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殖泥鰍

  泥鰍的營養價值很高,經常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那麼對於泥鰍我們應該如何養殖呢。看小編接一下一一說給你聽哈。

  

  池塘養殖

  池塘養鰍,一般選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釐米,水深50-60釐米,池底鋪15--20釐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積可大可小,以2-3畝為好。池塘應排灌方便,進出水口均用鐵絲網防逃。放養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與魚苗池相同。如無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畝用量4—5千克。有條件的話,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設定集魚坑,便於日後捕撈。泥鰍苗入池前,也應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後2-5天,鰍種即可下塘。每畝放養30-50公斤,有豐富水源條件的可增加放養量。要根據池塘水質情況,經常投施一些有機和無機肥料,以培肥水質。

  另外,每日還要投喂一定數量的人工餌料。投喂的餌料種類有魚粉、豬血粉、蠶蛹粉、米糠、麥麩、菜餅等。投喂量可根據不同季節而不同。5-6月為鰍體重的4%一5%;7—8月為8%一10%;9—10月為5%一6%。池塘內要搭設餌料臺,餌料要投到食臺上,每池可根據大小設3—4個餌料臺。投餌前應檢查吃食情況,如發現未吃完,應減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餌後2—4小時吃完為度,還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餌料臺,以防疾病發生。池塘要經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為6.5-7.2,並每隔一定時間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達到滅菌防病目的。

  池塘混養

  即和其它魚類混養。如和鰱魚、鱅魚、鯉魚、草魚、鯿魚等混養。該種養殖方式其選塘、清塘,消毒、放養等和池塘養殖相同。混養的優點是:不需專門給泥鰍投喂較多餌料,只需給其它魚類投餌。而魚類吃不完的餌料和排出的糞便即為泥鰍的食物來源。故這種養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價值大,值得大力推廣。

  稻田養殖

  我國南方稻區廣闊,利用稻田養鰍,既節約水面,又能獲得糧食,經濟效益顯著,是高效農業良好的種養模式。

  1.稻田選擇

  養殖泥鰍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時不溢水的稻田為佳。稻田四周要高築田埂.進排水口要設二道網,以防泥鰍逃逸。同時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魚坑,便於日後捕撈。

  2.放養與管理

  於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後放入苗種。一般每畝放養4—5萬尾。放鰍前,也要追施有機肥料,以培養水中浮游動植物。為了獲得泥鰍高產,應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餌料。其餌料種類可以農副產品為主,搭配少量魚粉、蠶蛹粉即可。後期可在集魚坑多投喂一些餌料,利於集中捕撈。在飼養期間,要經常檢查防逃設施,以防逃跑。養鰍稻田要儘量少施農藥或不施。即使萬一需要使用,也應分批下藥,且噴頭朝上,不要把藥液噴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劑。雙季晚稻栽種時,最好採用免耕法,可避免機械損傷泥鰍。

  坑塘養殖

  這種養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後的小型肥水坑塘養鰍。坑塘面積可大可小。十幾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規魚類在這種坑塘中會因有機質過多、溶氧不足而導致缺氧死亡。泥鰍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這種坑塘中生長良好。坑塘養鰍,每平方米可放養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與池塘養殖相同.一般只需投點豬、雞糞一類的有機肥料和農家的殘存剩品,如米糠、菜餅等,即可獲得較高產量。


>

  養泥鰍要注意的問題

  在養泥鰍中,很多養殖戶導致失敗,他們失敗原因是什麼?因他們缺少養殖技術以及經驗。養泥鰍要注意哪些問題?請看以下幾點:

  1.消毒 在鰍苗放養前進行鱔池消毒 消毒時間應定在魚苗放養以前的5-7天,因過晚可能魚池留有殘毒,過早易重新滋生細菌。在消毒時池水保持一定水位,並確保水、水草和池都被消毒完全。

  2.鰍種 在鰍種的選擇上要十分注意。平原湖區中收集的野生苗種,丘陵、山區地帶的野生苗種則不宜養殖,且以人工繁育的鰍苗為最佳。此外,選擇鰍苗時一定要保證鱔種個體的健康,淘汰傷病的個體,否則極易造成鰍苗相互感染致死。

  3.防逃 經常檢查、維修泥鰍池的防逃裝置。雨天特別是大雨天氣時,及時排水,防止泥鰍從排水孔逃出。

  4.水質 要有良好的水域環境。你的養殖面積較小,要特別注意保持良好的水域環境,一般水色應為油綠色或茶褐色。如發現水質惡化,要及時換水。

  5.餌料 泥鰍吃餌料有一定的固定性,突然改變餌料種類,泥鰍會拒食,影響正常生活生長。如確實需要改換餌料,應逐漸減少原餌料的比例,同時增加新換餌料的比例來調整。

  6.防暑和越冬工作 要注意保持池泥溫潤、溫暖,防止黃鱔凍傷、凍死。此外,要注意防止老鼠等的危害。

  7.預防 養殖主要的就是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