長中滿足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要求,甚至鑑於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對地位的明顯變化,股東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邏輯必然要求改變,企業也需要相應地優化現有治理結構邏輯下的“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或“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

  以上是筆者對於存在多種不同財務目標的事實進行的理論解說。正是由於企業財務環境的差異性導致了財務目標的差異,不同的企業才會有不同的財務目標,這就是對於企業理財目標會有如此眾多表述的一個原因。①不僅如此,只要企業存在實質性的環境差異,這種理財環境的差異就必然決定理論界對於財務目標的提法和實務界實際確立財務目標的多樣化和差異化在將來依然存在,即未來不會出現所有企業的財務目標趨同的可能。此外,超越環境的目標信仰也是可能存在的,但企業要為其信仰和現實理財環境的反差支付額外的成本,當然,也可能獲得額外的收益。譬如,處於經理人控制下的企業,其外在的“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相對於內在的“經理人效用最大化”目標,更像是吸引投資者關注的財務目標廣告***伍中信、楊碧玲,2003***,其內在地隱藏了經理人對於股東財富掘取的現實財務目標。再如,大股東控制下的企業,其外在的“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相對於內在的“大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掩蓋了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利益差異和可能的財富盤剝。這種財務目標的“廣告效應”也可以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解釋為什麼同一企業會有不同的財務目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