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四本書籍推薦

  很多人說所幸在閱讀的有限的讀物裡面,還是有一些我特別喜歡。你知道有哪些好看的書籍嗎?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四世同堂》

  [中] 老舍

  理論上說,老舍先生的這部作品應該是不用我來推薦的,它是先生最長的一部小說,一百章,一百萬字,我過去總是望而生畏,直到2016年夏天才下定決心開始閱讀,但只用了不久就看完了。我想不少人也都看過,不過對於少許沒看過的讀者,我仍願意向大家分享這本書。

  如果提及對先生的印象,那麼印象裡必然有「北平」二字,《四世同堂》正是一個發生在北平的故事,我原以為它只是絮絮叨叨地反映北平人日常生活,但讀來方知這是一個沉痛的故事。二戰時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小羊圈衚衕裡有幾家人,他們的平靜的生活被這一變故打破,故事便是圍繞他們或參加地下黨保家衛國、或關門閉戶逃避紛爭,或諂媚求榮投敵作奸而展開——這裡面沒有無敵開掛的抗日英雄,全是平凡普通的北平人,他們的善良與劣根都在書裡被細緻地刻畫了出來。

  所謂刻畫,正是我之喜歡這部作品的原因,不得不說老舍的確是語言大師,無論是印象中的老北京人,還是那個我想象中的「二環以外皆城郊,三環以外即墳地」的北平,都能夠在作品裡清晰地看到,對於一個在北京念過幾年書的人來說,無疑有一種別樣的熟悉感。

  最後我想說,在這部作品裡也能夠感受到老舍先生是真的愛北平,也真的愛中國這個國家,只可惜這個國家似乎並不愛他。《四世同堂》原有一百章,在我看的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的版本里卻只有八十七章,原因大家可能也能猜到,正是在那個瘋狂的十年裡,最後的十三章被這個國家的同胞們摧毀了,後面有的版本勉強出到一百章,也都是藉助先生曾在美國出版的英文縮譯本而轉譯回來的,內容已然失去了原味——而他本人,則被人打得皮開肉綻,然後投湖自盡了。「傷心京華太平水,湖底竭時淚不幹」,這一結局在《四世同堂》裡一位重要角色身上也有發生,不知道先生當時是否想起了他。

  2.《回憶•夢•思考:榮格自傳》

  [瑞士]卡爾•榮格

  這部作品是一位研究夢境的心理學家的自傳,我之喜歡在於它與我看過的所有傳記都不一樣,它的內容並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解析——在榮格成長的不同時期,內心發出的各種聲音,以及經歷的各種夢境,這樣的逐一解剖也給了我一種角度去回顧自己的過去和分析自己的現在。

  並且在這解析的過程之中,榮格從字裡行間散發出一種生無止盡的困惑與憂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讓我產生了一點共鳴。而榮格之天才則在於他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他那些困惑的解答,電影《燃情歲月》裡說:「有些人能清楚地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並以此行事,這些人要麼變成了瘋子,要麼成為傳奇」,在我看來,榮格正是一位因此成為傳奇的人。

  3. 《西方哲學史》

  [英] 伯特蘭•羅素

  羅素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這部《西方哲學史》卻成了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因素!我家躺了兩本我爸不知哪年買的商務印書館的版本,高中的時候就想看看,但擔心這書枯燥而冗長***對哲學的敬畏***,就只在心裡留了個念想。

  直到我在2016年翻開,才意識到實際上這本書完全不是這樣的:它本質上還是一本歷史作品,是大眾讀物,而非理論著作。哲學史以時代和人物為篇章分開,每一個章節就是一個人物,包括其一點生平、歷史環境以及主要思想,然後就是羅素的吐槽……這部作品成書於1940年代,讓羅素得以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哲學史早期的一些思想,從而產生了很多有趣的笑點。

  當然,這種主觀性也成了這部作品受到批評的地方,人們認為他寫哲學史應該更加「客觀」,但在我看來,本來就沒有一種歷史是客觀的,而且這部結構清晰的哲學史的確讓人疏通了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隨著科學的誕生而逐漸改變的過程,我認為這是不可替代的價值。

  4. 《84 Charing Cross Road》

  [US] Helene Hanff

  這本書其實就是2016年風靡一時的《查令十字路84號》,我在大學圖書館幸運地借到了它的原版。它的主體實際上是兩位分別居住於美國和英國的主人公的通訊記錄,篇幅短小,用詞簡單,即使是我這樣英文一般的人讀來也沒有什麼障礙,所以就直接推薦原版了。

  作者海蓮是身處美國的一位窮作家,她看到了男主人公弗蘭克在英國倫敦經營的舊書店的廣告而去信諮詢,從而與弗蘭克還有書店的員工建立起了長久的通訊,聊書,也偶爾談些生活瑣事,甚至互寄美食和禮物。在我看來,信中海蓮俏皮,弗蘭克沉穩,像是代表了美國和英國奔放與紳士的兩種形象,這種相異的形象體現在字裡行間有時不禁讓人會心一笑。

  而海蓮與弗蘭克所建立起來的關係,也是這本書裡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會把它解讀為愛情,甚至覺得他們的通訊是一種羅曼蒂克,我卻寧願不這樣想。

  對於弗蘭克那樣的紳士或知識分子而言,他們暢談、彼此友善和信任,但終歸是保持著距離,這是我在英國這個國家所感受到的,而在中國,亦有君子「發乎情,止乎禮」的準則——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樣的原則似乎被很多人丟棄了,但在他們的年代,我相信這約束仍是存在的。

  至於海蓮,她所向往的則應該是那座書店本身,無論是弗蘭克,還是書店的工作人員,都只是書店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她的那一句:「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路84號,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