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學教育論文

  幼兒教學是一生中教育的起始階段,現代社會對幼兒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科學教育,在當前幼兒教育改革中,科學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幼兒園科學教育探究》

  摘 要:幼兒教學是一生中教育的起始階段,現代社會對幼兒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科學教育,在當前幼兒教育改革中,科學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它是幼兒園常識教學的發展和持續,但是又與傳統的常識教學不太一樣,幼兒園的科學教學不僅要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開闊幼兒的眼界,更要發展幼兒的智力,以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感和求知慾為重要任務。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興趣;求知慾;視野

  如何進行幼兒科學教育是當今幼兒教育界討論的熱點之一,因為現在社會重視幼兒的實踐活動,只有當幼兒在親自做某一個東西的過程中,才能獲得觀察和操作、思考各種相關因素的機會,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學會通過自己的看、聞、摸、嗅等方式來摸索學習,從而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和辨別能力。他們利用自己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思考,推斷出事物之間的聯絡,進而按照自己的認知模式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也體現了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對幼兒探索技能和發展他們對事物觀察理解能力的培養。根據我的教學實踐,動手操作是重中之重,它對培養幼兒的科學能力和興趣,發展幼兒的自信心、主動性和創造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要在幼兒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幼兒的探索技能,提高他們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並將這幾方面融合到實踐科學教育過程中。

  一、幼兒教師要採取科學有效的方式來激發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培養幼兒的求知慾

  幼兒的大腦思維還不健全,他們對思維性很強的事物並不能很好地理解吸收,但是圖片和聲音對於他們是具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的。正是抓住了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利用多媒體和事物、圖片等各種方式來給幼兒創造情景,把他們帶進這樣的情景之中,也正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們本來就有一顆好奇的心,在這些圖片和聲音的配合下,很輕鬆地進入教師已經設定好的教學中來。例如,在進行“物體是怎麼移動”的教學中,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積木放在桌子上,一些幼兒就睜大眼睛,好像在問:“我們這節課是要玩什麼遊戲啊?”上課後,我給幼兒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誰知道怎麼樣才能讓這些物體動起來呢?”活躍的他們很快就開始說自己的想法了,有的說用嘴吹,有的說用腳踢,甚至有的幼兒說用頭頂等等,這下子教室裡可“亂”成一鍋粥了,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說自己的方法是最有效的。隨後,我讓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來親自解決這個問題,然後用語言表達自己是怎樣操作的,最後出現了什麼樣的效果?通過實踐操作,他們知道了用力氣大時,物體就動得快,力氣小時,物體就動得慢,知道了快與慢跟用力大小有關係。這個教學過程既活躍了幼兒的思維,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又讓他們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新的知識。

  二、在提高幼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獨立性是幼兒教育的重要部分,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用一切辦法讓他們帶著問題來學習,在活動過程中,適時和適當地設定問題,讓幼兒去發現問題,甚至是發現其他人的問題,這都是我們組織活動的目的。例如,在組織“水和冰”的科學活動時,通過教師的演示,水和冰之間的相互轉變,讓他們知道了大自然的這種奧祕,通過大家的討論,幼兒知道了溫度低,水會結冰,溫度高了,冰又會融化成水,在這個演示過程中,大家都積極地觀察現象,並且觀察越認真的幼兒最後發現的問題就越多,因為他們已經深入到學習的情景中來,有了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要引導幼兒自己去觀察、發現問題,強制性地讓他們去參與活動,收到的效果會很差,這就需要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自己決定,自己觀察發現問題,然後自己解決問題。一旦幼兒選擇了,說明他們肯定會主動去觀察,老師作為引導者,在活動過程中要提供一些幫助,幫助他們理解,分類可以從多角度進行,鼓勵幼兒不斷更換分類方式,並講述為什麼這樣分類等等。此外,教師還要多提供一些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跟教師和同伴講述活動的過程,觀察發現的問題,和最後是怎樣解決問題的。教師可以教給他們一些描述性的詞語,例如光滑的、柔軟的、清香的等等,既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讓他們幼小的心裡有了滿足感,更激發了他們學習探究的興趣。

  我利用幼兒天生好動的特點,精心設計了一個“自然角”,讓他們在動手中學習科學知識。一些幼兒從家裡帶來了胡蘿蔔種子、黃豆種子等,種在了“自然角”的花盆裡,每天精心照料,澆水、施肥,還有的幼兒拿來了金魚、小烏龜等,把他們養在了浴缸裡,每天餵食,如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幼兒在學習之餘開展了這些有趣的活動,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同時也在觀察著動植物的生長,種子發芽了沒啊,烏龜有沒有長大啊,每天都會觀察其中細微的變化,即使很微小的變化都會使孩子們歡呼雀躍,在“自然角”裡,幼兒也會發現很多問題,例如有些種子為什麼不發芽開花呢?有的小動物為什麼會死掉呢?他們會帶著這些問題來問老師,而我的教學方法是不直接告訴他們原因何在,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小實驗,讓他們自己親身感受到其中的奧祕,這樣對他們的理解和學習會有更大的幫助。比如,我會將長得良好的苗和發黃的苗從兩個盆裡倒出來,讓他們進行比較,這時,他們就會發現一盆種子的根長得很好,而另一盆種子的根有些爛了,爛根的苗長得就不好。我又讓他們進一步觀察分別倒出的兩盆土,爛根的那盆土很溼,讓他們明白種子發芽和生長需要水分,但土中的水不能太多,水多了種子就會黴爛壞死的道理。接著,我又讓他們觀察陽光晒著的菜和與陽光不晒著的菜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很快就找到了青菜的長勢不一樣的答案,他們懂得了植物生長離不開空氣、水和陽光。在飼養小動物的過程中,他們瞭解了小動物的習性、生長變化規律和飼養方法,“自然角”成了幼兒們的樂園,不同的季節種植不同的植物,讓他們在這裡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萬物變化。

  三、注重對幼兒視野的開闊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說過: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是活生生的教材。奧妙無窮的大自然是幼兒剛剛接觸世界的最好視窗,讓他們感受大自然,利用自己的感官來融入大自然,看一看,聞一聞,聽一聽,摸一摸,使他們獲得對大自然的豐富的感知。我們要多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在戶外,讓他們多出去走走,走進大自然中去。只有當幼兒融入其中,他們才能發現裡面的一些問題,才能培養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的思維,為什麼雨後會出現彩虹?為什麼樹會發芽?金秋時節,帶著孩子們去比較觀察飄落的各種樹葉等等,這些都讓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慾,激發了他們渴望學習的熱情。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當今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作為工作在一線的幼兒教師,要不斷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總結科學有效的方法。生活中和大自然中都蘊含著太多的幼兒科學素材,教師的教育機智影響著幼兒教育工作的質量,所以,只有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地更新觀念,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英.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活動設計研究[D].西南師範大學,2001.

  [2]郭建軍.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思考與實踐.[D].西南師範大學,2000.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幼兒園***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