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育探索論文

  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網路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援,另一方面必將引起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談課程創新教育之網路教育》

  摘要: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網路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援,另一方面必將引起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師生關係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型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民主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指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獲取資訊、選擇資訊、處理資訊,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知識性、技術性、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及情感、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課程創新教育;網路教學;教學方法

  隨著資訊化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著社會的一切領域。通過上一次網路教育培訓,我對現代課程有了新的認識。網路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零距離的接觸,是各種資源的共享,是一種新的交流方式,一種新型的現代化的工具。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標。充分運用現代網路科技手段,讓課程教育更豐富、更多元化。新課程正在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和人們對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課堂教學逐漸暴露出許多弱點,比如,因材施教的原則,在班級集體教學活動的前提下難以實施;以語言講述為主的表達方式,使得內容枯燥無味。

  一、樹立新理念,理解新教材

  由於網路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圖文並茂、形聲兼備的學習資訊資源,學生可從網路中獲得的學習資源不僅數量大,而且是多視野、多層次、多形態的。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或幾本教材和參考書為僅有的資訊源相比,學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選擇空間,選擇的自由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關鍵。在網路環境下,學生可以不再被那僅有的資訊源***教師或教材***牽著走,他們可從網路廣泛的資訊源中選擇所需的學習材料;學生有可能按照各自的實際情況設計和安排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網路中學習還可以使資訊的接受、表達和傳播相結合,學生通過他所表達和傳播的物件,自身獲得一種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習自主性。在教育價值觀上,強調學生為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生存能力打好基礎。同時把只面向少數、造就少數精英為目標的教育觀念,轉變為面向全體、為了全體、造就全體。

  在教育質量觀上,變革以學生學習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和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的做法。強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蒐集處理運用情報資訊的能力、發展新知識的能力。

  二、立足新課改,啟迪新思維

  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網路教育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援,另一方面必將引起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首先,在教育觀念上,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強調教師的“教”,而網路教學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以學生自身的學習為主,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學”。師生關係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型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民主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指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獲取資訊、選擇資訊、處理資訊,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知識性、技術性、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對情感、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教師將需要更多地瞭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促使學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發展。其次,在教學模式上,網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它打破了學生只能在教室聽教師講課的單一局面,學生可以在圖書館、計算機室甚至在自己的宿舍裡,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候開啟電腦進行學習。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邏輯分析講授過程,課堂的主要形式是教師的講授和提問,網路教學能使教學過程由單純教師的“教”轉變成教與學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學模式也將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維持性學習”模式轉變為以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為目的的“創新性學習”模式。最後,網路教學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學生可以利用豐富的網上資源學習更多的知識,教師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是行不通的,還應終生接受教育,學會用系統科學的方法指導教學活動,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研究,具備網路操作技能和網上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從而實現教師由教學型向科研型的轉化。

  1.教師準確定位

  新課改的實施主要由教師親自操作,教師在新課改中的作用與形象將會有一些重要變化,因此教師必須清醒地給自己準確定位。

  創造性知識傳遞的研究者。新課改要求教師努力把傳遞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髮展的過程。要求教師在傳遞知識的同時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獲取一種新的知識和探索新知識的能力。教師要用開放的、研究的、積極的姿態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反思能力。

  促進學生人格發展的行動者。對待身心發展程度不一的學生,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重促進學生人格發展。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方式上要特別關照每一個孩子,既要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共同性,又要觀察、發現、應對、處理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性。教師要全身心投入教學改革,多進行案例研究、行動研究,並將學習和研究的成果內化為自身的人格、智慧和能力。

  2.鼓勵學生探究

  新課改特別強調“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要求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熱點,溝通不同學科領域,進行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髮展自主和諧的個性,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即在保證必要的接受性學習的同時,更多地提倡發現式學習。鼓勵學生探究,讓每個孩子每天都收穫一份成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3.自主合作交流

  有意識地給學生創設交流研討、展示自己的機會,營造民主的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並學會傾聽。在交流研討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方式、認知水平、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讓思維的火花碰撞出絢麗的色彩,實踐、探究、感悟、收穫盡在過程中。注重以能力目標的培養為中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

  三、驗證新教材,探討新教法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運用網路視訊技術。新課程增加了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多元取向,不用統一的規格、評價標準進行個別化教育,課程的綜合性增強,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極大的餘地,得分點大大減少和淡化,致使教師要費很多時間查詢資料、補充內容,是有較大的自主性,將更為靈活地選擇與使用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可支配的因素更多。

  運用網路視訊技術。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要求教師是決策者,而不再是執行者。在這種環境下,教師要創造班級氣氛,創造學習環境,設計教學活動,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

  2.探討新教法

  運用網路視訊技術。集思廣益,開動腦筋,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動手自制教具、集體備課,並與家長共同交流,探討教學方法。要讓課堂成為師生煥發生命活力的主陣地,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用教材作例子,落實課程標準,以教師的教學模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

  要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學生身上有機融合,教師就要善於設情感激發點讓所有學生都想學,設思維展開點讓所有學生都會學,設認知停靠點讓所有學生都學會,設心靈交流點讓所有學生都樂學。深入紮實、富有創意地搞活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盡情地綻放生命的光彩。

  因此,現代課程體系需要所有教育者邊學習、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我們會共同努力,運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維、新的教法、新的評價體系,保證現代課程體系的新發展。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積極實踐,勇於探索,使網路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

  參考文獻:

  [1][美]嘉格倫.網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曹玉梅.高校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對策.教育探索,2007,***10***.

  [3]張慧欣,王強.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教育創新.遼寧教育研究,2007,***9***.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