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音樂教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論文

  音樂教育作為重要的啟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音樂有利於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髮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音樂教育對兒童智力開發的作用》

  摘 要:當代兒童的發展,也就是身體和智力的綜合的發展。兒童健康快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後備人才的儲備的基礎。當代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取決人才快速健康的發展。兒童的發展,不僅有強健的體魄,而且更要有較高的智力。

  關鍵詞:右腦;感知覺;想象力;注意力;記憶力;人格

  所謂的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這個能力包括以下幾點:理解、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表達意念、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擔任鋼琴教師的音樂教學工作,發現音樂是提高和開發兒童智慧最具動力因素***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戈登・肖教授將78名3~4歲智力相同的幼兒分成三組,一組學習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曲,一組學習計算機,一組不接受訓練。結果九個月後,他用拼圖遊戲對這三組孩子進行智力測試發現,學習音樂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組孩子則幾乎沒有提高***。音樂對兒童智力的開發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學習音樂能夠開發人右腦的潛能

  人類為了追求自己左右腦發展平衡,進行大量研究和實驗。學習音樂是如何開發人右腦的潛能的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些人的大腦結構和職能:人腦的構造就像半顆核桃。左腦和右腦通過中間的神經束***也就是所謂的腦胼胝體***相連,組成完整的大腦。20世紀60年代,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教授在研究被截斷腦胼胝體的癲癇病人時,發現了人的左右腦的職能劃分。根據斯佩裡博士的理論,人的左腦主要負責分析性工作。左腦在處理資訊時採取線性方式,即按照資訊出現的先後順序一個接一個地進行計算處理,類似我們今天常說的數字化。因此,資訊出現的先後順序和具體時間就顯得格外重要。除此以外,人類獨有的語言功能也位於左腦。所謂的學習能力,也就是我們在讀書與職業培訓時最需要的思維能力,也主要依賴左腦的正常運作。因為左腦相對於右腦來說比較關注細節,所以我們可以形象地說,左腦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樹,卻無法看見整片森林。與之相反,右腦與時間順序、線性或語言資訊的處理都沒有關係。在右腦中,最重要的是空間思維。一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都取決於其右腦的發達程度。如果說左腦主要處理數字訊號,那麼右腦負責的就是模擬訊號。一件事物的全貌才是右腦關注的焦點,而不是任何具體的細節。換言之,右腦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其中一棵一棵的樹。也可以說左腦是知識司令,它的職責是以思維、分析思維、集中思維為主進行智力開發,左腦又可稱為數學家的腦。右腦是創造司令,它的職責是以想象、直覺思維、擴散思維為主進行智力開發,右腦又可稱為藝術家的腦。從以上的理論,讓我們瞭解人的大腦和職能分工。一個人從出生到老去,不停地學習和生活,我們的學習和計算都是依賴左腦的職能。這樣導致左右腦發展不平衡。從而科學家進行大量的實驗證明,得出結論學習音樂和演奏樂器有助於開發人的右腦的潛能。

  2 學習音樂能夠提高兒童感知覺能力發展

  音樂教育可以發展兒童的感知覺兒童學習音樂不需要先認識文字元號,而是通過感知覺。對於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別力,對於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都會提高兒童聽覺的敏銳性、選擇性和對音樂的整體感受性。音樂的學習不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還會引起全身官能的反應。伴隨著律動、舞蹈、樂器進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動,要求兒童的耳、眼、腦、四肢協調作用,可以培養兒童的敏銳感覺,提高大腦反應的靈活性。音樂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具有形象性的特徵,但音樂中最重要的樂音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高低與時值的長短、音樂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和空間的關係等等,對於培養兒童的直覺、分析、想象、創造等具有重要意義。

  3 學習音樂能夠開發兒童的創造思維和想象力

  音樂教育活動不僅能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發掘兒童的聰明才智同時也能激發兒童的情商等。通過課堂音樂教育,既促進了兒童的全面和諧發展,也培養了兒童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能力;既豐富了兒童的想象力,也鍛鍊了兒童的創造力。對開發兒童的創造思維起著積極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學大發展的當今,全面提高兒童的素質,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必將展現出富於魅力的前景。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他的鋼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愛因斯坦發明創造的人說,樂器演奏在愛因斯坦發明創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們想象的大得多。因為,他從喜歡的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自然音樂規律的反映,聽到了畢達哥斯創造數的歌聲,還聽到了開普勒怎樣譜寫天體的樂章……音樂作品展現的奇特畫面不知不覺的培養了愛因斯坦的想象力。

  4 學習音樂能夠開發兒童的注意力素質和提高記憶力

  兒童在欣賞音樂旋律時,既要注意音樂旋律的音高,又要注意音樂旋律的節奏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參加合唱團的孩子,首先,學會看指揮的手勢,又要看著手中的譜子,還要傾聽每個聲部的旋律和聲音以及自己聲音的音色。學鋼琴的孩子,在彈奏音樂作品時,首先,認真的看著譜架上的譜子,又要注意左右手的節奏和踏板的運用,還要注意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來自加拿大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學習音樂的孩子比不學音樂的孩子有更好的記憶力。研究者選擇兩組4~6歲的孩子,在一年中對他們進行4次測試。其中一組學習音樂,另一組沒有接受音樂訓練。結果發現,短短4個月後就有了變化。這些孩子需要完成一個區別和聲、節奏和旋律的音樂測試,和一個聽完一列數字後必須記住並複述的記憶測試。經過一年音樂訓練的孩子,在記憶測驗中的表現比那些沒有學習音樂的孩子要好。而且,他們在非音樂方面的記憶能力也有所提高,包括文字、圖形記憶、數字記憶以及整體智商等。研究者稱,學習音樂的人的大腦運轉與沒有學習音樂的人是不同的。這一研究結果讓那些花很多時間和金錢教孩子學習音樂的父母們備受鼓舞。

  5 學習音樂能夠陶冶兒童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孩子和藝術結緣,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在藝術的聖殿中自由地遨遊,汲取藝術中最精華的靈感,將使他們一生受益,受用無窮。學藝術的孩子品性好。音樂等藝術可以給人以美的薰陶,從小與藝術結緣,孩子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進步與強化,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是大有裨益的。音樂能極大地促進兒童的思維活動。音樂是智慧的源泉,是開啟靈感的一把鑰匙。不少科學家、藝術家都把音樂作為提高修養,啟迪靈感和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常聽音樂的孩子,能深切感受、理解音樂中所體現出來的優美、崇高的情感,伴隨著節拍和旋律的變化,他們的思想也逐漸飛向遠方,和優美的樂聲互相交融,成為一體。藝術之美千姿百態、氣象萬千,與藝術接觸的孩子可以盡情地呼吸藝術世界中新鮮的空氣,感受藝術王國中的鳥語花香,有助於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強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音樂,正是以它迷人的魅力,啟迪孩子們純潔的心靈。促進他們良好道德的形成。通過長期的音樂培養,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之於心、導之以行。使心靈不斷得到淨化,思想不斷得到昇華。孩子們學習音樂的過程就是受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使他們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加強了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在訓練演出中培養了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榮譽感、責任感以及堅強的毅力,為塑造他們高尚的人格品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6 學習音樂能夠開發兒童的學習語言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通過大學四年兼職教師的鍛鍊,我發現個別同學,學習音樂之前,語言能力很一般,經過幾年的音樂教育,孩子變得很自信、語言能力和沒有學習音樂之前相比語言能力增強了很多。在聲樂教學學習當中,教師讓孩子朗誦歌詞,也進而加強了兒童語言的能力的培養。視唱練耳的基礎教育,訓練孩子對一段旋律的音高、節奏、情感的表達,從而也加強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音樂藝術是一門交流的藝術,只有交流學習,取長補短、互相借鑑,才能取得重大進步。在講座、比賽、演出等一系列的活動當中,孩子不斷的交流和學習,從而加強了孩子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篇二

  《學前音樂教育對兒童發展價值初探》

  摘 要:音樂教育作為重要的啟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音樂有利於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髮育。通過培養孩子在音樂方面的興趣愛好,能開發其音樂才能,激發想象力。重視音樂在幼兒學前教育時期的作用和影響,益於孩子在成長髮育的初期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從而使其站在正確方向引導的人生起跑線上。

  關鍵詞:學前教學;兒童;發展

  一、學前音樂教育內涵

  當下音樂教育受到重視,源於教育界致力於發展科學健康的教育事業,以及對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的研究和探

  索。音樂之於孩子教育,有其區別於其他學科的優勢。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普遍一致的基本屬性。因此,把音樂教育作為一項致力於培養音樂的學科作為重點,還是把音樂課程作為一門輔助學生接受教育的手段,其側重點的不同,音樂教育的效果和影響也將迥然不同。前者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專業音樂知識與技能,側重的是音樂教育事業本質;後者是立足於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通過音樂課程作為一種誘導,從而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這也是目前對於音樂啟蒙教育的觀點和分歧。

  通過分析和總結,這兩種觀點並不相互對立,恰恰是音樂教育當中並存的兩個方面或層次,不能將兩者孤立起來進行考察。從音樂學科在教育中的層次來看,專向培養孩子的音樂技能和知識的音樂教育觀點,是音樂作為基本學科的屬性,而後者是對這種觀點的拓展和昇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教育的過程中,獨立人格表現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生存能力表現為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儲備。因此,這種觀點作為教育一個主題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

  二、學前音樂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價值

  音樂作為一種流動與感官的藝術,其形式或載體是聲音。處於幼兒成長時期的孩子,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音樂作為一種區別於普通方式的聲音,一方面能夠激發孩子感知和探索的興趣,培養一種認知和辨識的能力,通過引導和教育,在音樂自由的聆聽空間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另一方面,通過教授音樂的一些知識,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將普通的聲音通過音樂知識,轉變成動聽優美的音樂。音樂之於學前教育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詳述:

  1.促進兒童身體發育的價值

  音樂的影響體現在兒童教育中最明顯的作用是,促進兒童的身體健康發育。音樂課程教育主要作用於兒童的感官,即聽覺,音樂通過對聽覺的刺激,給予大腦一定的訊號,大腦中樞神經對音樂刺激訊號進行處理後得以反饋。音樂課程的訓練,增加了孩子接觸音樂的機會和空間,通過聆聽音樂和欣賞音樂,鍛鍊了大腦對於事物的反應能力,活躍了大腦皮層並促進其靈活思考。有醫學方面的研究表明,音樂對於幼兒的身體發育具有促進作用,能提升孩子的大腦反應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

  2.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價值

  幼兒時期的孩子,語言系統處於一個成長髮育的初級階段,音樂教育有利於孩子的聽力和發聲。以歌曲為例,歌詞和曲譜是組成歌曲的主要元素,歌詞內容往往是由優美押韻的詩詞寫成,孩子們可以從中學會大量的文學詞彙,積累文化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曲譜的節奏和發聲方法,能幫助孩子對自身肢體的控制和協調,做到靈活反應。音樂最大的優勢是避免了傳統課程的枯燥和乏味,能夠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將知識融於課程學習之中,通過營造一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熱情高漲的環境,集中孩子學習的注意力。

  3.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價值

  音樂語言流動難以捉摸,對音樂的鑑賞是一個感知、想象和識別的過程。因此,音樂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價值體現如下:

  ***1***音樂教學作用在孩子的感官方面。調查結果表明,在孩子的教育過程,強調各種能力的全面培養和鍛鍊,目的在於促進其能力的全面提高。大腦皮層的神經系統,往往對接觸最多的刺激訊號反應最快,音樂教育則是幫助幼兒語言系統趨向完善,語言能力得到提高,增強對音樂的敏感度。

  ***2***幼兒音樂教育提高了孩子的記憶能力。幼兒記憶力的鍛鍊和能力的提升,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音樂作為一種有節奏、有感情的聲音,雖具有一般聲音的屬性,但它有著自身顯著的特徵和屬性,這就需要孩子調動聽覺的高度注意力,通過大腦皮層對音樂訊號的感知,進行區分和辨識。在大腦對這一系列刺激和訊號進行反應前期,需要大腦對這些訊號進行短暫儲存,即記憶,表現為對音樂符號的再現。音樂的內容通過孩子們發揮自由的想象力,加工轉化為聲色具體的形象,因此,對音樂的記憶有助於幼兒的對語言的感知和感悟。

  ***3***音樂感受和欣賞的過程,也是想象、聯想自由發揮的過程。音樂是流動的聲音,因此較為抽象,聯想幫助孩子貼近音樂的內容,與自身的生活體驗相聯絡,並通過想象力轉化成具體的音樂形象。

  4.促進兒童情感的發展價值

  兒童時期的情感表現,多呈現為一種認知活動的表達,兒童會對外部環境與自身需要進行平衡,多表現為需要的滿足與否的態度和情緒。兒童時期的情感中需要的滿足,是比較低階的情感表現。音樂是建立在情感的直接表達基礎上的,從直觀的角度可以體驗到蘊含於音樂當中的各種情緒,舒緩的曲調多為柔和平靜的情緒,激昂高亢的曲調會調動人緊張的情緒,對音樂的欣賞也是對各種情感和情緒的體驗。音樂教師可以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方式加以引導,讓幼兒聆聽各種情緒的音樂,展示各種與樂曲相符合的情緒圖片,幫助孩子豐富和體驗各種情感元素。在教學過程中,多涉及著名和經典的音樂作品,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情感開端。

  5.促進兒童個性形成的價值

  個性表現為與其他個體相區別,自身具有的相對穩定、獨特和完整的特徵。素質教育提倡孩子的個性培養和發展,個性是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標誌,完整的人格是個性的確立和成熟。在幼兒時期應當重視孩子的個性成長和發展,而學前音樂教育能幫助孩子培養對事物的興趣,以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對促進幼兒的個性成長具有重要價值。

  重視幼兒的學前音樂教育和培養,創設各種校園音樂活動,營造輕鬆、自由、開放和活躍的音樂學習氛圍,已成為幼兒園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應當明確學前音樂教育的理念,立足於幼兒全面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在教授音樂技能與知識的同時,致力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是學前音樂教育作為幼兒教育事業的組成應當承擔的角色和任務。

  從古老遙遠的時代開始,音樂作為傳達情感和資訊的人類語言,便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音樂藝術是一座知識廣博的殿堂,裡面典藏著從古到今不計其數的優秀音樂作品,是每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音樂教師應當立足於幼兒成長的需要,挖掘音樂教材中的有益元素,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徐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張旭.音樂欣賞[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成都電子資訊學校***